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我们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无锡市滨湖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坚定不移实施创新强区首位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6%、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迈上新征程,滨湖将立足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滨湖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多作贡献。
激活创新基因,释放科教资源的优势潜力。坚持以“新”提“质”,以“质”塑“新”,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体现滨湖担当、展现滨湖作为。“一所一策”激活创新潜力。心怀“国之大者”,保障“国之重器”,主动融入“新型举国体制”,大力支持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全力保障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构建国产软硬件生态,依托重点高校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合力构建“实验室体系”,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持续放大高校院所溢出转化效应,积极承接高校院所孵化项目,加快科研成果落地生金,持续擦亮“现象级”院所经济名片。“一圈一路”释放创新引力。积极融入环太湖科创圈建设,依托湖湾院所联盟、滨湖(上海)中心、香港科创飞地等,深化与环太湖、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的合作。全面提速“山水东路科创谷”建设,统筹沿线功能布局与空间形态塑造,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聚力打造环太湖科创圈上“高创新度、高集聚度、高标识度”的“太湖之眼”。“一产一园”汇聚创新合力。深化与驻区高校交流合作,着力构建“创新引领、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园区体系,不断厚植新质生产力。系统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效率,提速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清华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創新平台建设,培育更多“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推动“高精尖”创新资源加速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夯实产业筋骨,构建面向未来的动能集群。坚持向“新”而行、向“实”发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让科技拥抱产业、创新链接未来。纵深推进产业蝶变。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总部经济、绿色经济、院所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五大经济”,精准选育人工智能、新能源、合成生物学装备、量子科技等前沿赛道,切实推动未来产业接续布局、集群成势。落实全区高质量产业载体总体发展规划,制定60个特色园区推进计划,加快完善工业用地产出监管机制,深化资源利用绩效评价,提升“亩均产出”,向“每平方米要效益”。全面深化数实融合。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大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齐头并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拓展生产方式、延伸制造边界、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系统推动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施“数字换脑”“机器换人”,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灯塔工厂”上实现更多突破。加快现代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直播经济,抢先布局新型消费场景,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着力提振发展后劲。抢抓政策机遇,有序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双轮驱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用好投资热力图、招商靶向图和招商全流程管理数字工具,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群引链、招才引智,切实以重大项目“实物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添能。
壮大企业主体,焕发实体经济的细胞活力。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推动形成行业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高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金字塔”式企业集群。“扩增量”推动企业“五上”发展。围绕企业“上量、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前移工作关口,建设滨湖“经济云大脑”,绘制13条核心产业链、126个产业节点、1800余家重点企业“图谱”,梯次建立“准五上企业”培育库,动态掌握企业运营状态、盈利能力、发展需求,“一企一策”确保服务精准直达。“强内核”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承担或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融通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创新资源,加强行业关键共性和基础底层技术攻关。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加计抵减等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塑品质”孕育一流企业。聚焦区内有实力、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引导鼓励企业新上重大项目、开展兼并重组、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国际化布局,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主动对接央企国企、知名民企,搭建更多战略合作平台,释放产业协同升级的“乘数效应”。
升级要素环境,营造催生创新的载体沃土。系统推动“人、地、金、数、法、用、扶”等关键要素供给、优化、组合,以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跃迁。筑“人才高地”。围绕不同类型人才需求,升级“滨湖之光”人才政策,实施产才融合攻坚行动,瞄准“高精尖缺”、释放“青年引力”、打造“无忧生态”。提“土地效益”。以规划统筹“调”空间、以低效提质“腾”空间、以新增载体“建”空间、以布局飞地“投”空间,三年腾出3平方公里产业空间、新建300万平方米载体。引“金融活水”。发挥“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作用,打响“太湖金谷”品牌,用活鼎祺母基金,做大“滨科贷”规模,采取多元化手段激荡金融活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为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布“数据算力”。夯实数据基础、算力支撑,成立区大数据中心,推动区大数据公司实体化运营,提速中国移动长三角数据中心建设,释放国家超算(无锡)中心产业赋能效应。强“知识产权”。在创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加快金杜长三角知识产权中心建设,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建“应用场景”。支持企业立足滨湖开展场景研发与测试,探索打造一批城市治理、工业服务、文化旅游、生态建设等数字应用场景,构建AIGC数字影视生态圈。
擦亮湖湾底色,探索绿色发展的滨湖路径。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精心雕琢高品质宜居宜业宜游空间。守护“太湖佳绝”。做足“山水文章”,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植物园、太湖自然资源博物馆、太湖108廊道,精心扮靓蠡湖、梁溪河、运河外滩等滨水空间,加速打造“全域花园城区”。发展“绿色经济”。加速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储能、新能源汽车、风电等绿色产业,探索建立碳轨迹查询统计机制,推动绿电绿证交易规模稳步扩大,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焕新“五湾五城”。深度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环太湖科创圈建设,结合全市功能区建设,布局打造蠡湖(湾)未来城、运河湾现代城、红沙湾科学城、灵山湾生态城、九龙湾智造城“五湾五城”,引入优质资源,丰富品质配套,繁荣人文经济、夜间经济,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推动滨湖发展新质生产力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生动、越走越精彩。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滨湖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