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薇弘 宰华峰
2018 年8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 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 “做好美育工作, 要坚持立德树人, 扎根时代生活, 遵循美育特点,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9 月,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 “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当前, 国家对美育工作日益重视,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对我国教育事业意义重大。
多年来,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普遍重视文化课教育而忽视学生思想层面及美学领域的教育, 在高校里考核更多的是通过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 导致当今学生重视文化成绩, 从而对于美及思政的理解普遍认知偏低, 因此, 学生对于美育及思政教育兴趣不足,从而阻碍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 我国高校对于美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不够完善, 同时也存在着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美育势在必行。
由于国内一些高校不够重视, 导致学校教师对于美育及思政教育专业理解不够, 也就缺乏对于学生的教学的专业性。 此外, 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 可以调动大学生对于美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于美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学学生对美学和思想政治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 更多是受到网络的影响,所以学生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中也可能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从而导致思想的多样化, 进而也会产生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育人这一重要环节,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 要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同时, 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教师队伍评价体系, 将美育评价标准融入思政教师考核体系之中。 在教师教学之中,把美育融入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 提高教师授课的趣味性、 形象性与情感性。
第一, 提高教师授课语言趣味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主体, 教师授课质量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学生听课的专注度, 因此, 对于教师而言, 提高授课的趣味性, 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提高课堂授课质量应该增强授课语言的趣味性。 而语言的趣味则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知识理论储备以及对于语言艺术美的理解, 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故事进行讲述,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于问题的理解、领悟能力。
第二, 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更应该需要不断勤奋, 刻苦钻研, 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工作, 肩负起学生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等工作, 因此, 思政教师更应该做好示范作用。 但当前,高校思政教师更多注重理论知识及自身学科素质的提升, 忽视自身审美及鉴赏能力的提高, 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榜样作用不够, 使学生对于教师的印象不够深刻,进而导致教师影响力弱化。 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做好正确的价值引领, 如在授课时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将日常生活之中的正能量融入课堂。 此外, 提高自身审美及政治素养, 以小事影响学生、 感化学生、 走近学生, 改变学生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 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 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提升。
第三, 增强教师队伍美育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教师队伍评价考核机制主要侧重于对于教师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的考核, 这势必导致教师平时侧重于对于自身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的提升, 进而忽视对于美育方面的重视。 因此, 除加强教师自身审美素质外, 还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美育考评机制。 增强考评机制, 需要从多角度、 多元化、 多维度的标准出发, 同时考察思政教师的审美感知力及鉴赏力, 完善课程考评体系, 避免唯论文、 唯文凭的情况, 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人文素养为基础, 同时, 为教师在美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及申报提供支持, 为其研究构建经费平台。
第四, 拓宽教师队伍美育培养渠道。 当前, 高校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主要侧重于业务能力的培养。 而教师在个人发展当中侧重于个人专业能力及业务素养的学习势必会忽视美育知识等非专业知识的学习, 因此, 对于高校来说, 拓宽教师美育培养渠道势在必行。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将美育融入教师培训之中, 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师自身美育素质。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 ”[1]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思政课程在学校教学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美育一体化, 必须充分挖掘思政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资源, 创新课堂美育载体, 推动课堂启发式互动教学, 才能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实现美育一体化。
第一, 挖掘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资源。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是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前, 我国高校教材中思想政治性和理论性十分突出, 但仅有政治理论性并不能很好地给教学带来成果, 因此就需要在教材之中充分挖掘美育元素, 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的美育元素, 将其和教材的思政性、 理论性相结合, 增强教材的感染力。 以高校音乐教师为例, 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 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 将红色音乐作为欣赏主体,为学生介绍不同时期所产生的红色音乐, 以便学生提升在音乐鉴赏之中的思政涵养。
第二, 挖掘课堂教学案例中的美育元素。 马克思曾经说过: “人天生是社会动物。 ”[2]美育中的美, 主要通过社会美的形式渗透到课堂教育之中, 社会中的人物美是社会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人物美中的示范性、 崇高性以及智慧性则与思政教育联系密切, 因此, 在当前环境下, 以音乐类课程为例, 讲好此类课程必须将社会、 时代所推崇的正能量融入其中, 结合当今中国国情, 树立榜样力量, 弘扬正能量, 如当下最美教师、 最美医生、 感动中国人物、 道德楷模等的案例, 以此启迪学生心灵, 发挥榜样先锋模范作用, 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第三, 增强课堂教学互动性。 课堂教学是思政教学的主渠道,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美育实践, 激发学生上课兴趣的同时, 要把握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作为教师而言, 应该在课堂中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体现教学 “美”。思政课程要以问题作为课程基础, 在课程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 引导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督促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锻炼提升自己,通过理论结合艺术之中的 “美”, 引导学生之间交流情感, 增强思政课程的 “温度”,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 而且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加深教师对于学生之间的了解。 而在音乐类课程教学之中, 教师应该将思政元素作为课堂互动主渠道, 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 以此来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 如,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欣赏新中国成立不同时期的红色音乐, 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当今高校教学之中, 除了重视第一课堂的教学外,也越来越重视课堂外的教学。 因此, 高校美育教育也应该重视融入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今四史教育之中, 此外,还要将美育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之中, 让美育教育更好得到落地, 同时,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利用网络平台, 推动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
第一,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将思政教育与美育相结合。 艺术作品往往表达了创作者以及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 其塑造出的美的形象则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意义, 因此, 学校活动要有鲜明的主题性, 高校可结合四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活动中, 如: 举办辅导员宣讲团, 将中华民族发展史搬上舞台,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 由辅导员作为主讲人, 将我国历史向学生娓娓道来, 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爱党爱国信念, 还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情感; 还可以结合当今国情, 如航天精神等, 举办系列征文、 书画、 朗诵等比赛,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在参与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家国情怀。 同时, 还可以结合当地非遗项目、 艺术团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让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 走向学生身边, 让学生对我国优秀非遗及高雅文化艺术具有鉴赏及辨别能力。 此外, 还可以举办音乐党课活动, 运用音乐剧等形式将思政教育和音乐更好的进行融合。
第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美育元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不同于其他活动, 需要体现在人的行动之中, 人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因此, 需要在思政及美育教育、 音乐教育之中结合社会实践, 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如, 重走长征路活动, 让学生打卡先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 让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知, 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磨练意志, 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美育影响学生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美, 更多也在于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方面, 学生也可以在志愿活动之中锻炼能力, 此外, 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学会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将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同思政发展相结合, 引领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 还可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入校园网络平台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以其便捷性、 互动性等特点,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特别是目前很多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来源于网络, 但网络信息相对复杂, 学生无法较好地辨别信息的对错, 因此, 对于学生的是非善恶, 教师也需要加强引导,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网络信息的传播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日常工作之中可以借鉴学习强国、 青年大学习等平台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同时, 还可以在学校校园网站之中内置四史学习网站, 在校园网站中设置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知识, 开设交流学习论坛, 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四史的认识, 还可以和国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 烈士纪念馆等合作, 开通网上游览通道,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也能更加亲身感受到四史知识, 在学习中增进对历史的了解, 对于国家的认同。
《孟母三迁》 讲述了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来说, 校园文化环境, 文化氛围也有着很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接触到良莠不齐的文化, 对于高雅及低俗文化并不能有较为良好的区分, 因为网络信息环境的复杂, 导致学生对于美与恶的辨别能力不足。 因此, 作为高校, 需要将美育融入校园环境之中, 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地正向成长。
第一, 美化校园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 人的价值观的塑造, 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都是一步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被熏陶出来的。 因此, 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也需要遵循以上原则, 这就需要将美育融入校园环境氛围之中, 让思政教育更好穿插其中, 高校可以对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同时, 校园环境也是学校文化的载体, 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可以在校园内搭建校史馆, 将学校从建校至今历经的历史和风雨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在了解学校历史的同时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 此外, 还可以在校园内搭建红色文化学习场所等地方让学生专门了解红色文化。 对于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在馆内设置浸入式学习四史体验馆的同时,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 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参加活动。
第二, 美化高校思政管理氛围。 对于高校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 因此, 除了需要美化校园环境氛围之外, 还需要对于学校管理进行美化, 所以校园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强制性之上, 而作为高校来说, 对于管理的美化则是应该重视美育在后勤管理方面的作用, 宿舍作为后勤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应该被重视。 学生宿舍是学生的主要居住场所, 学生形成生活习惯、 价值观, 宿舍环境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 学校在宿舍管理上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要在培养宿舍文化、 营造良好居住氛围上下功夫。 后勤部门可以美化宿舍区周围环境, 在周围进行绿化建设, 给学生以自然美的享受。 此外, 还可以在学生宿舍区设置自习室, 在自习室内进行美化布置, 并在自习室内放置图书供学生学习。 还可以举办 “宿舍美化大赛”, 不仅可以美化宿舍生活环境, 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同学间的关系, 增强学生对于宿舍的认同感。除此之外, 食堂也是后勤管理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食堂菜品的好坏是所有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而高校学生来自天南地北, 各地饮食习惯各不相同, 这就要求高校后勤管理部门, 做好食堂窗口的招标工作, 了解各省市自治区代表性美食, 将其引入食堂窗口, 为学生在校生活做好服务。 后勤部门还可以举办 “校园美食文化节”,让学生参与进来, 评选 “最佳窗口” 鼓励食堂各个窗口改进服务与菜品口味, 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餐体验。
美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得到重视。 因此, 必须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 加强教师美育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鼓励教师将美育融入课堂内外教学之中; 加强高校后勤管理能力, 美化校园氛围, 为学生构建优良生活场所; 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积极性, 在发展中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四有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