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路漫漫 行走可慢慢

2024-04-17 13:51程蕾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童子功学位老师

程蕾

“与其在那里不停地做事不出活,不停地读书却无头绪,不如撂下手里的活儿和书,到一边去想一想,悟一悟。”“让原来总是处于飞速运转状态的大脑有一点儿空闲……”

读罢这段文字,不禁自肺腑深深吐出一口浊气,感觉肩膀下沉,浑身放松,方才觉察,原来自己一直不敢在工作中松劲儿,这口气已经憋得太久。好久没人叫我慢一点了,我这对小学班主任的耳朵听惯了“快点,开会了”“快看,学生摔倒了”“快来,家长找你”“快报,就差你们班的数据”“你要跑起来追求进步,你看人家谁谁谁”……

阅读冯卫东老师这本总是提到“慢”的教师成长指南《做一个成长型教师》,仿佛与一位智慧温和的长者对话。谈话间,既有督促青年教师提振精气神击败怠惰自我的鞭策,更有允许青年按着自己的节律从容成长的关怀,他不断告诉我们:“慢成没关系,只要是真长。”

一、慢慢行走别心急,漫漫成长有规律

这本书给在“忙盲茫”中晕头转向的一线教师描画了大多数成长都要经历的过程:成长四字诀——“捂·焐·悟·晤”。

“捂”就是那个不被看见、茫然无绪的阶段。“捂”时往往伴随着痛苦挣扎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时候若是又见到别人有所作为,自己内心难免略有情感失衡,这点适度的焦虑可以成为痛定思痛、奋起直追的积极力量。接受自己的那一点嫉妒心不意味着纵容“醋意”无限蔓延,我们最终要修炼的是“少与人争,多与己比”的精神。“捂”时不得意,也莫轻放弃。

“焐”是在“捂”中不断反思,用思考发现日常工作、学习中的“附加值”,坚持“无思想,不阅读”,在感性和经验之外收获一些理性和理论。冯老师将其比作因酿而鲜的“酱”,在心间造一座酿造坊,以学习、思考和写作来推动酿造。

“悟”就是冥思不解的问题得以开悟。这种“悟”绝非神来之笔、妙手偶得,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厚与重,来源于之前“捂”与“焐”的层层铺垫。在开悟之前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慢成”却也往往是“真长”。

“晤”要求我们把自己的“有所悟”勇敢地拿出来,接受他人的检视与考察。若是悟得有偏谬,能有人指点当然是好事。若是悟得精妙,能让更多人共赴知识聚会、思想盛宴,也是美事。

书中描画的成长规律或许不能涵盖所有教师的成长历程,但是于我这样渴望成长,却常常碰壁的青年教师而言,犹如一颗定心丸。一方面为成长正名,理解了自己正在经历的痛苦是成长之痛,这颗着急也焦虑的心得以抚慰,敢于大方地称其为“上进心”。另一方面,坦然接受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名家大师也要经历“捂”才得开“悟”只要不放弃成长,所有努力都不会无效,只是“效”有时长在土地之下,在慢慢长成未来行能致远的根基。暂时看不见果实,但这也是有效的成长。

二、慢慢练好童子功,漫漫长路有根基

冯卫东老师在书中写到自己没有半点儿家学渊源,初登讲台时因为底子薄,板书时有错别字,普通话被学生背后“学舌”,自己知耻而后奋,在“后童子时代”苦练“童子功”,并且把练“童子功”视为毕生的功课,余生的使命。

我不禁想到刚入职时的自己,在作为新手教师面对工作的巨大挑战时,曾以追求学历提升缓解焦虑,苦背考博英语词汇、苦读苦学教育理论。新手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对学位的痴迷争抢着我的时间,最终以一场压力累计的疾病让不堪重负的脚步停下。

这一次看似迫不得已的暂停让我不得不思考,一味地追求学历提升真的有助于我的教学工作吗?其实我对学位的痴迷是片面地以为,只要有学位,就可以缓解书中提到的“本领恐慌”。经过暂停反思,我终于开“悟”:如果不踏踏实实练硬“童子功”,就算真的手握博士学位,我也未必站得稳小学讲台。与其一边抹眼泪一边苦背考博英语单词,不如把时间拿出来练好教师的基本功——“三字一话”、文本解读……还有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真本领,织出一张坚实、畅通的知识网。毕竟真正能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不是我的学位,而是我这个老师本身。

虽然最终没有参加考博,但是这场经历也真真切切地锻炼了我的学习能力,让我对“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倒逼自己读了一些教育专业理论书,从另一个角度训练了我的基本功。

书中那些不追求学位但持续学习的优秀前辈——号召以“长大的儿童”的心态沉下去练童子功,“在小学里读大学”的李吉林老师;放弃考研,不放弃练“童子功”的作者自己——都是我辈楷模。

三、慢慢精研于一道,漫漫事业有方向

“卷”几乎蔓延在这个时代的每一角落,教育行业作为“卷”的高地,在学生的持续减负中,老师自己却更“卷”了。周围的同事,有的一边工作一边进行学历提升;有的已经出了自己的书,在本地教育科研领域小有名气;有的参加了大小不少课赛,荣誉加身;甚至哪个班级的清洁区最干净,哪位老师到校最早,也都能成为“卷”的赛道。

冯卫东老师在书中写道:“潜下心来,就一个名号也许不太响亮、形式也不够炫目的问题进行长期、深入研究,而这样的研究恰恰才最有生命感,最具‘度人力。”

眼看课程、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耳边总有声音:要了解风口,那些紧扣热门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发表、课题更容易立项,更能有成果产出。我自己也慌慌张张地参加了很多培训,今天听到一个新理论,明天听到一种新体系,每次都觉得大为震撼、跃跃欲试,然后浅尝辄止,不了了之。

我常常将这些虎头蛇尾归结于意志力薄弱。毅力的原因当然是有的,但是本书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另一个更符合人性的理由“始于毅力,终于兴趣”。如果永远在追赶时下“流行”,一来自己能力有限根本追不上,难真有所成;二来因为缺乏深入探究往往和“热门”互动不足,难有“真爱”。所以,依靠意志力或功利心强撑的研究注定是走不远的,且看获评更高职称或小有声名就急不可耐调离教师岗位的老师确实不在少数。

所以“有一颗少随世俗、难染尘滓的童心”,寻找一方肥沃有意义的土地,“守少则固,力专则强”,以一点呆子的劲头,“痴缠”耕耘,便也不负这一生的教育事业。

回望自己,因为在阅读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我深信阅读对于学生终身成长的力量。无论环境如何,我一直想方设法地在每一天的校内时间里挤出“第二大脑时间”,和孩子一起把随身的书籍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大脑。我也会暂停课堂讲解、习题训练,放下所有手头心头事,为学生朗读,和学生一起默读。同时在家长里组织“和孩子一起读”阅读活动,实实在在地和家长们一本一本共读讨论。当“整本书阅读”的热潮席卷而来的时候,我和我的学生、家长已经野蛮读书多年。我知道自己的方法或許粗糙原始,但是耕耘“共读”这一方有意义的土地,让我更爱自己的职业,也更有探索热情,即使“刀耕火种”,收获也一定多过枯坐苦等。

不为速成而追风赶潮,精研一道,且慢且停耐心掘进,在聚精中会神,甚至有朝一日能从这少而专中提炼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启新的教学征程,这是多么美好的职业体验。如孔夫子所云“吾道一以贯之”,何惧缓徐?

猜你喜欢
童子功学位老师
穿 针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找准切入点,练好情感朗读“童子功”
水雉的怪怪童子功
论培养小学生钢琴弹奏的“童子功”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老师,节日快乐!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