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嘉璐 赵少英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 高等院校承担着神圣的使命和重要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经济、 文化、思想多元化的社会大环境之中, 大学生整体思想状况和价值观主流意识是令人欣慰的, 但也存在价值取向矛盾化、 价值选择个性化、 价值追求复杂化、 价值标准功利化等问题。 将独具中国特色、 富有价值的红色音乐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 通过 “以史叙歌、 以歌唱史” 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 歌颂党的顽强意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感悟初心使命, 厚植青年大学生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
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 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 观念大碰撞、 文化大交融的时代。 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西方国家, 为了巩固其经济和政治上的 “领导” 地位, 不断在我国推行 “文化殖民” 政策, 极大地冲击着年轻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青年群体社会阅历浅, 思想还不成熟, 正处在世界观形成过程中, 对很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期待, 受西方国家的主观舆论宣传影响, 许多年轻人对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盲目跟风认同, 甚至认为 “美国的空气都是甜的。” 尤其是境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内容上的主观、 片面, 甚至恶意抹黑中国, 使整个社会对文化的功利倾向也愈加明显。 许多青少年片面认为传统文化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也不能带来实惠利益, “言必称希腊”。国内民众的音乐生活也被各种 “欧美风” “拉丁风”“日系” “韩流” 等流行音乐所包围, 流行 “歌王”“天后” 成为学生们追捧的偶像, 加之年轻人自主接触红色音乐文化的数量较少, 对于红色音乐及其发生历史缺乏了解, 片面地给红色音乐文化挂上了 “老气” “落后” 的标签, 致使红色文化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 其价值功效也深受影响。
列宁同志曾说: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国无数优秀的红色音乐, 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坎坷历史、 顽强意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真实写照, 更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作为联系党史的纽带, 红色音乐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 广大青少年通过学习与传唱 《国际歌》 《十送红军》 《秋收起义歌》《游击队歌》 《解放区的天》 《歌唱祖国》 《我们走在大路上》 《英雄赞歌》 《党啊, 亲爱的妈妈》 《不忘初心》 《我爱你, 中国》 等优美激情的红色音乐作品, 在歌声中叙述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 回顾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以歌唱史、 以史叙歌”, 既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又切实增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让红色音乐中的党史深入人心。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红色音乐, 是践行党史学习教育、 推动党史学习进校园、 进课堂、 进头脑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方式, 是增强价值认同,彰显中国特色, 坚定文化自信, 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普及党史知识,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深入人心。 ”[1]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也应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党史教育普及化、 常态化的主阵地。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充分发挥红色音乐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 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 以学校教育为重点, 积极推动红色音乐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体系, 用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 帮助其筑牢理想信念之魂,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 后继有人。 ”[2]党史学习教育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 推动党史教育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使党史教育普及化、 常态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为本科生、 研究生开设 《红色音乐赏析》 《经典影视音乐鉴赏》 等选修课, 从早期的革命音乐 《国际歌》 《农友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 《红星歌》, 再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宏伟画卷的 《长征组歌》, 抗日战争时期的 《毕业歌》《黄河大合唱》 《游击队歌》, 解放战争时期的 《团结就是力量》 《解放区的天》, 歌颂新中国的 《草原赞歌》《新疆好》 《桂花开放幸福来》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阿佤人民唱新歌》, 歌颂社会主义新时期的 《爱我中华》 《五星红旗》 《在灿烂阳光下》 《祝福祖国》 等,这些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的红色音乐, 在学生们欣赏、 演唱、 理解、 感怀的过程中, 发挥音乐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功能, 既能与音乐教育有效结合, 又将历史与现实、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以沉浸式学习方式增强其针对性、 实效性、 吸引力和感染力, 满足学生身心特点和情感需求, 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 让课堂成为有温度的党史育人阵地。
红色音乐反映了党的奋斗历程, 是党史的艺术再现, 也是学习党史的重要载体。 广东海洋大学和各二级学院在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培训班 (简称“青马班”) 的党课学习中, 积极拓宽党史学习渠道, 团委组织学生观看 《地道战》 《地雷战》 《闪闪的红心》《上甘岭》 《青春之歌》 等优秀影片的同时, 开展以党史发展为序的红色音乐主题党课、 团课, 采取经典红色音乐导赏、 专题讲座、 史实解说、 红色影视作品观影、主题辅导、 讨论交流、 自学等形式, 让大学生在红色音乐中重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 从中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 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校推出 “实践性党课” 系列活动, 通过瞻仰革命遗址、 学唱红色歌曲、 开展红色体验、 讲述典型故事, 让青年学生感受心灵的震撼, 精神得以升华。 学校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湛江市赤坎寸金革命烈士陵园, 感怀英雄守卫国土 “一寸河山一寸金” 的壮志豪情; 赴遂溪县墩文村黄学增红色教育基地, 参观烈士黄学增故居, 学唱缅怀黄学增烈士的歌曲, 让学生零距离走近历史, 在看 “红色经典”、 听“红色音乐”、 感怀党的故事、 畅谈心得体会等形式, 促使党史学习教育 “活” 起来, 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党史积极性不高, 党史学习途径太少、 形式单一、 气氛单调等问题, 让青年学子在红色音乐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让大学生真正读懂党史这本 “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 也是青年学生心智逐渐健全, 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 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而思想政治教育课正是让学生茁壮成长的养分。
红色音乐是思想意识的引领, 包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将红色音乐适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之中, 为党史教育注入了活力。 广东海洋大学从各学院选拔出来的政治素质过硬、 思想品德好、 服务意识强的学生, 设立了 “思政小助理”, 以帮助学校全面检视思想政治战线存在的问题, 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和 “思政小助理” 组成的理论宣讲团, 定期为各个学院进行党课学习宣讲。 艺术学院的 “思政小助理” 在理论宣讲中发挥专业特长, 充分利用红色音乐教育资源, 用视、 听、 唱相结合的方式, 运用歌曲演唱、 情景表演、 舞蹈等手段,将史实解说与经典红色音乐曲目导赏相结合, 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通过 “以史叙歌、 以歌唱史” 的方式讲述党史故事, 深受同学们的好评。 “红色音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提升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兴趣和热情, 使其将党史中的伟大精神和崇高情怀融入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 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并在先进人物身上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 使自己成长为有理想、 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3]
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 是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知、 情、 意、 行” 的全面发展。
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园红色宣传栏、 红色广播栏目, 以及红色标语、 红色景观等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以期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 学校还通过红色音乐文化展演、 红色音乐文化主题网站、 校园广播、 歌咏比赛、 红色影视作品观影活动、 共产党伟大历程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形成红色音乐传播热点。 学校 “海之声” 合唱团, “海之韵” 交响管乐团,研究生 “海研艺术团”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艺术团的影响与带动下, 学校还联合学生社团, 尤其是音乐舞蹈类社团 (管乐团、 民乐团、 合唱团、 学生自己组织的乐队、 民族舞蹈团、 国标舞团、 街舞社), 以及文学社、 辩论队、 马哲研究、 漫画社、 摄影协会、 轮滑社等社团, 在其训练、 表演、 团建等活动中将红色音乐文化渗透其中。 通过组织开展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红歌现场表演、 听歌问答、 互动表演等多种方式, 以嘹亮的歌声弘扬红色精神, 用优美的舞姿传递红色力量, 让大学生了解到红歌创作到诞生背后的感人故事。 每逢劳动节、青年节、 建党节、 建军节、 国庆节等重要节日, 以及“一二·九” 运动、 “七·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关键时间节点, 都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宣传教育的好时机。 学校每年都会举办 “歌颂百年党史” 为主题的学生歌咏比赛和教职工合唱比赛, 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活动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一时间, 耳熟能详的经典红色歌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在灿烂阳光下》 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 “隐形教育” 课程, 将红色音乐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寓教于唱, 寓教于演, 既提高了学生们的音乐兴趣, 又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了党史, 铸魂育人, 为大学生党史教育注入活力,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内心。
2023 年3 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 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公布。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底, 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5.6%, 网民的规模也已达到10.67 亿。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高度普及,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人们 (尤其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 工作、 社交、 娱乐的工具, 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互联网时代, 手机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如影随形的 “贴心朋友”。 手机里各种APP 软件, 尤其是抖音、快手、 哔哩哔哩等大受欢迎, 网络音乐、 网络视频、 网络直播成为全民新的娱乐方式。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思维, 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开放、 共享与碎片化。 因此, 红色音乐传播必须及时把握这样的规律, 积极融入移动互联网中, 通过以微信、微博、 抖音、 快手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媒体创新红色音乐传播。 ”[4]红色音乐要借助互联网渠道, 利用信息开放、共享与碎片化特征, 积极进驻各类互联网平台, 实现线上线下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我们可以截取红色音乐最经典、 最优美动听的片段, 以少则十几秒, 多则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分享至社交媒体, 大众可通过手机等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接收、 转发、 分享和评论, 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方式, 重塑红色音乐的艺术形态, 重构红色音乐的表现形式, 让红色音乐和党史信息如星星之火般点亮着人们的生活, 以燎原之势形成舆论热点与传播爆点, 紧跟新时代步伐发挥意识形态引领能力,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