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饭碗不能掉

2024-04-17 08:10张杰
金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铁饭碗搪瓷饭碗

◎文/张杰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老家门口的青石墩子上吃饭。当时,因为年龄小,手腕没有多少力气,碗总是端不牢靠,摔破碗、撒掉饭的事儿时有发生,为此,我没少挨家人嫌怨。

为避免我频繁摔碗撒饭,母亲先是规定,舀出的饭须得晾一晾,等到不烫手时再端起吃。可这一招不怎么奏效,她又想方设法给我买各种看似结实的碗。

记忆里,我用过一个搪瓷碗,碗的侧面有个手柄,纤细的手指可以握上去,然后满足地用小嘴贴着碗沿扒拉饭。因此,姐姐信誓旦旦地对母亲打包票:“只要妹妹的手握在那手环上,就再也不会摔碗撒饭!”话虽说得满,可等我真正实践起来,还是让母亲大失所望,盛在碗里的饭仍旧照撒不误。

当时,父亲在县城一家手帕厂上班。有一次,他下班回家,刚到家门口,就看见我又撒了饭。姐姐们一边骂我,一边手忙脚乱地为我打扫“现场”。我自知理亏,委屈得哇哇大哭。父亲深深叹了一口气,说:“好娃哩,你咋把你的饭碗都端不稳?!”

我被骂一次,哭一次。在哭声中,我逐渐掌握了技巧,手部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那只搪瓷碗也越端越稳。“这就对了嘛,搪瓷饭碗可不能掉!”父亲这句鼓励的话,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

年幼时,常常听父母有说有笑地聊着天,若话题触及父亲丢掉“铁饭碗”的事儿,上一秒还和颜悦色的妈妈立马就流露出对父亲无法遏制的积怨,两人随即不欢而散。

原来,父亲也有“掉饭碗”的时候!

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照片里的他,顶天立地,身材魁梧挺拔,眉眼硬朗清秀,背在身后的双手随意地拿着一顶草帽,英姿飒爽,令人过目不忘。

姐姐们常说,妈妈当年一定是喜欢上了这张照片,才相中了我们的父亲。妈妈对此没有否认,她甚至不无得意地说,那时候刚解放,我们的父亲在西北国棉五厂上班,根红苗正,技术更是过硬,一个月工资六七十块,厂领导对他非常器重,甚至把他作为好苗子重点培养。父亲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车间主任,母亲毫不犹豫地选中父亲为自己的终身伴侣。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上级看好、被女儿们引以为傲的父亲,为了回老家亲自照顾父母,在返乡洪流的裹挟下,不顾单位领导的极力挽留,离开了省城西安,踏上了返回老家渭南的路途。

1963年初,风华正茂的父亲也许并不知道,自己此后坎坷的人生,正是从他踏上返乡路途的那一刻开始。返乡途中,英姿飒爽的父亲自然而然地引来小偷的关注,他随身携带的人事档案资料皆悉数遗失……

返乡途中的离乱遭遇,以及此后繁忙的农村生活和动荡的时局风云变幻,竟让父亲无暇顾及丢失的档案。及至本世纪初期,中央开始逐一落实返乡人员政策待遇时,父亲才惊觉:曾经的老朋友、老同事、老领导们早已相继离开人世。父亲错过了弥补人事档案资料的关键时期,好多事实都无法查证,他懊悔不已。

父亲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但是他的回归让爷爷和奶奶享受到了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两位老人相继于1963年和1973年离世,父亲也算实现了自己返乡的初衷和使命。凭借着过硬的本事和在业界良好的口碑,父亲后来在渭南、蒲城等多家纺织企业工作,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抚养我和姐姐们健康成长,相继成家立业。

……

两年前,正值职业上升期的我,凭空遭遇了一场超乎身边所有人预期的职务调整,自此我一蹶不振,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遭遇中年危机的我,一度想放弃手中的“饭碗”。执迷不悟时,先生轻轻一句——“想想你父亲!”犹如当头棒喝,唤醒了我内心几经颓废的意识。

是啊,母亲当年的一句喝问:“凭本事吃饭的人,怕什么?!”褪去了返乡后父亲彼时心中的迷茫和困惑,带给了他在平凡生活中穿梭的信心和勇气。我幡然醒悟:本事,就是饭碗。凭本事吃饭的人,靠的是双手和智慧。只要练就过硬的本事,就如儿时那只带手柄的搪瓷碗,我会牢牢地端稳在手心。

猜你喜欢
铁饭碗搪瓷饭碗
“丢掉饭碗”的由来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老乞丐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丢掉“铁饭碗”当起“花把式”
渐渐——搪瓷碗灯具设计
消逝的怀旧物品:搪瓷杯
搪瓷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