相互包容恩爱长

2024-04-17 08:10冯学忠
金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妻子孩子

◎文/冯学忠

71年风雨同舟,我和老伴携手走过了银婚、金婚、钻石婚、白金婚……相互包容,恩爱依旧。

今年我94岁,老伴90岁,我俩是1953年元月结的婚,至今整整71年,实属难得。我们的婚姻,值得静下心来好好回顾一番。

我老家在韩城市板桥镇距城区40里路的烽火村,父母早逝。1949年,因贫辍学的我参加了革命。1952年,我在韩城县(今韩城市)政府财政科当文书。那年秋天,民政科一位程老兄告诉我,他在南苏村下乡时见到一位“大体适合”我的女青年,希望我能主动去认识。

按程老兄的指引,我见到了这位女青年。她18岁,是共青团员,小学毕业。我向她介绍了自己:22岁,共青团员,高中肄业,政府干部;家中二老双亡,以机关为家。结识后,我们双方多次联系,对彼此相当满意。

通过和家人商议,我们定好了婚期。快到日子时,二姐为我在机关附近租借了居室,给女方家赠送了几身衣料。那时政府正在宣传贯彻《婚姻法》,所以我未给分文彩礼。我出资在科里的大办公室摆了两桌朴素的酒席,结婚仪式由老科长主持,我的胞兄与她的舅父应邀参加。就这样,我们简单地办了喜事。

婚后,我们相继生育了四个子女,因为没有长辈照拂,从没给孩子们办过“弥月宴”。更加难堪窘迫的是,我们差不多一年要搬一次家。昔时卓文君夜奔司马相如,见丈夫穷得家徒四壁,而我们连个“壁影儿”也没有。1958年,国家下了动员令,动员闲散居民下乡。因为我在县城工作,与胞兄商议后,就告别了山上的老窝,在距县城10里路的富村落了户。

到富村后,我和妻子仍然多次搬家,她不禁对我诉苦:“孩子们在学校受伙伴们奚落,说‘他家没房子,是住在某某家……’”经过申请,村大队给我们划了宅基地,我和妻子商议立即盖房。1964年,前后半年时间里,我和妻子分工合作,在大伙的帮助下,一座大房拔地而起,我们总算有了自己的家。虽然因此欠下了债务,但是我俩赢得了亲友邻里的刮目相看。

妻子的社会角色曾几经转变,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她先是供销社的营业员,后又去西安东郊金属结构厂当工人,还在芝川邮电所当过话务员,但最后都被“精简回家”。客观上是按照政策精简员工,但更是因为我们“生育密集”,家庭工作实在两难顾全。没有父母帮忙带孩子,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们请保姆,就这样“双职工家庭”的梦破灭了。此后,妻子甘愿当起家庭主妇,将全部精力奉献给我和孩子。

我曾经上过师院两年、财校一年,每年还下乡社教,根本无暇顾及家庭。平日生活,妻子每天要去公用井挑水。若面粉吃完了,自己一人在公用石磨上磨面。芝川镇召开全公社社员大会,妻子需背着四五岁的孩子去参会,来回20里路,苦累可知。在下乡社教期间,我们每年都有半年时间见不到面,只能以通信互相安慰。参加生产队劳动,妻子因家务重、出勤少,有时还会迟到,没少遭受斥责。那段历程相当艰苦,有时谈起感受,妻子直言有“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心境。

妻子的坚忍付出,获得了邻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村里有三位“铁杆”搭档,与她互助相帮,情同姐妹。其中一位是军嫂,军官丈夫在甘肃部队,每来家书,她必来找我妻,让妻子先念信,再按其口述写好回信。妻子虽只有一点小学文化,但写信却是轻车熟路,令军嫂十分满意。后来这位军官转业回韩城,与我也成为挚友。但凡邻里有事寻求帮助,我与妻子都力所能及地给予力量,也因此积攒了不少人缘。

妻子常对人讲:“我家老汉(丈夫)是干公事的,我不能让他在家务上分心!”的确,孩子们的吃穿用度我从未操过心。每年腊月,为了让孩子们赶春节穿上新衣,她总要熬上几个夜。待孩子们睡熟后,大炕上放个小板凳,板凳上面再放盏小煤油灯,她把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一点点缝进新衣里。

对四个子女的教育,妻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1985年小女儿高考时,因为孩子患有习惯性皮肤过敏症,妻子亲自租房陪同女儿。女儿每堂考试下来,口服的药、擦洗的药都已准备妥帖。最后一堂考试前,女儿忍不住说:“妈,我皮肤瘙痒得厉害,实在不想考了……”妻子严肃地说:“宁教挣死牛,不能退了坡。千万别干让你后悔一辈子的事!”最终女儿完成了考试,被一所中专学校录取。

如今,子女们都各得其所,工作上各有千秋,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没辜负我和妻子的良苦用心。

那年,我调往县政协工作,妻子得了严重感冒。因分居两地,我无法亲自照料,遂把她从富村接到我所在的机关医院疗养。二女儿赶来机关医院看望她,问:“妈,住了几天,好些了吧?”她回答:“没事了!”女儿打趣地说:“我就知道,你到我爸这住几天,病就没了。”她笑着回:“你说的对着呢,谁能有你爸这么疼我呢!”

年轻时的聚少离多,让离休后的我始终觉得妻子是心头无法诉说的牵挂和思念。很多次,在老干局组织离休干部旅游时,我总会多交一份费用,携妻子同我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心里明白,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是越来越少,让她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比什么都重要。

妻子曾数次叮咛我:“到了那个时候(人“长眠”后),不论是你我谁先走,将来都要合葬在一起……”从结婚那天起,妻子对我的依赖、忠贞、包容,对共同缔造的这个家庭的责任感,于无形间化成一股向前的力量。她仿佛开着一辆大卡车,马力十足地将我们这个“婚姻组合”送达至“与子偕老”的目的地!

猜你喜欢
妻子孩子
为何妻子总是忧心忡忡?
女儿要富养 妻子要暖养
道理重要,还是妻子重要?
最应该富养的,不是孩子是妻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