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峰
武当山坐落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又名大岳太和山、玄岳山,素有“道教第一名山”之称。自汉代起,雄奇的武当山就吸引了孙思邈和陈抟等人到此寻仙修道。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均州(今湖北十堰一带)遭逢大旱,刺史姚简在武当山求雨成功,皇帝敕建“五龙祠”,宋真宗赐额“五龙灵应之观”。据史料记载,这是武当山历史上敕建的第一座道观。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诏改观名为“五龙灵应宫”,元仁宗赐额“大五龙灵应万寿宫”。武当山古建筑亦有所扩建。
武当山古建筑群真正成形且成为皇家庙观,是在明代。相传,净乐国太子曾在武当山修仙得道,是为道教玄武大帝。明初,永乐皇帝朱棣自北平起兵、夺取政权后,利用太子修仙、仙台受诏的传说,宣扬“皇权神授”思想,大修武当山道观。永乐十年(1412年),三十万军民工匠开赴武当山,经过长期营建,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宏大规模。
今天武当山的36处宫观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这些建筑与自然相融相洽,被称作“峭壁上的故宫”。武当山也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建筑和宗教建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武当山,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风景区建筑
鸟瞰武当山,其北部是巍巍秦岭,且距离很近,西部则地接连绵起伏的大巴山。蜿蜒的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武当山山脚。更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横亘于武当山下的东北部。
山环水抱的地理形势为武当山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武当山靠近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同时也兼具暖温带气候区的某些特点。北部的秦岭和西部的大巴山起到的屏障作用,有效地减弱了冬季冷空气的影响。加上汉江和丹江口水库等大面积水体的调节作用,武当山的气候总体温和,冬暖夏凉。
每当春夏之交,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武当山带来较丰沛的降水,特别是山体中段的紫霄宫至朝天宫一带,年降水量可达995~1106毫米。武当山海拔并不高,最高峰天柱峰的海拔仅有1612米,但由于山势陡峭多变,从丹江口水库至天柱峰顶,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兼有丰富多变的小气候特征,不时显现出“晴雨各异”的自然景观。明代官员陆铨在《武当游记》中感叹道:“高下四十里间,晴雨迥异,如此亦奇矣。”这种气候特点着实令人称奇,也给武当山众多的登临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大自然的风云雾雪也为武当山创造了四季美景。春季雨水连绵,谷壑间相对湿度大,呈现出云雾笼罩的景象,从峰顶俯视如临海观潮,人称“陆海奔潮”。到了夏季,山上植被茂盛,从朝天宫到金顶的路上,巴山松苍翠欲滴,雨后游走在古道林中,如在画境。秋季则拥有极为绚丽的色彩,在秋阳暖照之下,漫山五彩斑斓。冬季,每逢冬雪降临,遍山银装素裹,唯有雪中绿瓦红墙的古建筑巍然屹立,恍如仙境一般。
即便是一次不经意的登临之旅,也可能会让人产生四时莫辨的错觉。明代“竟陵派”创始人谭元春在《游玄岳记》中说道,他从仁威观前往五龙宫的途中,惊奇地发现,“过观十余里,桃李之花与映山红盛开如春;接叶浓荫,行人渴而憩;如夏虫切切作促织吟;红叶委地如秋;老槐古木,铁干虬蜷,叶不能即发如冬,深山密径,真莫定其四时”。这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最好诠释,也印证了大旅行家徐霞客对武当山山地气候的洞见:“山谷川原,候同气异。”
八百里武当山,以天柱峰为众山之“祖山”。在当年兴建皇家宫观时,以对天柱峰的营建最为出彩。为了藏风聚气,环山腰一周垒建紫禁城,设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抵御高山风寒,使城内气温适合植物生长,以育生机。天柱峰顶又筑起一座光耀百里的金殿,是武当山精华所在,被誉为稀世国宝。因此,人们也把天柱峰之巅称为“金顶”。
金顶观日出是武当山的奇景之一。当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的刹那,“荡射万山,金碧晃映”。更令人称奇的是,金顶上时有“神光”出现。汪道昆的《太和山后记》中记载:“日方中,其下五色云见。”从气象科学来看,金顶的五色“神光”应是太阳光线穿过云雾时,经小水滴散射所致。
金顶上的金殿是永乐时代的遗物,高5.54米,宽4.4米,进深3.15米,全殿为铜铸鎏金,重达数百吨。重檐庑殿式的金殿,无论是斗拱檐椽、户枢额枋,还是神像瑞兽、几案供器,均造得极为精巧严密。殿内藻井上,悬有一颗铜质鎏金宝珠,传说此珠能镇山风,故名“避风珠”。由于金殿造得密不透风,殿内空气难以形成对流,每当殿外山风呼啸,殿内神灯火苗却纹丝不动。
古时金殿没有避雷设备,每当雷雨交加时,金殿周围偶尔会出现盆大的雷火球,来回滚动。待雨过天晴,大殿金光灿然,似被洗练过一样,这就是“雷火炼殿”的奇观。
武当山金顶
屹立于天柱峰顶五百余年的金殿,是一座庞大的人工导电体。当气流沿着山坡爬升成为积雨云时,由于云团中的“微观云物理”过程使云中电场发生“极化”,会与直插云底的金殿产生巨大的电位差,从而形成强烈的放电现象。特别是高耸的雷云完全笼罩金殿时,更是会频频闪击、雷火轰鸣,如天威降临一般令人生畏。
除了“雷火炼殿”,“海马吐雾”和“祖师出汗”也是金顶上少见的奇异景观。所谓“海马”“祖师”分别是殿顶的脊兽海马铸像和殿内供奉的玄武大帝铜像。每逢雷雨天气来临前,玄武铜像就会像人一样“热”得汗流浃背,殿顶的海马有时会口吐道道白雾,并对天发出啸音。见此情景,当值的道士便会从金顶下撤,以躲避雷电大雨。
这是因为殿顶的铜铸海马内部中空并与殿内相通,雷雨来临前,密闭的大殿受日照加热,使殿内空气变得相对湿热。当外界气温快速下降时,海马口中会排出殿内热气,热气遇冷而雾化。若内外压力差较大,海马吐出的气流就会像口哨一样,发出啸音。
一般而言,铜的比热容约是空气的五分之二,而铜的导热系数也远远高于空气。当气温快速下降时,金殿本身降温的“响应速度”要远快于殿内相对密闭的湿热空气,因此,殿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已经“变冷”的铜质神像,就会遇冷凝结为小水珠,仿佛铜像是热得出“汗”了一样。
事实上,金顶诸多奇观的诞生,完全是体量硕大、铸造精湛的金殿及殿内神像等铜铸鎏金体与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融合的结果,是古人天才的创造力在规划与建筑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