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天宇,王振国,李 岩,李 默,崔凤娟,吕静波,王海泽
(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内蒙古 通辽 028015)
小麦起源于亚洲,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地区。我国是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上万年的栽培历史。小麦是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日益增加,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培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依旧是重要的育种目标,小麦产量的提高,在保障生活需求的同时对粮食安全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是“蒸煮食品”消费大国,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仅次于水稻,在我国小麦的年消费量达1 亿t 以上,是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粮食产物,其消费量约占全球20%。随着我国食品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小麦产需供求缺口也在逐年增大。为此,2017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小麦产业,对适宜小麦种植的主产区提供相应帮扶。
影响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很多,1)技术因素,即如何继续提高单产水平;2)效益因素,即如何稳定和提高小麦生产效益,这是影响小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立足我国多元发展需求,创新品种选育方法。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品种的选择是提升小麦单产和保障总产值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将小麦生长与产业发展密切整合,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有效解决小麦生产的技术问题。通过对小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品种的不断更新、栽培技术的推广、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生态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制约因素,不断培育新的品种,更换病虫害严重、产量下降的退化品种,从而保证小麦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品质的不断提高。
小麦产量受小麦多种性状的协同影响,但不同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株高是反映植株生长情况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小麦株高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1-2]。曾浙荣等[3]通过对冬小麦品种进行研究表明,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对11 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差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选取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品种,并为小麦高产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于2023 年3—7 月进行试验,试验地位于钱家店镇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试验田,该地区海拔203 m,122°37′E,43°43′N,属温带大陆性气候,试验区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土质为白五花土,前茬作物为黄豆。
试验材料由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提供(见表1),于2023 年3 月12 日进行播种,试验材料出苗正常,生育过程中采取常规田间管理方式,于2023 年7 月5 日收获。每个试验设置2 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式,小区长6.0 m、宽2.5 m,每小区均种植10 行,小区面积15 m2。
表1 11 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概况
小麦成熟前进行田间调查,每个小区选取1 个“1 m”行,调查1 m 内的有效穗数,再折合计算出每公顷的有效穗数。每个试验区选取10 株进行测量和考种,记录各品种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体积质量,并算出其平均值,根据考种数据计算各品种的单产量。
使用Excel 2019 和DPS 11.0 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由表2 可看出,11 个小麦品种中,京紫麦3 号和河套1908 的生育期大于90 d,其余9 个品种的生育期为83~89 d,哲麦90 的生育期最短,为83 d。河套1908 的株高最低,为75 cm。蒙紫麦3 号的株高为99 cm,在11 个品种中最高。11 个品种均具有好的熟相和易落粒性。试验区内,蒙紫麦3 号植株倒伏率较高,哲麦90 中抗叶锈病。
表2 11 个小麦品种生育表现
11 个小麦品种中,宁硕一号的穗长最长,为10.7 cm,农麦3550 和蒙科麦NK2 的穗长仅次于宁硕一号,分别为9.9 cm 和9.1 cm,河套1908 的穗长最短,为6.0 cm。11 个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长芒、白壳色、纺锤形,且各品种的籽粒饱满度均表现优异,详见表3。
11 个小麦品种平均产量为5 552.47 kg/hm2,所测品种的产量分别比平均产量增加-3.30%、7.81%、3.73%、11.72%、1.03%、-5.10%、1.09%、-9.84%、1.27%、-3.96%、-4.44%。由表4 可看出,产量前3 位的分别是蒙科麦NK2(6 203.10 kg/hm2)、蒙蜀麦1602(5 986.33 kg/hm2)和农麦3550(5 759.55 kg/hm2)。其中,哲麦90 和京紫麦3 号单产表现比较差,分别是5 269.30 kg/hm2和5 005.83 kg/hm2。在本试验区播种的11 个品种中,适宜推广种植蒙科麦NK2。
通过对试验材料的产量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由表5 可看出,所测8 个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为1.14%~20.63%,由此看出变异幅度较大。其中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0.63%,其余依次为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株高、有效成穗率、产量和体积质量,变异系数分别为14.88%、15.55%、11.15%、7.64%、7.23%、6.21%和1.14%。体积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小说明其离散程度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则说明其稳定性相对较差,离散程度也较大。
表5 11 个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变异分析
通过表6 可以看出,8 个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从大到小依次是千粒重(0.93**)、体积质量(0.84**)、穗粒数(0.37)、穗长(0.32)、有效成穗率(-0.16)、株高(-0.12)和有效穗数(-0.07)。各品种的产量性状与产量呈现正相关或负相关,千粒重、体积质量、穗粒数和穗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有效成穗率、株高和有效穗数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其中千粒重和产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3**,由此说明千粒重对小麦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千粒重越大,产量就越高。
表6 11 个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同时对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可知,株高和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与穗长和有效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2*和0.65*;与有效穗数呈现不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和体积质量呈现不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穗粒数和有效成穗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70*;与千粒重和体积质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有效穗数、有效成穗率、千粒重和体积质量均呈现不显著正相关。有效成穗率与千粒重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2;与体积质量呈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8。千粒重与体积质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由此说明,千粒重越高,体积质量越大,千粒重和体积质量彼此之间相互协作,因此在选育该地区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时,不应只考虑单一因素,而是要考虑多个性状之间的协作效应。
试验提取前四个主成分,由表7 可看出,累计贡献率达96.84%,概括了11 个小麦品种产量形状的大部分遗传信息。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为3.44,且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为43.01%;第二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为2.63,其贡献率为32.90%,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主成分因子的特征根分别为1.31 和0.37。
表7 8 个产量性状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在第一主成分对应的8 个特征向量中,除有效穗数的载荷为负值以外都为正载荷值。千粒重的载荷值最大,为0.450 6,其次为穗粒数、穗长和产量,载荷值分别为0.435 1、0.432 4 和0.401 1,有效穗数的载荷值为-0.172 6。说明千粒重越大,穗粒数、穗长和产量也越高,合理提高株高、有效成穗率和体积质量等性状也能够提高产量。在第一主成分中,千粒重的载荷值最大,因此可以称之为粒重因子。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值为2.63,对应的特征向量中为正载荷值的共有4 个,分别是有效成穗率(0.514 9)、株高(0.462 6)、穗长(0.296 0)和穗粒数(0.148 5),载荷值为负的是体积质量、产量、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载荷值分别为-0.416 1、-0.366 6、-0.288 7 和-0.142 7。说明有效成穗率增加,穗粒数也随之增加,因此可称第二主成分为成穗率因子。在第三主成分中,特征向量载荷较高且为正值的是有效穗数、株高、穗粒数和体积质量,其中有效穗数的载荷值最高,为0.759 3,株高和穗粒数的载荷次之,分别为0.415 0 和0.403 8。载荷为负值的特征向量是有效成穗率(-0.226 4)、穗长(-0.135 9)、千粒重(-0.116 2)和产量(-0.021 1)。说明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体积质量也增加,而穗长下降,因此可称第三主成分为穗数因子。第四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向量中,有效穗数、产量、有效成穗率、千粒重和穗长为正向量,载荷值分别为0.478 4、0.394 1、0.354 9、0.340 1 和0.118 1。体积质量、穗粒数和株高表现为负向量,分别为-0.440 2、-0.404 0和-0.063 6。说明提高有效穗数,可提高产量,故称第四主成分为产量因子。
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产量因素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进行研究[4-7]。本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主要产量性状变异较大,产量形状的变异系数反映出数据间的离散程度,二者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性状的变异系数越大,其变异程度也就越大[8]。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幅度较大,说明这四个性状的离散程度较大,稳定性也较差,有较大的改良利用空间。而有效成穗率和体积质量的变异系数较小,则说明其对于品种改良没有太大利用价值。通过对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可知,上述11 个小麦品种的主要产量性状与其产量差异较大,部分产量因子间相互影响制约,并对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体积质量次之,二者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千粒重和体积质量是影响产量重要因子,这与王曙光等人的结果不同[9-13],王曙光研究结果表示与产量具有最大相关性的性状是每穗粒数,这可能与不同品种和不同条件有关[14-16]。黄兴蛟等[17]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与本试验结果相同。上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主成分分别为粒重因子、成穗率因子、穗数因子和产量因子,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6.84%,综合这四部分的信息能够反映出小麦品种绝大部分的遗传信息,为选取高产品种提供依据。
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改良这两个性状能够提高小麦产量,同时要兼顾体积质量和穗粒数这两个性状,综合选择品种,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