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李婧婧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20
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融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改革后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养都能够满足当下的社会生产需求,利用改革后的“三教”形式培养出合格的新社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融入现代教育的创新理念。现代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特征,着力培养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技能、生存能力和信息素养。优化师德素养,师爱是师德的灵魂,通过“三教”改革要让教师明白疫情时期教师的生命意义和使命担当,做好教育工作,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新时代的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促进教学模式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建设职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教师不仅要负责教授专业知识,还要做好课程思政,立足“三教”改革打造职教金课,并且为开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形态教材提供新的思路。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化技术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各方各面。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到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在线课程,从固定不变的书页课本到信息化活页式教材,从难懂的理论举例到数字化课堂演示等等,人工智能可以很大程度的赋能职业院校的高质量高速发展。在职业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专业群的调整、人才方案的制定、实训室的建设、教学模式的转变等等,将围绕人工智能数字化建设发生深刻的改变,尤其是教师、教材、教法这“三教”改革,将直接影响职业院校未来的走向和高质量内涵建设。
人工智能既是一个产业和专业领域,大部分高职院校近年来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也是一项新时代的技术技能工具,体现在各行各业的数字信息化需求方面。职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践型工匠人才,就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将人工智能融入“三教”改革,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新型教材和通俗易懂的数字化演示,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课余拓展动力,从而实现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适应时代社会的普遍需求。
人工智能时代下,职业院校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还应该具备熟练应用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等人工智能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教学改革,未来教学中一些重复性、可视化、直观性、实操性强的教学环节将被“机器人教师”所替代。教师是教学实施和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作为职业院校“三教”改革中的重要一环,起到决定性和能动性的作用[1]。要做到“三教”的有效改革,要求教师主动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根据行业专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体不同,擅于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和实训环节质量。
2.1.1 师资总体数量不足,来源较为单一。随着职业院校近年来招生数量的增加,师资总量也随之增大,但是,大部分的教师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授课较为基础化理论化,没能很好地从研究型向实践型为重转变。还有一部分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但这类教师的学历不高,理论素养较薄弱,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上略显不足。教师来源固化、结构惰化问题,反映到教育教学当中,表现为教师缺乏整合资源的平台思维和创新教学的设计能力等[2]。
2.1.2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领军人物匮乏。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为侧重,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除了要有教书育人的素质,还需具备专业对应行业、职业技术能力,即“双师型”教师。由于师资来源固化、结构单一造成了“教师+技师”双本领的教师数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要求。另外,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技能工匠大师等领军人物匮乏,这些能人巧匠大都寻求高等学校或者上市企业,对于职业院校的选择较少。没有这些行业领军人物的加持,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分析,就缺少了强力的经验和支柱。
2.1.3 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信息化能力不足。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应用到数字化信息技术,传统的教室物理空间教学也拓展到了网络空间等多维度智能化信息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自学转变,但是,大部分教师不能流畅的制作在线精品课程。由于信息化水平不足,学校师资培训没有跟上,大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新建的智慧教室、多功能教室的最大作用,不能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倾向,处理相关数据作智能分析和诊断。
职业院校征订的教材大都以学科主线为构建逻辑,主要是固定的、以课程大纲为标准的结构化知识,特别是理工科,教材内容知识点往往多年不变,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更新相对滞后。另外,市面上的课程教材涉及全国数百个出版社,各种各样,质量参差不齐。职业学院征订教材一般以任课老师为自行选择,没有经过全面的对比和仔细的研读,也没有经过教研室和学院的筛选,往往征订的教材质量并不高。人工智能时代下,信息化技术还深刻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征订教材时,还应该多多注重教材的多媒体化、立体化和智能化等特征,全方位提高教材的质量保障。
2.3.1 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需要革新。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大都职业院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互动较少,容易出现枯燥乏味和逆反心理,课堂松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存在教技分离,实训实践不到位,削弱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
2.3.2 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不够。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对于课程的准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对于网络上的有效信息技术、模型拆解、动画演示等教学素材没有充分搜罗应用;对于负责的课程没有及时建设精品在线课程或者知识点微课;对于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比如智慧教室、多功能教室等,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应用到课堂教学上。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教师,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不能熟练应用。
2.3.3 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机制不够健全。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应该跟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缺少对学生自觉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的评价。传统的监控机制主要是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却缺乏对课外拓展灵活性的把握。运用现在信息化智能手段,可以更好地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监控机制。
教师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关键,起到主导的作用。教师改革直接影响教材和教法改革的实施,而教材和教法改革的落实又反过来促进教师改革。首先,在教师人事招聘上,除了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还应该增加几年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经历,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经历。招聘考试环节,也需要增加一定量的专业实践技能测试,由企业出题。引进高水平专业带头人,打造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创新团队,优化教师层级和结构。其次,在师资培训和教师考核方面,每年要有一定的有效下企业锻炼时间,几年要轮流一次全脱产进企业学习,鼓励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和资助,鼓励相关技能职业证书的考取,完善“双师”的认定标准。定期更新培训相关数字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3]。再次,建立工匠大师工作室,邀请高技能人才入驻学校工作室,带领校内教师和学生做实际项目,将理论型校内教师和实践型工匠大师流通起来,让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效结合,提高教师的创新和产业服务能力。
教材是职业教育“三教”中的载体,是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一本好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首先,教材的改革需要对接行业内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等,融入行业企业的最新典型案例,加入“1+X”考证的试题内容,结合“岗课赛证”建设职业教育特色教材。其次,学校联合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合作工作手册、活页式教材,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应用于校内教学与实践,按照工作程序化教学内容,破解教材内容组织学科化问题。最后,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包装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做成可随时随地学习的视频微课、电子教材等,打造多元化、智能化、交互式的云教材和职教精品课程,破解传统教材单一静态等缺陷[4]。
教法是职业教育“三教”中的核心,改革与环境相适应的教法,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助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首先,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传统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堂互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求学。融入云班课、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实现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兴趣。强调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素养。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场景、网络课堂、企业课堂等,丰富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大数据检测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教学再改革。学会利用在线精品课程、趣味微课等小视频填充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最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评价与反馈、学生成长发展等平台功能,推进建设过程数据的源头采集、用户画像的实时呈现、动态预警即时发布等功能,实现基于数据的全面评价、有效改进和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为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注入技术动能[5]。
“三教”改革是针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材、教师、教法进行一次全面的升级和改造。人工智能作为当下生产和生活最活跃的变革力量,对职业教育的赋能带来的是职业教育的全方位转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革与教学实践方式的重构。在“三教”改革中融入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让改革后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素养都能够满足当下的社会生产需求,利用改革后的“三教”形式培养出合格的新社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