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华,徐 俊,蒋耿民,石 静
(南阳师范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1]。土木类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工程、道路桥梁等建筑业方面的工作,而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土木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类专业主要培养符合建筑设计、施工及管理等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以思政为立足点,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1 人才培养方案中立德树人要求不明确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教学工作的标准。当前虽然土木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但在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中除了对专业知识有明确要求之外,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描述较为笼统,并未体现明确的思政育人目标。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多偏重“树人”层面,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忽视了“立德”层面,没有建立起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未能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1.2 师资队伍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足
土木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提出的基础上,对师资队伍也有进一步的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思政素养。然而,部分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缺乏思政建设能力,主要体现在:首先,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观念薄弱,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学科专业教育,强调专业知识教育,认为专业能力至上,从而忽视思政育人,认为学生通过思政理论课程的学习已完成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不应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范围[2]。其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教书育人,忽略了课程思政强调为国家的思想政治工作服务的特性。最后,各任课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有机联系,不同专业课程引用的思政案例重复,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无法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1.3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生硬
课程思政要求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作为工科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工科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土木类的专业而言,存在一些课程思政元素不明显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能力也有所不足。为了完成课程思政任务,有时会生硬地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等引入专业课中,导致这些内容在专业课中显得牵强突兀。这不仅影响了专业课的系统完整性,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课程思政目标,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1.4 学生思政考核评价体系缺乏
当前,土木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虽然不再是“一考定胜负”,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但是过程性考核大多只包括课堂考勤情况,考核内容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终结性考核侧重于检测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缺乏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不能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缺少对思政育人情况的考核。总之,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注重专业知识的考核,对思政育人效果方面的考核体现较少,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还会使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入困境。
针对土木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思政框架构建及课程评价体系健全等方面进行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1 明确土木类专业思政育人目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土木类专业的课程特色,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目标基础上,设定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土木类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注重增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及勇于创新的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为工科专业,还需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土木类专业思政育人目标的指导下,针对专业课程的内在价值,把思政育人目标分解整合,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在教学大纲中体现课程的专业知识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设计,把价值引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思政育人目标,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2.2 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
专业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的德行品质、治学态度、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其思政建设能力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和育人的成效[3]。因此,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养,打造适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是思政育人实施的重要组织保障。
首先,土木类专业教师应强化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学习,提高思政素养,改善教学手段、方法等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次,结合土木类专业特点,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共创协同育人的格局,打造政治素质过硬、勇于担当的教学团队,为课程思政育人提供保障。教学团队的构建应从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及学缘结构方面入手,确保教学水平高,思政育人效果好。因此,教学团队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负责思政元素挖掘及课程平台建设的一线专职教师和少量思政教师组成,在不同类型教师间形成联动机制。最后,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团队成员深耕课程教材,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设计,主动实施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为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提供思路和建议;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合作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促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质量。
2.3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框架,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
2.3.1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框架
土木类专业课程包含的思政元素丰富,在挖掘时,同一个事件蕴含着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应从土木类专业所包含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及先进技术角度进行思考,挖掘出贴合土木类专业的思政元素。
首先,结合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挖掘思政元素。我国古代留下了很多技艺精妙的土木工程杰作,如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在故宫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和谐和秩序的尊重,以及对天地人和理念的追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优秀品质。隋朝的赵州桥,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4]。赵州桥的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5]。都江堰的建设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以及对人民福祉的关注,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从大国工程和红色建筑中挖掘思政元素。近些年,我国土木行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涌现了很多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其中,上海中心大厦被称为“豆腐”上立起的中国高度,彰显了中国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这座高楼不仅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还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报国的情怀,从工程经济的角度来看,上海中心大厦的建设也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体现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此外,“人工天河”红旗渠是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引漳入林[6]的一项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不仅彰显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可靠的水源。红旗渠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凝聚力。这些大国工程和红色建筑不仅是技术成就的象征,更是思政元素的丰富来源。通过它们展示我国的综合实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案例不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
再次,关注时事新闻,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关注时事新闻,梳理挑选土木类专业中相关联的点,如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的建设,施工人员不畏艰难,抢速度,不仅体现了中国建设速度,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职业认同感;引入“校园贷”“网络贷”等学生身边的案例,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揭开骗局的面纱,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城市建设中的拆迁、老旧小区改造等案例,从专业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结合土木类专业的科研动态,拓宽育人路径,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如我国盾构机出口、智慧建筑等,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最后,通过工程实践、课程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挖掘思政元素。基于土木类专业性质,在工程实践、实训活动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激发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能力[7]。
通过以上途径,深入挖掘土木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按照土木类专业课程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划分,可划分为工程技术类、工程经济类、工程管理类、工程法律类、计算机信息类,进而探索同一平台课程体系中思政元素的共同点,并对思政元素初步分类,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框架(如图1所示)。对属性相同的课程进行统一的思政内容规划,每个平台选取典型的课程进行思政建设,总结实施路径,同时推广至其他专业,从而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2.3.2 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立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在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土木类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针对不同的思政元素匹配一一对应的思政教学案例,如针对培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列举高铁箱梁张拉的领路人徐露平、炼钢技能大师林学斌、高铁筑路人聂江华等大国工匠案例,并在学习通平台上推送《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创建动态的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思政育人目标,有侧重点地从案例库中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进行讲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3.3 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齐头并进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要坚持课程思政服从于课程内容的原则,把思政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并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形成有机整体。但是由于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8],在进行课程思政融入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基于OBE理念,以学生学习效果为评价标准,通过在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
土木类专业课程应坚持价值引领导向,靶定课程高度和方向,每门课程力争融知识、能力、素质和情怀培养为一体,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4 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土木类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要求,在课程考核中增加思政教育效果的考核。首先,丰富过程性考核内容,注重过程性考核的客观量化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客观性反映在学生迟到早退率、到课率、作业完成率及上课抬头率等;主观性则体现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定,包括课程平台互动(投票、抢答、讨论等)、蕴含思政元素的作业评定(分为自评、互评和师评)等;综合两方面的评价结论,得出课程过程性考核得分。过程性考核通过思政教育的融入,督促学生珍惜时间,养成敬畏课堂的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针对终结性考核,从记忆、理解、分析评价及研究创新等层面融入思政元素进行综合考核,挖掘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最后,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提高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近些年,我国在土木行业成果卓越,并且正在从“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土木类人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教育的增智与立德同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政治方向正确、理论知识扎实、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土木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