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构建爱国精神
——从《念奴娇·赤壁怀古》看苏东坡的爱国精神构建

2024-04-15 09:47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赤壁

冯 扬

(中国农工民主党 黄冈市委员会,湖北 黄冈 438000)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东坡词》提要云:“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1]在两宋词风的转变过程中,苏东坡是关键人物。苏东坡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对词的自身文体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苏东坡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也就是相对于传统词的“别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别格”的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怀古者,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2]这首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东坡谪居黄州已三年。苏东坡谪居黄州,是当时的一个大事件。元丰二年(1079)年,苏东坡赴任湖州太守,到达湖州后,向朝廷呈上了《湖州谢上表》,里面写道:“伏念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上以广朝廷之仁,下以慰父老之望。”祸从口出,这“新进”与“生事”,刺痛了一些本来就对他欲加之罪的人。当时的新进干部李定、舒亶、何正臣说苏东坡作诗文讪谤朝政,要求对他“大明刑赏,以示天下”;认为苏东坡有四条“可废之罪”,甚至“万死不足以谢圣时”。[3]在苏东坡被捕入狱后,搜罗苏东坡的诗文100多篇(首),要苏东坡对每篇诗文作详细解读,逐一说明如何对朝廷不满。这就是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案子牵连的人物达70多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幸赖一些老臣营救,才得以“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4]204这是苏东坡来黄州的历史背景。

这首词一开始就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时空背景:大江东去的气势,风流人物的气概,岸边词人的气魄。从“大江东去”起笔,笔意如同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气势奔放。接着便以大写意的笔法描绘了赤壁的景色——参差突兀的乱石陡峭奇拔,气势飞动。浓墨似泼,壮阔豪迈,绚丽雄奇,一笔画江山。正在大开大合写景的时候,椽笔轻提,婉转之间唤出三国周郎,邀来小乔初嫁。淡墨细描儒雅,弯锋浓抹风流,飒爽英姿的青年主帅宛然如在,羽扇轻挥之间,“樯橹灰飞烟灭”。结尾由赞生叹,黯然自己“早生华发”,透出一股对岁月的留恋。明知“人生如梦”,只不过一声叹息、“一樽还酹江月”之际。愿望赋予江上明月,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之意,昭然若现,一派乐观旷达风采,文尽意犹绵绵。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廓大格局

(一)跨越千年的时空 滚滚东去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流动在不少的古人笔下。李白有“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有“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流动的是气势,是气魄,是诗人内心的波涛汹涌。而苏东坡眼见的长江,一样在滚滚东去,联想到的是淘尽了千古的风流人物。人生是短暂的,长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物更替。历史人物周郎,初娶小乔,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好一对英雄美人。从周郎到东坡,历经近千年,多少的风流人物被“雨打风吹去”,只有“槛外长江空自流”。千年前的长江依然在,千年前的风流人物在何方?正如《赤壁赋》中所说的“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二)跨越千年的历史 人为什么要怀古?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渺小的,而历史是无限、永恒的,是历史个体时空的总和。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二者无法割裂。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二十万众顺江而下。东吴的周瑜督领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孙刘联军大破曹军,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舟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正是这样一场异于寻常的战役,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年轻的公瑾,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谈笑之间就让樯橹灰飞烟灭,建功立业在瞬息之间。

(三)跨越千年的情感 怀古,以古人古事为寄托。在赤壁这个具有传奇古事的地方,不能不引起人的无尽遐思,不能不寄托思想感情。千年前的周公瑾,初娶小乔,建功立业,“雄姿英发”。而苏东坡当年已经47岁了,还被监视居住的流放在“真在井底”的黄州,“杳不知乡国信息”,[4]353何谈建功立业啊?只有把这分情感寄托在千年前的周郎身上了。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爱国精神内涵

(一)对壮丽河山的歌咏 赤壁矶头,江水滔滔,滚滚东流。大开大合的气势,永恒的长江,过眼云烟的英雄人物。面对见证历史大事件的长江,那些英雄人物似乎显得渺小了。似空而实,似实而空,空空实实,实实空空,撕开了人生的悲剧真相,掀起了历史的悲剧意识。从抽象的咏怀上升到具体的山川,“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赤壁矶头的盛景,更是一幅壮丽的河山图卷。以整体直观的概括,绘就“江山如画”的美景。

(二)对历史将领的倾慕 滚滚东去的大江,淘尽多少英雄人物。历史上留名的又有多少呢?年轻的周公瑾,挥羽扇在谈笑之间焚毁曹军的艨艟战舰,一个历史上多少人倾心向慕的儒将。而一代文豪苏东坡,似乎也一样的不能脱俗,依然流露出对周郎的神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 “小乔”,是乔玄的小女,是当时有名的美人。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他俩成为夫妇已经10年了。这里插进了一幅英雄美人的图画,着意渲染出一种浪漫气氛,这对塑造“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起着稍加点染、全篇生色的艺术效果。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 “谈笑间”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三)对抗敌御侮的愿望 北宋时期,崇文抑武。北方的辽、西夏逐步强大,经常的入侵北宋。北宋将领种谔领兵抵抗西夏。苏东坡在得知种谔领兵“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之时,“众喜忭喝乐,各饮一巨觥”。写下了“闻说官军取乞訚,将军旗鼓捷如神。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4]55表达了他听说官军在银川取得重大胜利的喜悦心情。“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虽然是放逐在外的贬官,看不到皇帝的喜悦,却看到了草木回春,大地欢腾。苏东坡对抗敌御侮的胜利表现出了极大地欢欣,与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异曲同工。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爱国精神的构建

(一)儒家思想的深度染习 苏东坡自幼就聪颖过人,“奋厉有当世志”。苏辙回忆说,“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5]。

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他曾对北宋王朝的现状,写了《策略》《策别》《策断》等篇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的主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更是提出了“天下归仁”的理想:“以君子长者之道得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这种德治仁政的政治思想成了苏东坡后来一生从政贯彻始终的基本指导思想。

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实现太平治世,是苏东坡一生的追求,历尽磨难而痴心不改。在仕途失意时,他的思想的主流仍然是儒家思想。他在向往实现政治理想时说:“今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摩钝者,废矣。”[6]

(二)仕途失意的绝地反击 摘居黄州时期的苏轼,政治失意,生活拮据,为了排遣愁郁,消弭烦恼,他研习佛老,“归诚佛僧”,以求得更为旷达和洒脱的人生态度。《黄州安国寺记》中说,“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这段话,从表面上看是闭门思过,诚心归佛,但又觉不然,是一种十分巧妙的方式来表达了愤激情绪。与其说祈求福佑,倒不如说求诸自己,从精神上抛弃尘垢世俗,以期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

因诗文而起祸,他时刻反省“自得罪以来,不敢作诗文字”。为避祸而缄口,“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客至,多辞以不在,往来书疏如山,不复答也。”“所云出入,盖往村寺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聊以自娱耳。”仕途的失意,对苏东坡来说,经历了自省、感悟、矛盾、调和,重塑了他全新的生命姿态。俸禄聚减,隔夜无粮,却能在黄州城郊的东坡躬耕其食,享受着自然和田园的乐趣。正是与大自然的融合、与不同层次人的交往,充实了他的胸襟,扩展了他的视野。京城的护堤和运河虽有翠柳拂岸、百鸟啼鸣之景,怎能比滚滚长江的磅礴之势;京城的金汤厚垛怎堪比断岸临江赤壁的壮观;豪宅大院里的丫鬟仆人怎能比春种秋收拓荒挥锄的红颜知己。也正是这样一个环境,铸就了他不朽的华章。

(三)人生价值的自证意识 “人的自证即人的自我证明”。[7]在中国主流文化中,人生的价值都是由人自己建立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道德的圆满,不在于生死,通过“闻道”而建立的价值,超越生死。

人的生命活动同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同社会劳动和社会功能的划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是与社会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社会人,都需要在社会上生活。在社会上生活的人,都有必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自我主体意识的体现。苏东坡的自我主体意识体现在他的诗词中。如“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4]26定惠院东有海棠“每岁盛开”,苏东坡“必携客置酒”,兴尽而归。以海棠自喻,既是花又是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我,表达了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在感慨古今时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的赤壁美景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从而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证。

猜你喜欢
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赤壁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上都怀古
鏖战赤壁(下)
鏖战赤壁(上)
翠云廊怀古
基于教师角色转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启发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