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背景下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启示

2024-04-14 10:11刘英虹胡小宁
天津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论文

李 鹏,刘英虹,胡小宁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医药》编辑部 天津 300070

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实现一流期刊建设目标的措施和途径[1]。同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署等7部委联合发文,启动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将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标逐步推进[2]。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强调学术研究要立足中国实际,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3]。

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体现了国家向科技强国迈进的迫切希望和坚定决心,科技期刊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作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传播科学文化、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载体,直接体现着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4]。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已成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期刊界的广泛共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国家层面对科技期刊冲刺世界一流期刊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给科技期刊行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5]。

1 什么是世界一流期刊

中国科协等四部委发布的《意见》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出了明确要求。事实上,关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称呼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和定义。有关专家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定义,即能发表最具原始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排名前5%的期刊[6]。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魏均民社长认为,世界一流期刊之所以成为一流,在于融合集成了很多优秀特质,即发表国际顶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巨大影响力;建立了完备的规章制度,高度重视学术伦理规范建设;拥有高水平的主编和编委团队;打造了专业化的全球分工合作体系,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肖宏[7]也提出了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解,即能够引领全球基础创新发展方向,能够发表学科奠基性、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能够引领全球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及技术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能够迅速传播创新成果并得到世界同行广泛认同,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在世界范围内占据学科或行业定量统计排名前5%~10%的期刊。一项基于一流期刊作者的国际大型调研发现,对一流期刊的认可主要基于声誉好、质量高、发表快、传播广、影响大[8]。由此可见,能成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无一不是以最高的质量标准和服务标准,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一流创新价值和传播推广服务的,并为行业所广泛认可的期刊。

2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

2.1 高质量期刊少,中英文期刊发展不均衡

“卓越计划”项目首批入选领军期刊22种,重点期刊29种,梯队期刊199种,高起点新刊(每年)30种,其中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均为英文期刊。随着该项目的实施,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科技期刊的总量为4 936种,其中中文科技期刊是主流,占比达88.74%;英文科技期刊有375种,占比仅7.59%[9]。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科技期刊学科排名、发文引文机构虽有所增长,但仍存在优质稿源外流、期刊体量不足、中英文期刊不协调等问题[10]。在中国大陆SCI期刊所发表的中国大陆论文占中国大陆SCI论文的比重较低,仅为6%左右;但反观另一指标,中国大陆SCI期刊发表中国大陆论文的比重较高,目前为80%左右[11]。这反映出我国科研人员或许并不认可本国的SCI期刊,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外科研人员也不喜欢或不认可我国的SCI期刊。高质量期刊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水平论文少、优质稿源外流、期刊体量不足、中英文期刊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解决中国大陆SCI论文“外流”问题需要更多的中国高水平甚至是世界一流的SCI期刊。

2.2 科技期刊集群化、规模化程度低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缺乏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常晓玉等[12]认为原因有3点:一是科技期刊受主管、主办、出版等多个层面制约,不同地区各科技期刊学科定位同质化严重,多数期刊仍沿用单刊形式的“小作坊”运作,出版模式整体呈小、散、弱的特点;二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国际期刊出版集团的运营经验和运行资本,难以形成集约经营和规模效益;三是自建平台配套的自主出版管理模式落后,自建数字出版与科学传播平台国际化水平低。

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主流态势。据2020年度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统计,全球前四大出版集团(Elsevier、John Wiley、Springer·Nature、Taylor & Francis)拥有的期刊和论文数量分别占总数的48.38%和53.55%[13]。而目前我国形成规模的集群很少,拥有20种以上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只有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3家,且规模与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差距仍较大。

2.3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结构单一

我国历来重视新闻和出版领域的工作。虽然近年来陆续有非时政类报刊单位实现了转企,但仍有相当比例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保留了事业编制,这也体现出编辑出版单位的人员编制紧张、配置不足的问题。很多期刊编辑部只能招收具备期刊相关专业背景的编辑,导致人员结构单一,只有编校人员,缺少数字出版等新媒体推广和营销人员,编辑一人承担多项工作,编校任务繁重[14]。此外,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科技期刊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政策,以及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导致人才发展空间受限,难以激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些现实都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2.4 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

当前我国在对科研人员能力进行评价时,主要是看谁发表的SCI文章多、刊载杂志的影响因子高。这种“唯论文”“唯SCI”的评价体系造成了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而不注重科研成果实际价值和贡献的不良影响。这既不利于科学的进步,耗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等资源的损失。

3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与启示

3.1 加强宣传、扩大优质稿源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然需要吸引优秀文章,并将其更快、更广、更好地传播出去。饶子和院士认为,“期刊论文如果不在互联网出现就等于不存在”。也有期刊界同人指出,“没有传播就没有影响力”,“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有预期的精心策划”。因此,开放获取已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大趋势。此外,还需要政府和期刊管理部门给予期刊相关的政策扶持。如2019年起,要求院士候选人在10篇代表性论著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国内优秀期刊上。

针对当前我国英文期刊强、中文期刊相对弱,且中文科技期刊数量相较英文刊占据绝对优势的现状,办刊单位依靠经费支持尚不现实,只能寻求政策支持,努力做到中英文期刊均衡、协调发展。鼓励中文期刊做好英文长摘要、英文期刊做好中文长摘要,实现优秀论文国际化传播。与此同时,办刊单位做好(中英文)网站和投审稿系统,让读者、作者和编者能够尽可能方便地下载、阅读、投稿和使用,从而获得优质的国内及国际化稿源。

3.2 打造高水平编委会和审稿专家队伍

一流的期刊离不开高质量的文章,高质量的文章除了主要取决于作者团队的科研实力外,也与期刊编委会的水平密不可分。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新兴学科和研究热点的涌现也伴随着科技期刊的发展壮大,为了与时俱进,应明确期刊定位,引进领域内顶尖学者担任主编或编委会成员,最主要的是发挥主编的作用,利用主编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多约优质稿件。与此同时,发挥编委的能动作用,打造一支高水平、年富力强的组稿、审稿专家队伍,把好文章质量关。期刊编辑部应重视编委会的质量建设,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加强编委会的管理,严格编委考核制度,落实主编责任制,将提升期刊质量落到实处。

3.3 优化编辑人员结构及提升素养

科技期刊编辑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对保证期刊质量至关重要,一流的期刊需要具备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办刊人才队伍。当前期刊的编辑出版已经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编辑工作也不仅局限于对稿件内容的编辑加工和审理,数字出版、新媒体融合,乃至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的兴起都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应发挥每一位编辑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方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形成具备国际化水平的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

青年编辑是期刊的中流砥柱和基础力量,要重视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如定期举办编辑业务培训班、编辑沙龙、劳动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强化编辑人员“内容为王、质量优先”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此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规划,使其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将期刊人的谦卑、敬业转化为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为创办一流科技期刊夯实人才基础。

3.4 建设高质量论文发表和传播平台

一直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对文章普遍重发表、轻宣传,忽视产品的市场运营,论文发表前耗费了较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发表后却不能将文章的传播效应最大化。国内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传播平台虽然已经建设得比较成熟,但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影响力较弱。

一流的国际化期刊拥有一流的数字化平台,呈集团化发展、规模化运营,期刊专业化程度高,不仅能提供多元化服务,还注重品牌期刊的塑造[15]。为此,“卓越计划”的领军期刊和重点期刊大多采用借船出海(国际合作)模式,多加入Elsevier、John Wiley、Springer·Nature、Taylor & Francis等国外大型出版平台,依靠其“借船出海”。但需要注意论文版权问题,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仅仅依靠被动地加盟国际出版集团达到国际一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而且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主动发展,因为期刊最终还是要交回到办刊人手里。只有加快国内数字出版平台的国际化建设、提升自身数字出版平台的国际影响力,才是改变现状的有效途径。

从期刊的发展趋势看,集群化建设是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策略。尽管目前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期刊集群由于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复杂,导致个刊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刊群合力不强,无法有效地整合出版资源,然而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已经形成了诸如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期刊群、中华医学会期刊群等“造船出海”模式比较成功的案例。在此,建议期刊出版单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体系升级,采用集约化管理、集群化运营、集团化发展与自主出版相结合的高效经营管理模式,以更好地为作者、编者和读者做好服务。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的道路任重道远,尚需深入探索。

3.5 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

一流的期刊是由一流的论文汇集的,一流的论文是由一流的学者产出的。一些顶尖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并不完全看重期刊的影响因子,而是更加注重期刊在本行业内的实际影响力和引领作用。建议科研单位改善评价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在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时,勇于“破四唯”“破五唯”,摒除“唯SCI论文至上”“唯影响因子至上”理念;引入代表作制、代表作成果制,改变以刊评文的弊端。评价论文质量时,我们采用同行评议的模式,同样地,评价期刊也可以尝试采用此种方式。未来建议进一步规范各类评价活动,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期刊分类评价体系,开展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工作,将中英文期刊在评价中同质等效使用,使中英文期刊协同共进,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论文同行评议时,应避免同伙评议、饭圈文化。谁能够评价代表作?如果今后不再以刊评文,那么还要刊干什么?“破四唯”之后,期刊的价值尺在哪?这些同样是办刊人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4 结 语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卓越计划”实施已将近5年,我国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但距离2035年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的目标仍任重道远。办刊单位要以学术质量为基础,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以集约化发展为方向,以集团化建设为目标,立足国情、面向世界,提升质量、超越一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期刊的定位,与时俱进,增强自身综合实力,着力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发表论文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发展、承担社会责任,一流的科技期刊更是责无旁贷,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发展能力需要科技界、出版界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