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予
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曾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强调作文在选取材料时,应有打破思维定式,寻找新的使用方向的意识。对于作文而言,亦应注意这一点。换言之,若审题立意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经典素材的使用,则是以什么方式展开的问题。
一、建立素材与主题的联系
首先应把握写作的中心。在明确写作中心后,寻找与中心内容、中心观点相适应的经典素材,才不会出现素材的误用、滥用等问题,使内容与立意和谐统一。例如作文题目给出材料: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要求结合对这段话的思考和感悟,以及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首先应厘清概念,明确什么是“烟火气”,“烟火气”有什么,“烟火气”需要什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明确“烟火气”的内涵和外延。这一过程,重点在于确定作文的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经典素材,确定作文框架。
其次,经典素材应服务于作文主题,也就是说,在使用素材前,要把素材中和所要表达的主旨无关的内容剥离出去,只使用最能表现中心内容的部分。关于这一点,一些古代经典作品具有代表性,我们可从中汲取经验,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了诸多经典素材,他在说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时,用了“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的典故,关于冯唐和李广的故事多矣,作者能够择其关键使用,可谓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在作文时,我們亦应有此意识,找出素材中与中心关系紧密的部分。如作文题目给出齐桓公、管仲、鲍叔牙等人的故事,要求选择恰当角度,写一篇针对此故事的感想。在写此题前,首先确认该从哪个角度展开,如果想将“共赢”作为主题,则在整合经典素材时,应围绕“共赢”展开,对于和主题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素材,则要弱化或舍弃,像“管鲍之交”这一内容极为经典,然而同“共赢”主题关系不大,便应舍弃。同理,若将“友谊”作为主题,那么在选择经典素材时,要重视“管鲍之交”的内容,而不能将三人协力治理国家的内容作为写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论证有力。
二、正向与反向使用
首先,可用正向同类叠加的方法,让多个经典素材服务于同一主题。在认为单一素材无法有力论证中心论点的情况下,可把同类素材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用群例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让论证更有说服力。正向同类叠加使用的素材,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保证这些素材彼此之间有共通之处,二要避免重复列举所造成的啰唆之弊,三要尽量保持句式统一和谐,以产生铺陈之美。如为了论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引用多位名人诗句,并用排比句式将其表现出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如诗仙者三分诗七分酒;‘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如后主者,感时伤人……”这句话使用多个经典素材,使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除了正向使用经典素材以外,反向对比也是一种使用经典素材的好方法。在使用此方法时,可以对比使用存在关联性的正面和反面两种类型的经典素材。使用两种类型素材,能产生同质对照或者异质对照的作用,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创新运用素材
在使用经典素材时,应认真加工,创新运用,其原因在于:素材可以从多个维度解读,而这种多维度解读,可以使素材的运用变得新颖而有创意。
因此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经典素材,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与认知,以便在不同主题的作文中更换角度加以利用,提高经典素材的使用效率。以《庄子》中的经典素材为例,文中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均可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阐述不同主题。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故事,如果站在“鱼”的角度使用素材,与站在“人”的角度使用素材,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前者侧重于自我和体验,后者侧重于理解和达观。所以对于此类经典素材,在平时阅读与积累中,应尝试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从而在写不同主题的作文时从不同角度应用。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跳出惯性思维看素材,从更广阔的视域审视经典素材,看其是否有区别于常规角度创新应用的可能性。因为在平时积累和使用经典素材时,很多同学易陷入思维误区,即某一类素材只能用于论证某一主题,思维模式是固定的。如使用项羽的事例时,只用于谈成败,在使用秦始皇的事例时,只谈其暴政,这样做方向固然正确,与主题的结合也紧密,但脱离不了人云亦云的窠臼,实难出彩。摆脱惯性思维看素材,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对一些经典名言素材的反用,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引用时,可反其道而论,说明进一步也可海阔天空;再如“班门弄斧”,在引用时,可指出“班门弄斧”对于自我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这种素材反用的做法,能使素材从另一个角度发挥其作用。
综上所述,经典写作素材因其内容的代表性而常被使用,对其进行多角度运用,可以写出新意,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