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呼吁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不要局限于一线城市,长沙、重庆和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也蕴含丰富的机会,值得关注。这一话题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榜首,阅读超过2亿次。(3月10日《半月谈》)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临近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统计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70万人,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就业问题。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姚劲波的建议给出了新的思路。
传统观念中,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被视为就业的理想目的地。随着“虹吸效应”愈发明显,务工人员高度集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等因素愈发凸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新一线城市逐渐崭露头角,在整体经济实力、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青年就业打开新空间。对此,高校毕业生应更新就业观念,对城市选择保持开放态度,不仅关注一线城市的机会,也要看到新一线城市的潜力和发展前景。
倘说“不要只看一线城市”是姚劲波建议的A面,那么人口负增长、新一线城市“抢人大战”则是其B面。2022年,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这一现象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对新一线城市来说,经济转型升级,增长动力换档都需要人才的支撑。人才需求量大成为势之所趋,对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将成为今后城市、地区竞争的常态。姚劲波的建议不仅劝勉大学生拓宽就业眼界,给他们上了转变观念的一课,也是在向新一线城市发出邀请。他指出,这些城市在就业机会方面依然充满活力,特别是新兴行业和新经济领域。他还强调了“上门经济”等领域的潜力,这些行业能够容纳大量就业人群。
城市的吸引力,固然与就业环境和生活配套等因素密不可分,但想要在“抢人大战”中胜出,只有“硬件”还不够,还要有更优质的就业机会、更细致的就业服务、更公平的竞争机制、更畅通的上升渠道,带给人才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格局。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加大促就业政策力度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
一段时间以来,多个新一线城市放下“身段”,升级“引才抢人”政策,推出先落户再就业、人才补贴、住房保障、稳岗培训等优惠举措,可谓走在了“排头兵”位置,顺应了人才流动的市场规律。政府工作报告也直视问题,亮出从顶层设计层面化解青年就业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指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事实证明,稳就业、促就业,要在优化服务、重点保障上下功夫,多措并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落实落细各项服务,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配性和稳定性。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新一线城市要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完善服务联系对接机制,确保政策利好应兑、尽兑。这些细节安排,都是抢人政策落地见效的切实保障。
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新一线城市磨砺成长,一样能实现青春的价值。而在完善支持政策上下功夫,从渠道拓展、岗位推送、见习培训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用好直播带岗、短视频推广等新形态、新场景,让大学生就业之路更顺畅,新一线城市大有可为。
(编辑" 张建" 445718228@qq.com,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