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4-04-15 01:17罗贤宇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福建理论课红色

陈 杰,罗贤宇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1]。福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了鲜亮的红色文化,这其中所沉淀的崇高革命精神、光辉的革命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课程。深入思考如何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福建具有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

(一)福建红色文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福建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文化,是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精神,特别是近代以来八闽儿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优秀文化,是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是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形态划分,福建红色文化主要划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福建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福建红色文化遗址、福建红色历史名人、福建革命事迹纪念馆等,是追寻红色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精神层面的福建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福建革命历史、福建红色思想理论、福建红色精神等,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

(二)福建红色文化的基本特质

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有着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史,福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厚植了丰饶的红色文化土壤,孕育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文化,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一是首创性。福建拥有许多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次,如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套军装、中央苏区第一所正规军校——闽西红军学校、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兵工厂——山塘兵工厂、红军历史上第一张军报——《浪花》 等一系列创举诞生于福建。二是厚重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福建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建省为革命牺牲的群众达10万多人,死难的烈士有5 万多人;全省被捣毁的革命基点村有3000 多个,但仍有3600 多个革命基点村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时刻,创造出8.6 万红军中有近3 万福建子弟的军史奇迹。三是多元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八闽儿女革命斗争实践的多样化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如福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孕育了著名的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永安抗战精神等一系列红色精神,留下了2500 多处红色文化遗址,位居全国前列;毛泽东同志曾经在闽西革命根据地先后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光辉著作,深刻阐述了建党建军思想,初步形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八闽大地也由此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此外,福建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发源地,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召开的古田会议,促进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典范。

二、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意蕴

福建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历史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依托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2]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来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是我们党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的福建儿女都能在党的领导下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践行着初心和使命。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福建儿女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青年学生要成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政治立场无疑是第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福建儿女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质的红色文化,其所蕴含的红色基因,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对福建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情感认同,青年学生可以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在哪里,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哪里,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行”,进而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二)助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3]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中可塑性较强的关键阶段,知识尚未完备、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尚未成型,最需要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培养。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滋养其健康成才。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红色版图之一,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福建儿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参加长征的福建子弟兵近3 万人,占长征中央红军主力部队总人数的1/3多,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 多人,平均每一华里就有一位福建子弟牺牲[4];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时,闽西苏区人民仍为红军长征慷慨解囊、倾其所有;在反动势力严密封锁的危险环境中,福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出“红色小上海”、中央苏区的“乌克兰”、长达数千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等奇迹……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红色的八闽大地还涌现出无数像“孤胆英雄”——吴石、“百战将星”——刘亚楼、“红色华佗”——傅连暲、“无名英雄”——蔡威那样的红色楷模,这些英勇的福建儿女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九死一生,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强音,成就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也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5],他们感人的英雄事迹、高尚的道德情操、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直戳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潮的要害,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是非辨别能力,从思想上固本培元,从根本上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渗透。

(三)激励青年学生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6]人的精神状态往往决定事业成败和人生高度。青年学生只有提振精神、鼓足干劲,才会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为远大理想抱负矢志奋斗,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当代部分青年学生由于优渥的家庭经济条件,在本应该奋斗的时光享受了安逸的生活,丧失了新时代青年所应有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福建红色文化孕育形成了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永安抗战精神等一系列彪炳史册的红色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精神特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的集中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激励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些红色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典范。青年学生从厚重的福建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必将有助他们戒除浮躁之气,培养自律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确立远大理想抱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随着福建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各高校纷纷尝试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深受青年学生欢迎,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然而,当前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集中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福建红色文化育人功能挖掘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只有经过深度挖掘和有效转化才能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系统阐释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一方面,当前对福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各地区间的红色文化研究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交流,理论研究的整合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当前福建红色文化育人过于注重政治导向性,没有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红色文化诠释仅停留在表面,导致红色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热爱党、热爱祖国,缅怀革命先烈等。这种陈旧的说教式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不仅达不到育人的效果,还会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冷漠和厌烦。

(二)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素养有待提高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7]用好用活福建红色文化的育人资源关键在教师。当前,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不高集中体现在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理论才能讲理论,只有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渊博学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8]当前不少思政课教师对福建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不精准、不到位、不深刻,影响了融入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将福建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红色文化理论素养,还要将理论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即掌握将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技术和艺术。当前,不少思政课教师尚未掌握将福建红色文化灵活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实践过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有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空间。

(三)福建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度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前,部分高校在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表层化、空心化等问题。一方面,福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融合度不够。当前高校关于福建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多以党史介绍、英雄故事叙述为主,缺少生动故事挖掘,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给学生以“假大空”的印象。融入的方式多为说教式、宣讲式教育,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缺乏时代气息,与大学生个性化、生活化的接受习惯不相适应。这样的融入方式不仅导致学生不接受、不信服,甚至可能造成“低级红高级黑”“真理变成假话”等恶劣影响。此外,当前福建红色文化融入的思政课大多仅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尚未实现思政课之间以及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程统筹安排、协同推进的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有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9]组织实地考察纪念馆、英雄故居等体验式教育,能够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受福建红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目前情况看,多数高校组织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只是简单组织学生参加瞻仰革命纪念馆、参观名人故居等,整个过程往往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生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和体会红色文化的精髓,造成“有活动无体会”的现象。

四、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

为破解当前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实现让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目标,关键在于积极开展研究阐释,深度挖掘育人功能;强化师资培训,提升红色文化素养;丰富教学素材体系,增强教学实效性;创新融入方式,提升育人成效。

(一)积极开展研究阐释,深度挖掘育人功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促进福建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红色文化的激励、规范和导向作用,达到润物无声、滋养心灵的效果,必须通过夯实福建红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挖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总体上看,当前学术界对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为此,应积极开展针对福建红色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推出一批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实践厚度的学术成果,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福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可整合高校教师、各级党校科研工作者和地方史志研究人员等队伍的力量,通过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专题调研和政策宣传等形式,协同联动、凝心聚力,持续推动福建红色文化的研究水平迈上新台阶。二是要积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中探究福建红色文化的学理支撑。同时,要系统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中关于红色文化的论述,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相关重要论述,系统建构福建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石。三是要凸显福建红色文化的地方性特色研究。福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形成了客家文化、闽东文化、闽南文化、闽都文化、闽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福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福建红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协同创新研究,以彰显福建红色文化对地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四是要深入考察和挖掘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邓子恢、张鼎臣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八闽大地上战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从而塑造出更接地气、更丰满、更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上思政课的获得感,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目标。

(二)强化师资培训,提升红色文化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0]要提升福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理论素养、提高其开展红色文化的教育教学能力是重要保障。一是为思政课教师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可系统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参加福建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培训,通过自学和专家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让思政课教师系统地掌握福建红色文化的结构层次、生成逻辑及基本特质等基础知识,帮助其领悟福建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育人价值。二是鼓励支持引导思政课教师开展福建红色文化的研究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福建红色文化时仅仅充当“教材搬运工”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充分依托所在学校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平台和机构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从不同视角深入阐释福建红色文化的逻辑进路、思想内涵、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三是精准帮扶教师,为教学赋能。当前,高校针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方案中,“重理论培养、轻教学培养”的现象较为普遍。[11]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帮助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学深悟透“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12]的基础上,提升其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如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同行研讨等形式,研究确定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理顺融入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帮助思政课教师根据不同课程和学生的特点找准福建红色文化的“思政切入点”。

(三)丰富教学素材体系,增强教学实效性

丰富的教学素材体系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现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丰富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素材体系可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创建福建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充分收集与福建革命历史、福建红色思想理论、福建红色精神和福建革命英雄有关的史料,加以系统整理,积累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重要载体和生动素材。该资源库集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学素材供给、教师教育培训于一体,力求多维度、全景式、生动化展现福建红色文化全貌。在课程运用方面,该资源库不仅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服务,还将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分类构建与其他几门主干思政课相契合的资源系统。二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福建红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红色网站是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传播渠道。应积极依托福建党史网、易班网、福建红色旅游网等红色网站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加强网站内容建设,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传播,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三是加强福建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不仅能够推动红色文化有效传播传承,还能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可以围绕福建红色文化的内涵进行创作,通过红色小说、影视作品、工艺品、戏曲歌舞等载体,在加大福建红色文化宣传的同时,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预期效果的达成。

(四)创新融入方式,提升育人成效

要推动福建红色文化有效传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价值,还需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融入方式,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引入微课教学,打造互动课堂。随着我国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生选择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微课教学不仅具有精简、灵活的特点,而且可以通过将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有机融合,只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达到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和阐释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微课教学为当前创新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形式提供了新思路。可拍摄制作福建红色文化教学案例微课系列视频,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福建这片红土地上进行了丰富的革命活动,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红色遗址开展实践教学,能够生动再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福建英雄儿女顽强不屈、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对早已远离喧嚣炮火和鲜血淋漓战争场景的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近年来,福建省确定了福建革命历史博物馆、古田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省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冰心文学馆教育实践基地、船政文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了闽西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三明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等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研究基地,设立了厦门大学王亚南纪念馆、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 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资源平台体系。作为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和与革命先辈对话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应用好用活这些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源,积极与当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常态化联系,使之成为思政课教学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实践平台,利用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等活动载体,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福建红色文化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进而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福建理论课红色
红色是什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福建医改新在哪?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