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安
阅读与写作,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但这些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写作进行温习和巩固。由此可见,写作与阅读教学需要相互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写作、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
一、重视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很多初中生本身阅读量较少,文字功底浅薄,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很难在写作过程中用准确的文字将自身情感表达出来。还有部分学生经常采用单一、固定的寫作模式,总是反复用几句同样的话,写出的文章内容单调。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在写作中很难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也缺少能够引起他人情感共鸣的话题。有真情实感才能涌出更多写作灵感,让文章变得灵动。因此,教师要采用恰当教学方法,从情感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鼓励学生带着情感阅读。部分同学在阅读中只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将自己代入故事中。这种旁观者的阅读视角,很难体会到人物的真实情感。教师可以传授学生阅读技巧,比如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位角色,在遭遇故事角色所处的情况时,自己会如何面对,如何行动,利用这种方法引起学生与故事角色的共鸣,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书中角色的情感。之后将这种情感铭记于心,仔细研究、琢磨,尝试将这份情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这种读写结合的方式,可增强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控,丰富学生的情感素材,让其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更加深刻地展现人物情感,写出更加传神的内容。
以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为例,本文讲述了斯科特上校一行人在南极的故事,他们在故事中的情感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开始兴致高涨,后来消极失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讲述斯科特一行人的情感变化,并提问:让斯科特一行人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情感角度说出你对故事人物的看法。让学生尝试将自己代入到故事角色中,去体会角色的情感:从斯科特以为自己将要完成史无前例的壮举所产生的喜悦之情,到之后被人捷足先登、返还途中的失落之情。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章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并将这份情感表达出来,感受斯科特一行人经历的艰苦跋涉、灵魂的坚毅不屈,以及最后小队成员生命逝去时的震撼和难过。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写作题目:如果由你们为他们写墓志铭,你们会写什么?(可自行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适时给学生布置一些“别样”的写作题目,题目形式并非总是让学生结合某个话题写一篇文章,重点是让学生真正融入情感。比如学习《太空一日》一文时,故事的第一小节“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中,杨利伟在起飞阶段遇到了“共振”现象,他甚至一度以为自己要牺牲了。作为我国航空航天第一人,他初次踏上飞船时,就可能抱有牺牲的精神,体现出浓浓的爱国情。针对这份爱国情,教师可以让学生给杨利伟叔叔写一封信,以这种富含趣味的方式,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杨利伟的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情感引导,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用这种类型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抒发真情实感,达成以情动人的写作目标。
二、开展主题式指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群体创新意识,开展专题式写作指导
初中阶段的阅读与写作,应该是创作与借鉴的关系,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不能只理解文章中的表面内容,更要深层次发掘,学习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并进行归纳总结,学以致用。
阅读与写作之间也存在着互补的关系,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中的任意一种得到增强,另一种也会相应增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文中的主题内容设立相应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感悟,有效用于相同主题的写作中。
以七年级上册的《猫》为例,文中讲述了作者前后共养了三只猫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自行选择一种喜欢的动物进行描写。文中这样描述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这几句话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也用了比喻修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中应用这些写作技巧。
有部分同学在写作时经常不知该从何入手,很长时间才能憋出一句话,原因就是平时缺乏阅读积累,而读了相同主题的文章,学生就可以借鉴文章的部分语句,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比如,想要描写动物就可以先从外形入手,将所写动物的外形刻画出来。以熊猫为例,熊猫有黑白相间的毛发,圆滚滚的身体,可爱的眼睛等。
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相同主题的文章中提炼出关联要素,让他们进行借鉴和参考,吸收优秀文章的精华,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灵感和参照。这种写作训练方式,不仅能帮助初中生群体进行迁移思维的训练,也能培养初中生群体的创造性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而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能有效提高读写教学的质量。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分配给学生相关的读写任务,为学生提供教案等辅助手段,让学生借助教案去自主探索课堂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学习,去了解文章具体该如何写作,而教师在一旁只起引导作用。最后,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以此检验学生独立学习的质量。教师再根据汇报情况,找到学生在读写学习时出现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三、以写促读,提升学生阅读质量
1.读后感
写作就是换一种方式去应用阅读素材,这对学生的阅读水平也有提升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展的写作训练,常见的有读后感,即让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写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教师在课文教学时就可安排写读后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布置读后感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是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文章的看法。而现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让他们尽可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针对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个故事展开想象。这种自由的写作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写读后感的积极性,他们可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写。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后,学生不仅可以结合文中人物写读后感,也可以由此联想自己之前的老师,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喜爱之情等。
2.书评
此外,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让他们采用书评的形式进行写作。书评相较于读后感更加简练,似乎更适宜于课外阅读。因为只凭课内教材中的阅读量,显然满足不了学生能力成长需求,而課外阅读的积累是必需的。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利用书评的方式去巩固课外阅读中的收获。课外阅读的种类十分丰富,学生总会在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种。在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时,学生的兴致往往很高,此时的阅读质量和效率也是极高的。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布置书评类的写作任务,学生就不会排斥和抵触,而是十分乐于去完成。
书评的要求,最重要的是高质量,而不是盲目的堆积数量。可能只是简单的一段书评,却能完美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且辞藻各方面也可能十分华丽,这种书评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学生完成书评后,教师可举行一个书评比赛,由学生与教师共同选出价值最高的书评,之后再让作者在全班面前朗诵最有价值的书评,供其他同学学习借鉴。书评比赛十分有趣,初中生的好胜心也十分强烈,他们都渴望自己的文采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胜欲,他们在书评创作过程中往往会更加用心,更加投入。这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书评这种方式,既帮助学生巩固了阅读所得,又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能力,是一种值得应用于日常教学的教学方法。
3.针对性文体训练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也要教给学生判断不同文体的方法,因为不同文体的写法和技巧是截然不同的。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写作素材,如想要写记叙文,那么在选取阅读内容时,就要尽量选择记叙文体;如果想要写好议论文,那么就要多读议论文。根据不同文体写出不同的文章,这种顺畅的写作练习也会反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比如在进行人物类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不规定具体人物,而是让学生自行选择人物进行描写,如身旁的同学、路上看到的工人、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人物。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人物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老王》这两篇叙述人物类课文,分析这两篇文章如何描写人物,怎样描写刻画外貌特征,怎样凸显人物精神等。教师让学生读完这两篇文章,再进行人物类文章的写作,为他们的写作思路提供灵感,用阅读来促进写作。
再以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课为例,文中埋下了许多伏笔,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铺垫、转折等手法,之后探究人物形象,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篇文章,并让学生将这些写作方法与技巧整理下来,趁热打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战之中。比如说伏笔与铺垫,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创作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应用伏笔与铺垫的技巧,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巩固阅读所学,使学生在今后创作的文章更具可读性,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四、利用续写仿写等形式,实现读写结合
在传统读写教学中,学生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兴趣都不高,经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一些写作、阅读练习也都只是当做任务一样去消极完成。并且由于应对考试所要面临的压力很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学习负担很重,整天忙于各科的学习,就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即使有阅读时间,也不知道该阅读哪些作品,处于十分迷茫的状态。而初中生大多思维活跃,对新事物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或者因为无人引导而导致其对阅读有了错误理解,这些都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教师需要改进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就积极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采用更富有新意和趣味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重视阅读与写作。比如在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为原文的故事改写一个结局,或者畅想未来可能要发生的事情。这种续写、仿写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续写多数应用于寓言故事类文章,而寓言类文章本身就富有极强的故事性,且诙谐幽默,引人入胜,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仿写和续写活动,学生才会感觉如鱼得水。
以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许多学生之前就听说过这个故事,觉得十分有趣,故事的结尾是皇帝穿着并不存在的衣服在大街上游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去续写故事,比如皇帝在游行完之后,回到宫殿,会对手下的两个裁缝做什么?是否会依然受到蒙蔽,还是会幡然醒悟?也可以参照《皇帝的新装》进行故事仿写。《皇帝的新装》寓意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因为虚荣心而蒙蔽自己的双眼。学生可根据主题仿写新的故事,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自由编写,最终要揭示相同的寓意。
无论是续写,还是仿写,都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相较于具体的题目,这种开放性的题目更具趣味性。对于这种类型的写作,多数学生都不会排斥。续写与仿写这两种写作方式,也需要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了解才能完成,也很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