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涵 王萍
“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的“slash”,而“斜杠青年”作为一种符号化标注,表示同时拥有多重职业、追求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青年群体。“斜杠青年”不仅仅是当下青年人热衷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新型的职场业态,它区别于传统的以专业化为中心的职业构建理念,是多重身份职业构建理念的一种全新体现。
职业身份是职业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职业角色的自我定位之间的互动结果。对于“斜杠青年”来说,他们并非单一职业群体,很难从传统的职业理论视角去阐释,多重职业形态也折射出社会结构变革和个体的多维链接。因此,对于“斜杠青年”这一群体的职业身份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切入,剖析“斜杠青年”这一群体身份构建的路径与群体特征,為“斜杠青年”提供未来的发展路径,也是企业管理者和HR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具备多重职业能力是“斜杠青年”身份获得的基本要求,身份生成期就是青年获取多重职业能力的过程,而身份他塑期是这一群体依托客观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获得丰富的参与机会、塑造“斜杠青年”特质的时期。在身份稳定期,“斜杠青年”基于自身必要的物质需求或精神需求,提供了长期维持“斜杠青年”身份的稳定状态的动机。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基于AMO理论,身份生成期的主导因素是能力(Ability),身份他塑期的主导因素是机会(Opportunity),身份稳定期的主导因素是动机(Motivation)。基于此,可以得到“斜杠青年”职业身份建构过程模型(见图1)。
●身份生成期
多重职业能力是“斜杠青年”身份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多维的个人兴趣、多彩的生活追求以及开放自由的人生态度是助力他们获取多重职业能力、构建“斜杠青年”身份的三大要素。多维的个人兴趣让他们在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中,精进自己某一方面的特质,以此拓展自己的职业身份,获取职业能力。而追求多彩生活和开放自由的人生态度,更推动他们远离专一化的职业状态,跳出单一的职业视野,推动他们主动挖掘自己的潜在特质,学习不同的职业技能。
●身份他塑期
多重的职业能力使得“斜杠青年”拥有了身份的初始形态,后在信息技术应用、政策制度扶持、社会市场需求三个外力作用下,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塑造得到了机会的加成。新兴的经济政策和就业制度为“斜杠青年”的群体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市场的需求缺口为一人多职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借力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他们得以扩充自己提升职业能力的渠道,降低筛选适合职业的难度,供需双方得到快速匹配,让“斜杠青年”这一身份定位更准确、能力更卓越。
●身份稳定期
在经过内生动力的自我寻找以及外部环境的再塑造下,“斜杠青年”的身份构建阶段进入稳定期,在这一阶段里,“斜杠青年”或因精神需求,或因物质需求而长期维持自己这一身份,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动机。
这里包括两种情形:一类青年因地域就业不景气、家庭压力大等因素,在多重经济压力下,不得不在主要职业之外再从事其他与主业不相关的工作以满足生活需要。而对于另一类青年来说,职业不仅仅代表着获得收入的一种渠道,更是满足自我认同心理需要的重要途径,体现在获得他人或群体认同与赞赏的范围和程度。对年轻人来讲,尤其体现在青年群体之中自我价值的彰显与自我存在感的获得,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无论是基于物质需求动力,还是自我的精神赋能,“斜杠青年”的身份都得到了维持,进入稳定期。
“斜杠青年”职业身份的形成是在内部微观生态环境与外部宏观生态环境综合作用下,进一步获得关键动机的过程。
●把握身份生成期的微观生态环境
儿童成长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间接的影响。父母如果为子女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注重他们多种兴趣爱好的培养,那么子女就容易掌握多项技能,具有未来从事多种职业选择的基础与前提。思想相对开放的父母在亲子关系状态中,通常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我成长空间,更容易让孩子形成追求自由发展、多面发展的思维模式。同时“互联网+”时代使得交友圈演变为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模式,对生活和日常兴趣爱好的分享变得更加便捷,同伴行为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自身的职业选择,激发他们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潜在的多重职业能力。
●适应身份他塑期的宏观生态环境
互联网金融、云平台、新媒体等技术衍生了一系列有关创意、咨询、服务、设计等等小众化、个性化、碎片化的岗位,这为青年人创造了更多的更灵活的就业岗位和职业空缺,“斜杠青年”在拥有多重职业能力这一基本条件后要学会运用他力,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拓展职业边界,寻求更多自我实现。在身份他塑期,“斜杠青年”可以主动寻找与自身职业发展的领域,培养自己运用各类技术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与所求岗位的匹配度,缩小求职成本。“斜杠青年”在身份他塑期需要借助宏观生态环境的加成力量,强化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培养,以此来提高更多的职业“嵌入”可能性和职业“融入”可行性。
●强化身份稳定期的内外动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一部分人坚定选择做“斜杠青年”的动力所在,在职业身份构建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从而在不断获得职业满足感的同时增强自我认同感,最终达到工作体验和工作价值的平衡。
另一部分青年在“斜杠”身份构建的后期并非出于心理需要,而是将提高收入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往往迫于经济压力被迫放弃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相反更青睐于收入较高的职业。例如,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才迁移,赡养老人、自身发展等多元生活需求使得单一的收入渠道无法应对新地域的生活压力,他们不得不选择多份工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厘清身份生成期与身份他塑期的交互作用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并不存在严格的前后时序,整个身份构建都处于动态变化的交互状态。区别于服务单一领域的职业青年,“斜杠青年”这一特殊群体与外界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身份他塑期的三股作用力让青年的宏观生态环境更加利于青年追求“斜杠青年”的“无边界状态”。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广泛应用到生产结构的各个方面,自媒体新业态的出现催生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让就业更加灵活、自由、便捷,使更多“斜杠青年”实现一人多职成为可能。在线学习、网络培训等信息获取方式带来了新的职业发展机遇,丰富的网络资源与数据应用也为青年进行跨界学习、追求不同的生活状态、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便利条件
●实现稳定期的磁场筛选平衡
“斜杠青年”在身份稳定期的构建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动态发展的,经过逐步筛选达到平衡。在稳定期的初始阶段,该群体对于不同职业都有着一定的相容性,“斜杠青年”可能拥有许多职业,而在切换不同身份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更换选择不同的行动策略。在这里,我们假设每位“斜杠青年”自身都存在一个职业身份磁场,每个主体与其选择的职业都是存在吸引力的,但有的职业与主题本身存在“强磁场”,有的存在“弱磁场”,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筛选,他们在各自的适用范围里找到一至两个最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职业,使得整个身份构建的过程变得完整,达到稳定值。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