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华
魏天星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颁布已有50周年,迄今有16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世界遗产,1 154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①。近年来,世界遗产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完善。200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4C”战略:可信度(credibility)、保护(conservation)、能力建设(capability-building)、沟通(communication);2007年增加了第五个战略:“社区”(community),“5C”战略成为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指南;2011年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执行公约战略行动计划(2012—2022年)》,将可持续发展纳入2022年远景中,呼吁“遗产保护考虑到当前和未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需要”;2022年世界遗产中心在“下一个50年”展望活动中提出“世界遗产作为韧性、人性和创新的源泉”的口号②。
中国已经迈向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0年,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强调:“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在世界遗产管理理念创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亟须一种综合效益高、管理水平高的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来实现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联动,而“综合体”这一以点带面促进地区发展的模式值得借鉴。“综合体”是一种土地混合利用、整合多种功能、吸引产业集聚、激励知识创新、缓解结构性矛盾的空间开发策略,“旅游综合体”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遗产地通常存在要素、产业、空间、功能方面的结构性矛盾,因此本文提出“遗产综合体”的概念,通过要素统筹、产业调整、空间优化、功能复合的方式提升遗产地管理经营效率,以点带面地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
旅游综合体是一种通过“旅游吸引物综合化”或“旅游功能与非旅游功能相互融合”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模式[1],包括旅游景点和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服务设施在内的“核心网络”,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正式的制度环境与非正式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外围网络”[2]。旅游综合体依托具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主体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政策、大型会事等吸引游客,不断提高知名度、拓宽旅游市场、吸引关联产业聚集[3];旅游企业、中介机构、研究机构的地理集聚促进集体学习、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进而培育产业集群品牌、发挥品牌效应[3-4]。旅游综合体具有高度关联和融合能力,从要素、产业、空间视角在区域内进行旅游资源统筹开发利用、产业链条上下游拓展延伸、旅游服务设施综合布局,有助于解决传统旅游业存在的要素分散、业态单一、空间布局矛盾等结构性问题,提升旅游综合体的竞争力[5-6]。
杭州西溪旅游综合体是中国旅游综合体探索建设的先锋和典型。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设立,初期主要发展观光旅游,业态以餐饮、住宿、零售为主,面临湿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随着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举办,关联产业逐步发展,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和三期工程(2007—2008年)、中国湿地博物馆(2009年)、西溪天堂一期(2009年,包括“西溪3D奇幻艺术馆、汝拉小镇、蒋村集市慢生活街区”等项目)等促进了会展、文创等产业发展,并大力改善了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2];随后关联产业进一步发展,建设了影视基地、创意产业园、会展中心、旅游地产、商业街(2012年),西溪湿地周边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综合体逐步形成,并产生溢出效应,使西溪湿地周边的平均房价较同圈层房价提升[4]。
从旅游综合体经验来看,“综合体”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功能复合、产业集聚、要素统筹的方式,协调要素、产业、空间、功能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发挥以点带面、激励创新、品牌营销的优势,促进地区资源综合化利用,具有经济、社会、文化带动能力[5-6]。
与旅游综合体相比,世界遗产面临的保护要求高、开发约束大,因此存在的要素、产业、空间、功能等方面结构性矛盾更突出。特别是在要素上缺乏科研教育设施和制度环境建设,在产业上依赖观光旅游而忽视关联产业培植,在空间上存在遗产地内部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和遗产地整体孤岛化的趋势,在功能上过分追求经济功能而轻视社会和生态功能[7]。另外,当下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发挥并不完全,除泰山、黄山等知名遗产地外,大多遗产未能带动地区整体保护和发展[8-9]。因此,在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新阶段应当借鉴“综合体”的培植理念,促进功能融合,打通行政壁垒,合力发挥效能,协调遗产保护和地区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在保护遗产的同时发挥遗产的间接衍生价值,以点带面地促进地区发展。
综上,借鉴旅游综合体概念,结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相关要求,“遗产综合体”是指:以遗产保护为核心,由与遗产相关的监测、研究、展示、服务、产业等多种设施或机构以及管理体制、法律规范等制度环境共同构成的空间功能复合体[10-11]。构建遗产综合体,要借鉴的是旅游综合体以旅游促经济、以综合体带周边全面发展的理念,不在于高密度的土地混合利用开发,而在于在解决要素、产业、空间、功能等结构性矛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综合体以点带面促进地区发展的效能。区别于旅游综合体作为空间聚合体,遗产综合体以空间功能复合为基础,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在遗产区内实施严格保护,在周边地区发展与遗产相适应的关联产业,从区域尺度实现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分工和联动,从而促进遗产地区可持续发展(表1)。遗产综合体,既是一种遗产地保护利用联动的发展模式,也是遗产地保护管理的一种理念与目标。
基于世界遗产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需求,结合旅游综合体的构建经验和世界遗产的相关要求,提出以下构建原则。
1)综合原则:与旅游综合体类似,遗产综合体构建需要通过要素综合、产业综合、空间综合、功能综合等多元综合方式,缓解遗产地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实现要素统筹、产业调整、空间优化、功能联动,从区域尺度保护遗产、促进发展。
2)保护和发展联动原则:保护和发展并非矛盾,亦非互相协调,而是相互促进、实现“双赢”。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相互促进而非制约的关系,合理的遗产保护措施兼具经济社会功能,发展绿色产业也能促进遗产保护,如发展生态农业既是遗产保护措施,也是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遗产综合体通过产业调整和空间优化,实现遗产本底价值的保护、直接应用价值的利用、间接衍生价值的发挥,推动地方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产业结构轻型化转型。
3)区域促进原则:《操作指南》强调缔约国应当“制定并实施旨在赋予文化和自然遗产合理功能,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总体政策”[11],遗产综合体依托世界遗产提高地方知名度,发挥以点带面的区域促进作用。
4)利益相关者参与原则:世界遗产提倡“促进和鼓励所在社区公众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包容性强和公正的参与”[11],遗产综合体的运作需要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
5)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世界遗产进程及其遗产保护和管理系统中,必须促进实现并遵守可持续发展目标。“支持各种正在或计划采用的使用方式,以支持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性”[11],可持续发展是遗产综合体的关键原则。
借鉴旅游综合体的建设经验,“综合体”主要通过要素、产业、空间和功能的综合,在有限条件下统筹利用资源、缓解结构性矛盾、带动地区发展。对遗产而言,《操作指南》对遗产地的机构、设施、产业和空间等提出一定要求,但缺乏要素、空间、功能和产业四素联动的统筹安排和综合思想,因此遗产综合体的构建需要从要素、产业、空间和功能不同层面进行综合,从而发挥遗产综合体的整体保护和带动地区发展的效能。
1)要素综合:遗产综合体在物质构成要素与非物质构成要素协同互动下运作,物质构成要素包括遗产保护机构、监测系统、研究机构、展示设施、服务设施和关联产业,非物质构成要素包括管理体制、空间规划、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等制度环境(表2)。《操作指南》中对这些要素也有明确要求。在具体实践中,遗产地的关联产业、政策等非物质要素往往重视不够,尤其是动员利益相关者参与遗产保护方面,如展示机构准确宣传遗产价值、服务机构在运营中避免破坏遗产价值等。
2)产业综合:遗产综合体通过规划、政策吸引遗产关联产业发展、集聚,进一步激励知识创新、培育地方品牌。遗产综合体的产业并不限定于遗产地的旅游业,而是通过遗产的品牌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关联产业发展。遗产关联产业指分布在遗产地及周边地区,与遗产价值及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农业、绿色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以及包含文化创意、商贸会展、教育培训、康养地产和交通物流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产业综合旨在促进遗产关联产业链条延长、产业结构调整,在保护遗产价值的同时提高遗产地的经济韧性。遗产关联产业的布局具有空间圈层特征,依据其产业类型对遗产价值的影响程度分布在遗产区、缓冲区和外围地区。
3)空间综合:遗产综合体不能就遗产论遗产,应在区域尺度下统筹安排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同功能的设施依据对遗产价值的影响程度、遗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合理安排遗产区、缓冲区及周边地区;同一功能的设施在空间上通过生态系统、交通体系、城镇体系等组织起来,如生态修复工程、监测巡护体系、展示体系、游览服务设施和游线设计等。
表1 遗产综合体与旅游综合体的比较
表2 遗产综合体的构成要素及其要求
4)功能综合:遗产综合体联动发挥遗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例如,自然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可增加碳储量,遗产保护部门可通过碳交易将生态功能转化为经济功能;遗产旅游部门应承担公众教育、旅游监测职能,并通过环境税费或公益捐赠促进遗产保护,将经济功能转换为社会和生态功能。
遗产综合体是要素综合、产业综合、空间综合、功能综合的复合,各项功能在遗产区、缓冲区和遗产地外围合理安排:1)在遗产核心区安排保护、监测巡护、研究设施,实现遗产的科学保护;2)在缓冲区安排监测、研究、展示设施,实现遗产价值的展示,发挥遗产的环境效益;3)在遗产地外围安排展示、服务设施及关联产业,发挥遗产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遗产综合体在物质构成要素和非物质构成要素互动下形成,物质构成要素的融合与运营需要通过管理体制进行权责分配,通过空间规划进行功能分区,通过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进行利益分配,协同更多力量共同保护遗产,促使遗产地的有效保护可以带动关联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遗产地外围的经济效益可以反哺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与社区发展,打破“就遗产论遗产”的限制,从区域范围促进遗产保护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遗产综合体的构建框架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图2),于201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该遗产位于黄海潮间带泥滩系统,对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超过10%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候鸟种群提供了重要停歇、越冬或繁殖地,包括珍稀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东方白鹳和丹顶鹤等③。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北部,2 0 2 1 年全市GDP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位于第八位。在“十四五”发展阶段,江苏省提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建设目标,而盐城市提出“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的“三市”战略和“开放沿海、接轨上海、绿色转型、绿色跨越”的“两海两市”发展路径。盐城世界遗产具有资源类型、市场区位、国家和省市政策机遇及国际关注度的优势,亟须构建遗产综合体,发挥世界遗产的区域综合带动作用。
图2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在江苏省的位置[引自《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保护管理规划》等可提供的信息,2019]
1)物质构成要素: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来,盐城市已经建立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黄海湿地研究院、国际会展中心,改造提升已有的展示设施,将盐城市老火车站改建为黄海湿地博物馆,遗产地周边的镇村积极发展遗产旅游、绿色农业、花卉种植等产业。根据盐城市文旅局对5 000万元投资规模以上的文旅项目的统计,遗产地景区及周边镇村2020年累计投资额达到38.31亿元,2021年预计投资59.5亿元。
2)非物质构成要素:盐城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导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政府协同管理、科研机构和社区参与管理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管理机制,并出台了相关条例、规划、计划保障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表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保护状况为“高度担忧”[13],其在要素、产业、空间、功能方面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在要素方面,亟须完善制度环境,对保护、科研、展示、服务等机构进行统筹协调,建立高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在产业方面,遗产关联产业以观光旅游业为主,主要带动景区门票经济,但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度不多;在空间方面,遗产地周边的镇村、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缺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上的体系规划;在功能方面,遗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尚未充分联动发挥。
基于盐城遗产综合体的现状基础,应采用要素综合、产业综合、空间综合、功能综合方式进行优化(图3)。
1)要素综合:完善制度环境是联动保护、研究、展示、服务等要素的关键。从短期看,应建立世界遗产与自然保护区体系化管理机制,可成立盐城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市有关职能部门、自然保护区及相关区县领导作为成员,在市域尺度协同管理世界遗产,协调多级管理部门、企业、社区之间的矛盾,协同利益相关者共同保护遗产;从长期看,盐城世界遗产所在的苏北滨海湿地已入选国家公园候选名单[14],探索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创新是协调各机构的良医妙药,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机制、特许经营制度等协调利益相关者,减少因土地权属细碎、机构体系庞杂带来的保护、管理困难,形成统一的遗产保护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
表3 盐城遗产综合体的非物质构成要素
2)产业综合:利用世界遗产品牌效应培育关联产业,发展与遗产相协调的绿色农业(有机粮食种植、花卉种植、生态养殖)、关联制造业(农渔产品加工、文创产品制造、观鸟设备制造)、生态旅游业(观光、度假、康养、研学)、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咨询培训、商贸会展、康养地产、生态修复服务、碳交易与碳金融等),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和产业结构轻型化转型。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对遗产价值和环境的影响,如遗产区内不再新增产业;在缓冲区布局丹顶鹤旅游区、中华麋鹿园、条子泥景区;在遗产地外围布局花卉种植基地、绿色农业示范区、大丰港口综合体、黄沙港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包括渔产品加工仓储、船业生产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图4),打造世界遗产品牌。
图4 盐城遗产综合体的交通、服务综合体框架
3)空间综合:结合盐城城镇体系和交通体系,构建遗产服务设施的综合体,以盐城市为主中心、大丰市和东台市为副中心,以国道G228沿线、遗产地入口处的4个镇为遗产服务基地(黄沙港海盐文化小镇、黄尖丹顶鹤度假小镇、三龙生态渔港小镇、弶港康养度假小镇),以缓冲区及周边的4个村为遗产展示基地(兴农丹顶鹤旅游村、斗龙港河港湿地旅游村、蹲门渔港文化村、巴斗红色文化村),形成“一主二副四镇四村”遗产服务空间体系和“两纵五横”交通网络体系(图4),发挥“全市一盘棋”的优势,既保护了遗产,又带动了全域发展,更提升了社区、利益相关者爱鸟护鸟、保护遗产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功能综合:统筹联动多元功能,综合提升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加强建立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关系,确保大量遗产监测数据及时得到处理、分析,从而转化为科研成果;遗产地的生态修复区同时作为遗产价值展示区,展示运营的收入可用于遗产保护、生态修复;遗产范围内的耕地、养殖坑塘等既是社区生产空间,又是鸟类的食源地和停歇地,发展绿色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既能为越冬鸟类提供食物补给、提升遗产价值,又能提高农渔产品品质、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世界遗产事业走过了50年的历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协调,而应该是系统的联动。在国际社会关注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迈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时期,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不能就遗产论遗产,而应主动抓住时代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区域尺度视角下以遗产保护促进地区发展。因此,“遗产综合体”是推动遗产保护利用、遗产区域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构建“遗产综合体”,旨在推动遗产保护、监测、研究、展示、服务、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制度环境的完善,运用要素综合、产业综合、空间综合、功能综合等方式,提升遗产整体的保护能力、运营效率,以及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以点带面地促进地区发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I期)是保护与发展矛盾较为突出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自2019年申遗成功以来仅有3年的探索经验,“遗产综合体”的构建及其影响仍需长期实践。“遗产综合体”主要提供了保护发展联动、整合多元功能、培植关联产业、完善制度环境的体系化构建思路,对于其他世界遗产地而言,需按照遗产价值特点、遗产地社会经济、遗产保护管理现状等情况具体分析,提出因地制宜的“遗产综合体”建设策略,从而实现保护世界遗产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魏天星绘制。
注释:
①来源:World Heritage List.https://whc.unesco.org/en/list/.2022-04-08。
② 来源:The Next 50.https://whc.unesco.org/en/next50/.2022-04-08。
③来源:World Heritage Centre.Migratory Bird Sanctuaries along the Coast of Yellow Sea-Bohai Gulf of China (Phase I).https://whc.unesco.org/en/list/1606.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