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丙凯
摘 要:针对现阶段我国范围内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可以了解到农村地区农业棉花种植基础相对薄弱,只有进一步加强对新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手段的应用,才能够改善以往棉花产业发展不合理的现象。由于棉花在不同生长阶段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问题,这也就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基于此,本文主要是从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优势、棉花病害绿色防控技术、棉花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三个角度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带动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柳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棉花的种植与养护中,通过对现代化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合理运用,有效改善了以往棉花种植与生产中制约性因素的出现。棉花是我国现阶段比较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农户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够从源头上避免病虫害等一些不合理因素出现的可能性。通过创新以往棉花种植手段,构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等方法,可以直接带动我国农村地区棉花生产效能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1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优势
1.1提高生产效益
在对棉花全过程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强对棉花生产质量、数量等的详细把控,这样也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范围内棉花产量。尤其是当农户在病虫害问题的控制与管理中,经常会使用化学、物理、生物等防治技术手段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数量。现阶段新型的绿色防控技术手段应用过程中,农户可以在更加高效、及时、科学的绿色化防治技术应用下,提高农户棉花种植与养护过程中经济效益的获取。在对以往棉花病虫害防治相关数据信息的调查工作中,人工成本、资金成本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之后棉花的总体产量。绿色化的病虫害防治方式能够将棉花生长中不合理因素降到最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1]。
1.2保证生态平衡
现阶段棉花绿色防控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需要农户在绿色、环保理念的引导下,对病虫害问题展开整体性的防控,避免病虫害等制约性因素阻碍农户自身经济与社会效益的获取。在现代化生物防治技术手段的有效帮助下,化学药物的使用数量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针对现阶段我国范围内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农户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物族群的合理把控,利用更加科学且系统化的绿色防控技术手段,促进棉花种植产地范围内生态质量的平衡,为田间管理工作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基础保障。
1.3提高棉花产量
棉花种植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积极加强对现阶段绿色防控技术手段的合理使用,进而全面提高棉花种植与养护工作人员经济效益的获取。在具体的棉花种植工作中,棉花的产量经常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天气状况、人为因素、病虫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影响因素。如果想要在现阶段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提高我国范围内棉花的整体产量,农户应该积极加强对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手段的应用,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在现代化新型设备的帮助下棉花种植效率的全面提升。农户可以在低成本、低风险的棉花种植工作中降低病虫害等制约性因素问题的出现,提高现阶段我国范围内棉花年产量。
2棉花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2.1枯黄萎病
枯黄萎病是棉花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这一病症属于真菌型病菌,能够在土壤中存活8~10年,在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是发病时间最长的病症。通常情况下,当棉花生长到4~5片真叶期时这种病症会初步显现,现蕾期和花蕾期是枯黄萎病发病最严重的阶段,病株很难根本清除。枯黄萎病最开始发病是在棉花下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之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如果农户不能及时发现棉花患病,黄色斑块就会逐步扩大,叶片颜色从绿色转变为黄褐色,叶肉变厚且向下卷曲,严重时甚至会直接脱落。当叶片呈现出明显的枯黄破碎之后,棉铃会随之出现开裂的现象,最终植株死亡。枯黄萎病的出现会直接导致棉花总产量降低10%~30%,雨季暴发频率较高,这阻碍了现阶段我国棉花种植与养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想要从源头上避免枯黄萎病问题的出现,提高棉花种植产量与经济效益,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枯黄萎病的防治。一旦棉花出现比较严重的枯黄萎病,农户需要及时清除并焚烧病根,以免病源侵害其他棉花。在第二年的棉花种植过程中,尽量采用大面积轮作方法种植,轮作农作物以禾本科作物为宜,进而降低枯黄萎病病症出现的可能性。做好棉花生长期间的肥水管理工作,并根据种植范围内土壤的肥沃情况,定期施加有机肥,保证每亩地棉花肥料用量在10~15kg之间。如果棉花后期生长出现了滞后现象,农户则应该加强对盖顶肥的施加,将1kg尿素兑水50~75g,对准棉花叶面均匀喷洒,这样也能够在深耕收获之后降低土壤内部病菌的数量[2]。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化学防治手段的帮助下改善棉花病害问题。枯黄萎病相对较轻的棉花种植地,需要农户在每亩地喷施80%乙蒜素200倍液或枯萎康 1000~2000倍液,平均每20天喷施一次,连续2~3次就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病症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患病较严重的地区,需要农户用30%恶霉灵600~800倍液,每隔10天灌溉1次,連续灌根2次即可。
2.2棉花铃疫病
棉花铃疫病的侵染源是遗落在土壤中的烂铃组织卵孢子,病菌会在土壤中过冬,在第二年棉花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直接侵害棉花的正常生长。当棉花生长到蕾铃期阶段时,如果出现比较大的雨水天气,棉花铃疫病中的游动孢子就会到处传播,在棉铃的21~50天之间发病比较严重。如果棉花种植的时间相对较晚,氮肥的用量比较多,棉花铃疫病就会出现。这一病症出现3~5天之后,棉花表面的叶片会呈现出明显的黑褐色。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理与防治不及时、不到位,就会导致最终棉铃受到病菌的侵蚀,出现明显死亡的现象。
为保证现阶段我国范围内棉花种植与养护效能的全面提升,农户在养护过程中积极加强对棉花铃疫病的多方面防治,可以直接改善以往病害严重的现状。在棉花播种工作开始之前,农户需要对田间杂草及时清理,有效减少病菌、虫害等制约性因素的出现。尤其是在种子处理阶段,农户需要首先晒种、温汤浸种,并保证每100kg棉花种子用500g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及时杀灭病菌能够有效提高棉花的年终产量,在蕾期植苗的修剪过程中,农户需要对除燥工作予以重视,并在雨水天气保证排水工作的有效性。在棉花种植范围内通风透光等环境的改善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及时施加适量的氮肥,避免氮肥使用不合理而影响棉花的正常生长。在容易出现病虫害的棉花种植范围内,农户可以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300~350倍液,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1次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可喷施72%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喷施2~3次即可。
2.3立枯病
棉花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病害,立枯丝核菌在生长过程中有着比较强的自然环境抵抗能力,土壤环境中的最初病菌能够在深层环境下越冬,在第二年更是直接影响到棉花的正常生长。当棉花感染立枯病十几个小时之后,棉花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幼茎会呈现出明显的黄褐色斑点,随着病症的不断发展,斑点也会相互连接,发病部位更是会受到立枯病的直接影响,出现凹陷问题,然后腐烂直至死亡[3]。
为避免立枯病对棉花种植与养护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农户在日常工作中,更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棉花种子播种工作开始之前消毒工作的重视。更加科学的浸种方法能够实现消杀病菌的目的,提高棉花的抗病虫害能力。通常情况下,农户需要在35℃的温水环境下将种子浸泡1天,然后捞出种子晒干,每100kg棉花种子与500g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混合搅拌。在拌种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将种子闷2小时,这是为了在秋季深耕工作中及时去除棉花枯枝落叶病菌,进一步提高棉花的整体产量。更加科学且系统化的化学防治技术是喷施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每7 天喷施1次,喷施2次之后就能够有效控制立枯病症。
3棉花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3.1棉蚜虫
棉蚜虫是棉花出苗阶段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棉花吐絮过程中,棉蚜虫的密度会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为之后棉花种植效益的提升带来严重影响。棉蚜虫的成虫和幼虫会啃食棉花叶片,吸取嫩枝汁液,进而导致棉花叶片向背面卷曲,直接阻碍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在棉蚜虫的啃食过程中,棉花本身会发生比较严重的霉菌,进而导致其生长缓慢,影响其最终产量。
为避免棉蚜虫对棉花绿色生产带来的阻碍,积极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手段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农户在棉花播种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适时播种”的相关原则,保证棉花播种时间的科学性。在棉花种植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田地深耕,做好田间消毒,尽量减少杂草、杂质、病菌等问题的出现。并且根据棉花种植范围内土壤的种植密度、肥力等,合理选择棉花品种种植。在棉花周边种植相应的高粱等农作物,可以保证对棉蚜成虫的合理诱杀,提高农户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对于棉蚜虫的防治能力。在棉蚜虫迁飞阶段设置相应的黄板对其诱杀,可以有效减少其对棉花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棉蚜虫对棉花的啃食过程中,为有效避免棉花产量的下降,应该加强对相关化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发病初期,每亩地用4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0g或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50~80mL,每隔7天喷施1次,喷施2~3次。
3.2棉铃虫
棉铃虫是在棉花蕾铃期出现的一种害虫,平均每年会发生3~4代,三代之后的成虫具有极强的抗药性,能够直接啃食棉花的花、叶、蕾、铃等多个部位。在取食到花蜜之后,棉铃虫会因其自身的生长特性,白天隐藏在棉花叶的背面,晚上开始啃食棉花,并将幼虫卵缠在植株上部,给棉花的正常生长造成极大程度的阻碍[4]。
为有效减少棉铃虫对棉花生长带来的影响,农户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制定更加详细的虫害防治方案。首先,天敌保护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棉铃虫对棉花的蚕食。在棉花生长前期,农户可以积极引进棉铃虫的自然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进而有效减少棉铃虫对棉花生长带来的阻碍。棉花生长阶段,农户可以将1头七星瓢虫、2头蜘蛛、2头蚜狮、4头食蚜蝇、120个蚜茧蜂为1个天敌单位与蚜虫种群量比,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棉铃虫的数量。更加完善且系统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在棉铃虫卵孵化最开始的阶段,加强对各种病虫害问题的详细掌握,这样也就能够在棉蚜虫天敌的有效帮助下,提高棉花的年产量。人工释放赤眼蜂可以改善棉铃虫大量繁殖的现状。在棉铃虫成虫出现的开始阶段,对于棉花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所以农户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应该通过人工释放卵寄生蜂螟黄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的方式,降低棉铃虫幼虫量。
昆虫信息素诱杀技术的合理使用是促进现阶段我国范围内棉花产量全面提升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通常情况下,棉铃虫越冬代成虫每一代的抗药性都会呈现递增的趋势,大面积连片使用棉铃虫性诱剂,平均在每亩棉花地范围内设置1个干式飞蛾诱捕器和诱芯,这样也就能够保证对棉铃虫的全面捕杀,避免第二年对棉铃虫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生态调控和生物多样性利用技术能够对多种害虫诱杀,减少棉花种植中病虫害制约性问题的出现。
3.3烟粉虱
烟粉虱每年会出现9~11代,每一代相互重叠的状态更是直接阻碍了棉花年产量的有效提升。烟粉虱在外界温度为20~30℃、湿度为40%~80%的环境下活动。烟粉虱成虫集中在棉花叶片和嫩茎上吸取汁液,棉花叶片也会随之出现明显褪色的现象,对于之后光合作用的正常发挥带来了直接的阻碍。
为彻底避免烟粉虱对棉花生长带来的制约性影响,农户需要在棉花种子的选择上,尽量保证其抗病性强、生长性能好、抗寒能力强。并在棉花育苗工作开始之前对苗床消毒,避免土壤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虫害问题。也可以通过引进烟粉虱天敌的方式,保证棉花种植过程中其自身生长效能的全面提升。丽蚜小蜂的引进可以直接抑制病害问题的出现,更能够在相关化学溶剂使用的过程中,促进现阶段我国棉花年產量的全面提升[5]。
拌种、施底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降低烟粉虱在棉花中的繁殖效率。为进一步保证棉花植体发育的健壮,农户必须保证棉花生长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和营养条件,在棉花定植之前,更加科学且系统的整地工作能够保证基肥的充足、棉花水分的充分获取,有效降低烟粉虱病害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棉花作为我国现阶段比较常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病虫害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我国相关地区经济效益的充分获取。如果想要从源头上改变棉花病虫害的问题,农户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棉花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山东省棉花种植的实际情况,针对各种病害、虫害等问题,采取了更为详细的治理手段,在提升我国棉花年产量的同时,也为我国相关行业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充分获取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红凤.棉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新农业,2023(13):8-9.
[2]王海江,高嵩,李瑞春,等.气候变化对我国棉花生长的影响及适应措施分析[J].园艺与种苗,2023,43(06):72-75.
[3]丁丽丽,李贤超,余璐,等.2022年新疆兵团棉花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中国棉花,2023,50(05):1-3.
[4]杨秀芹.棉花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J].河北农机,2023(08):57-59.
[5]2022年全国棉花病虫害测报防治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J].中国植保导刊,2022,4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