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2024-04-17 08:05任楠郭强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

任楠 郭强

摘要:目的: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座联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梁,坚守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心与使命,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般的外国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外国课程时,必须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受到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有限、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外语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文章基于中外合作办学背景,研究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下英语教学有效开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本质要求,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传统教学观念、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有限、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等因素的影响。结论:应采取相应对策,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增加对外交流机会等,为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外语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03

0 前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对“十四五”时期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改革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格局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内大循环各个环节优化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的责任;另一方面,各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持续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并通过教育加强与各国文化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为畅通国际循环提供发展机遇。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座联通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梁,坚守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心与使命[3],对引进的课程和师资方面的质量和数量都提出明确要求。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不可避免地存在内部群体的跨文化交际。充分了解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中外合作办学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 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1.1 语言教学的本质要求

语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方式,语言与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4]。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当融入当地文化、习俗。唯有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才算真正吃透了一门语言。此外,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有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相处模式以及文化禁忌,所以大家在表达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时,难免产生文化差异、文化不认同甚至文化冲突,而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组织在一起,创造各方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语言展现文化的差异,以及各自对文化和这个世界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各方敞开心怀,包容与接纳其他文化,理解各方做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文化摩擦,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文化多样性。

1.2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需要

中外合作办学始终秉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初心和使命,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不断培养具有全球視野、通晓外国语言、能够较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优秀人才。

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对英文教学以及英文教材选择是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的。对各高校学生而言,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引导其关注语言背后的故事。拥有一定的英语文化基础,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对他国文化有了全面认知之后,不会排斥、抗拒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能够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能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人才,而且能够加快世界一体化进程,助推世界经济发展。首先,对拥有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背景的大学生而言,走出校门进入各行各业,在对外谈判或商务合作中,由于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工作起来能够游刃有余。其次,跨文化交际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交流中会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等,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发展。

1.3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要求

当前,我国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推动国内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得到了提升,我们不仅要发展硬实力,还要增强软实力。

近年来,孔子学院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故事也在徐徐展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聆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大街上,马面裙、中国功夫、太极拳随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一方面,让中国的学生看到外面的世界,全面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才。另一方面,应该将这门课程作为媒介,让外国友人切身感受到汉字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助推中国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和接受,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2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

2.1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会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只有在掌握该门语言的前提下,才能学习相应的课程。然而,一些教师受传统英语学习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英语就是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词汇、语法,具备写作能力,忽视了跨文化知识的传授,更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还有一些教师可能只是简单提及、概括,让学生自己查看相关资料。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考试中,教师都将重心放在纠正语法和形式错误上,而不去关注是否符合相应的场景、是否符合当地习俗、是否触碰了文化禁忌等方面。

2.2 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有限

沉浸式实践是学习一门语言最快的方式,学习语言离不开真实的情境。例如,中外合作办学的“2+2”模式,就可以让学生两年在国内学习,两年出国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而“4+0”模式为四年都在国内学习,这对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应尽量提供与国外可比拟的学习条件。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会引进一些外籍教师,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与外籍人士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但实际上,一些高校的学生仍缺乏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机会。并且,一些高校由于管理不严格,虽然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也设计了一些课外互动活动,但很多活动流于形式,较为机械,毫无创新,跨文化交际情境受限,学生无法真正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3 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淡薄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5]。很多大学生经历了中考、高考,认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忆、背诵,然后考试。他们将通过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降低了对学习英语的要求。许多理工科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看懂自己的专业课程,而不是用来与人对话交流。因此,只需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多积累一些专业单词,能看懂课文,阅读无障碍就够了。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去了解外国文化,就算教师在课堂讲解了,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并且,课堂氛围沉寂,教师也会被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开始敷衍教学,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容乐观。

3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策

3.1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学生能否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籍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选聘外籍教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在聘请外籍教师时要严把质量关。首先,要了解其语言基础,因为这关乎其能否正常、无障碍地开展教学,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并且正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其次,不能因为其是外国师资而降低入职标准,要了解其学历与职称,从而保障外籍教师的资质与水平,进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3.2 选择文化特征浓厚的教材

跨文化交际是在理解双方文化的基础上以语言的形式输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6],因此,在选择跨文化交际教材时,应当格外重视教材的选择。为保证引进教育资源的“原汁原味”,中外合作办学要引进一些外国教材。值得注意的是,引进这些教材的目的应是了解该国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传统文化,而不是为了达到办学要求,无目的地引进。另外,跨文化交际的教材应当避免纯理论性,要选择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故事或案例[7],了解当地社会关系、社会问题等,最后进行阶段性总结。最后,要不断更新教材,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当前时代急需的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对象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日常交际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应当意识到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应持“文化中心论”的观点[8],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要优于其他民族,这样不利于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对话。唯有用包容开放的心态看待各民族文化,才能实现“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同时,学生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强化辨别能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辩证地接受与吸收。教师对西方文化要具备甄别能力,将经过严格筛选后的文化精华传递给学生。

3.4 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

灌输式的英语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但整个过程枯燥无味,并且最终的效果可能因为缺乏真实的情景锻炼而不理想。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无阻碍地交流对话,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如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编一段对话进行演绎,或者让学生为影视剧配音,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的魅力,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同时要与学生面对面展开深度交流,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还能让知识得到有效运用。此外,运用数字媒体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更有趣,英语的学习是听、说、读、写的全过程参与,观看动画、影音等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本土语言的表达方式,沉浸式的模仿学习能够不断增强其语感,降低学习难度。

3.5 增加对外交流机会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最常见的两种教学模式为“4+0”和“2+2”。“2+2”是指学生前兩年在国内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后两年出国深造,这种教学模式对跨文化交际更有利。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当今,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本土化,学生四年都可以在国内接受教育,获得中外双文凭,这就是“4+0”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大批国际化人才。但就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言,出国的学生由于具有环境优势,因此语言掌握得会更好[9]。所以,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适度增加对外交流机会,让不是“2+2”模式的学生也有机会在寒暑假出国交流学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担任国际志愿者等,与外国友人深度交流,从而增强自身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4 结语

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以及社会影响力。因此,影响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小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教学起着关键作用。应当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实施相关的策略,提升(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课程教学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海,成丽宁.“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院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本特征、时代呼声与实践模式[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55-160.

[2] 汪颖,郭强.教育强国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窥探与优化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3,17(6):114-124.

[3] 郭强,刘玥.“双一流”背景下中外合作大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3):52-58.

[4] 赵静利.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高校外语语言实践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2,44(S1):190-192.

[5] 马玲.基于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与方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1,42(21):250.

[6] 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汉语跨文化交际能力[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4):25-36.

[7] 石迪飞.国际中文教育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比分析:以《跨文化交际》和《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为例[J].汉字文化,2023(S1):140-141.

[8] 赵娟.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信生成[J].人民论坛,2020(5):138-139.

[9] 徐安安,许文丽.“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究[J].汉字文化,2023(S1):153-154.

作者简介:任楠(1999—),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郭强(1980—),男,安徽蚌埠人,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跨境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