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

2024-04-12 11:13石格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关键词:老舍

石格

[摘要] 《四世同堂》中,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小羊圈胡同里的祁家三兄弟——长子瑞宣、次子瑞丰、幼子瑞全,在战争与现实历史的交错下,面临着国家危亡、家园被侵略者无情践踏,生存空间一再遭到挤压的危机。他们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结局截然不同,皆具有浓厚的醒世意味。以祁瑞宣为重点,辅以祁瑞丰、祁瑞全,并以相关情节为线索,进一步对其人生历程和心理转变加以分析。三兄弟中既有因尽忠尽孝两难全而矛盾痛苦的知识分子,也有坚决果断投身革命事业的觉醒青年,更有贪图安逸而沉溺苟安的无义懦夫。老舍先生泣血的创作折射出永恒的真理:在历史洪流的席卷下,渺小的个人主义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唯有坚定“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的信念,勇敢行动,真诚刚直地捍卫生命的尊严,才能用血泪争取真正的和平。而一味地苟安偷生,只会沉湎于暴风雨前的片刻安宁,终会加速灭亡。作者以史为鉴,警醒后人,珍惜当下和平,谨记过去苦难,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胸怀祖国复兴大业,为新时代中国发展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民族气节;苟安心态;觉醒;性格剖析

老舍先生有言:“《四世同堂》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小说。”无愧于“抗战文学扛鼎之作”,该书延续了老舍创作中深厚幽默的人性传统,将卢沟桥事变后生活在北平的百姓的屈辱遭遇以及中华民族觉醒斗争的血泪史,呈现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含泪的笑尽蕴其中。小说中的祁家四代相承,世居老北平胡同,可当改朝换代的时代巨轮轰轰碾来,家国一体命运下的祁家不可能独善其身。危难关头方显人性光辉,绝望之际迸发无穷勇气。 此时的代代传承,绝不仅仅作为香火的传承,更需要思想的淬炼、文化的转型、民族的觉醒。传统北平人的苟安心态与反抗精神展开了殊死搏斗,斗争的结果鲜明地体现在祁家三兄弟身上,皆具有典型性,反映着新一代中国人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劣根性。以血与泪的教训,教会我们“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的人生道理,激励我们为强国复兴时刻奋进,做“永远活着的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祁家三兄弟形象地照应了这句古话。二弟瑞丰自诩高人一等,过火地学习所谓的“潮流”“时髦”,非但没得到文雅,反而失去了家传的淳朴;三弟瑞全是个“愣小子”,毫不关心文雅和粗野的分别;只有大哥瑞宣符合“中庸之道”,为人温良恭俭,孝亲爱幼,既是儒家道德规范下的君子,又是封建家庭规训下的长子。而这些形象的勾勒,既是人物品性的体现,也为小说继续展开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情节埋下伏笔。

一、祁瑞宣——新旧文化碰撞下的矛盾体

瑞宣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其形象在书中的刻画最多、深度最够,质感最强。他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熏陶出的苟安心态与隐忍特征,又接受了先辈不曾接触过的新式教育。因此作为新旧文化交织的载体,他不可避免地具有典型“家族小说”中长子矛盾复杂的性格,面临“自古忠孝两难全”的难题。

(一)初期的权衡与逃避

一方面,瑞宣生活在“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争打开了他的心扉与眼界。他受过高等教育,用功勤敏,对世界的战势、地理、历史、人文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瑞宣代表着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进步与觉醒,面临国家危难,忧国忧民,他掌握的知识告诉他要担起责任,想要将其一身才华经世致用。

另一方面,他所受的传统教育又逼着他去顾虑那些最迫切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家庭。身为祁家的顶梁柱,他无法卸去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去。他内心的理想倾向于国,而实际的责任又关联着家。每当他想要冲破传统孝悌家庭之累,而去如文天祥、史可法那般民族英雄一样“捐躯赴国难”时,他的体谅使内心陷入痛苦自责,在“尽忠”与“尽孝”中进退两难。最终还是放不下一家老小,带着几分骄傲——为家人的笑容做出了自我牺牲,看到小家的幸福,他便觉得是值得的。

耻辱的外衣是沉默。此时,他虽已经意识到:“人是鱼,国家是水;离开水,只有死亡。”但老一辈的懦弱与保守仍扎根在他的血液中,他柔软的心性和多年固化的思想终不能让他果敢决断,只能在沉默徘徊中反复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他总盼求得到所有人的体谅。面对程长顺向他征求是否应逃出北平时,他开始担心他的鼓励是否对得起和长顺相依为命的外婆。而当日本同事山木表示其子的“光荣牺牲”是为了“大日本帝国” 教化中国人的战斗事业时,瑞宣却把本想义正词严的反驳生生地咽了回去。从种种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现代的,而行动却仍停留在过去;他想改变,仁厚和保守却牵制他下不了那么大的决心;他的内心已经翻江倒海,表面上却始终沉默着——可悲的沉默与死一般的寂静。

(二)沉默中的爆发与新生

何謂家国一体,国泰则民安,国破则家亡。爱和平的人而没有勇气,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成偷生。瑞宣固然不是自愿的苟安,他有自己不做汉奸的最后底线。他为家人一忍再忍,可残酷的事实却没有因为他的顺从而保全其珍爱的家人、友人和邻居。他在小羊圈这个战场里,见证了太多:胡同里最老实温顺的钱家家破人亡 ;一生守法诚信的家父天佑被无故扣上奸商的帽子游街示众,最终不堪屈辱而投河自尽;孙七、小崔、小文夫妇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苦命老百姓,凭本事吃饭,却接连枉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刺刀和枪炮之下;瑞宣自己也受了牢狱之灾,托英国府的富善先生搭救才幸免于难。接二连三的噩耗,让瑞宣本就矛盾的心一次次滴血,开始对之前的选择怀疑、动摇。国家与家庭就像两个人,正在扯着他的胳臂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拽,他的心也被拽得很痛。

终于,瑞宣开始勇敢地反抗,从爱国人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钱先生由隐士变为战士,给他极大的震撼,钱先生启发道:“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面对野兽,诗人也会化作猎户。真正地爱好和平,不是一味忍让,而是“在必要的时候又会英勇刚毅,肯为和平与真理去牺牲”,唯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有了新的精神支撑,瑞宣不再做缩在壳里的蜗牛,而是敢于直面日本人的种种暴行与把戏, 直面血淋淋的事实,以提升他对战争的残酷认识,更加坚定自己的抗敌信念,获得了新生。

无需非要逃出北平才有生机。在三弟瑞全的启发下,他自觉把反侵略斗争融入日常生活,认识到自己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也可以利用时机参与地下活动,配合抗日斗争工作。他改变了以前认为学生都是软弱无能,已被洋化、奴化的思想,改变了因一个汉奸校长蓝东阳而放弃工作避世不出的自我感动的行为。他开始发光发热,为革命事业的蒸腾贡献自己的热气。他精选课本和读物、布置写作、巧妙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慰藉与交流,激发学生的爱国斗志,让他们眼里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他和白巡长暗中配合进行地下刊物的创作与发送,不眠不休,宁愿在危险中痛快地死去,也绝不在苟安中做被压迫的奴隶,瑞宣最终走上了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二、祁瑞丰——唯利是图的无义懦夫

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塑造祁瑞丰这一人物时,用了“中分头上抹着锃亮的生发油”这一近代叛国者的典型形象特征。祁瑞丰同样受过新式教育,却自视过高,瞧不起勤劳朴实的家人,反而与冠晓荷、大赤包、胖菊子等奸诈小人为一丘之貉。他是洋派与新派融合下产生的市井无赖,成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在外面,他是一个没有国籍的苍蝇,谁能给他饱暖淫乐的好处,他就与谁结交,为谁效力。在家里,他对长兄的苦口婆心不屑一顾,在外闯了祸,反而变成了蛆虫,以寄宿啃食家人为生。祁瑞丰的眼里只有他自己,他既是一个精致自私的利己主义者,又是一个空想不务实的享乐主义者。

祁瑞丰把无耻偷生当作人生信条,不仅一副精瘦无脑的吃货模样,而且连骨子里都是软绵绵的,没有丝毫的民族气节流淌其中。他的家国意识淡薄,为了自己在乱世中也能快活享受,他对汉奸卑躬屈膝、对侵略者感恩戴德、对弱小者肆意践踏,凭借着老婆娘家的关系捞了个“科长”,便自以为能力通天,作了“官职”的奴隶。他既没捞到什么油水,又缺乏官场的生存能力,没多久就被撤去了职务,连老婆也留下一句,“我只做科长太太”就离开了他,转而对更有权势金钱的蓝东阳投怀送抱。祁瑞丰的“计谋”也不过是一些小聪明, 他冒充日本人的特务到处炫耀,但最终在更阴险的蓝东阳算计下,被日本人捉去杀害,留给祁家人的,仅是一袭空空荡荡的外袍。祁瑞丰匍匐于侵略者脚下,苟安偷生一辈子,为贪图安逸把灵魂出卖给真正的恶人,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落得个尸首无归的悲惨下场,反成了最早的出局的人,因为他走上了一条甘做民族痈蛆的不归路!

三、祁瑞全——“叛逆”抗争的幼子形象。

与瑞宣处于新旧文化中间地带的长子形象相对,祁瑞宣身为幼子,没有太多家庭负累,性格色彩相当鲜明,敢作敢当、勇毅坚韧。作为新青年,他不再屈从于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权威之下,而是对个性自由和民族解放有着热烈追求。面对深爱的故土北平已被侵略者强占践踏的事实,他再也不愿困在狭小的家庭里,而是发出了强烈的呐喊:“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做亡国奴!”在瑞宣的暗中协助下,他成功逃出了北平,毅然赴国难,辗转祖国大江南北,不仅开阔了胸襟和视野,更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蜕变成了一名优秀机智的抗战工作者。

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瑞全是中国新生的觉醒青年的代表, 昭示了社会前进的方向,象征中国未来脱离苦海的希望,体现出对承担社会责任和肩负历史使命的强烈自觉意识。祁瑞全的这种为“国”而舍“家”的行为,使他从“家族的人”变成了“民族的人”。虽未能尽孝,但他却对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具有更大的意义,走向了勇于反叛,救国救民的光辉道路。

我们在瑞全和瑞宣兄弟二人身上可以看到殊途同归的民族气节和济世情怀。有能力者逃出城外另寻生路,作为青年壮丁投奔解放区参与战斗,而被家庭伦理或身体原因束缚而无法出走的人能够有锁镣加到身上而不失去气节的勇气。只要人民团结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而不是一味忍让,那么再强大的敌人也不值得惧怕。

四、结束语

总结来说,祁家三兄弟的人生选择正是当时北平市民的三种缩影。战争中文化与人性要经历检验与筛选,历经铁与火的锻打锤炼,剔除了中华民族中的 “土与渣滓”,而保留下了“真金”。国步多艰时有人蜕变高贵,有人堕入自私;有人努力蜕变得到精神的富足,有人贪图一时之利人财两空。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写道:“样样东西都会烂,样样东西也都会转化。”祁瑞丰的死去,昭示着旧时代糟粕和汉奸丑陋在消亡,北平市民的思想正在转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祁瑞宣、祁瑞全等为代表的新时代国民在觉醒和反抗。祁家兄弟的人生道路,反映了时代变迁和人民接续奋斗抗争的觉醒历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舍先生正是身怀这种改造国民性,优化中华民族的宏伟志向,创作了《四世同堂》这部巨著。读者从中窥见战争时代的一角,并以十分复杂的心情回顧过去,展望未来。宁在反抗中失败,勿在保守中苟安。这个道理适用于当下,我们的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要不断自审,谨慎方能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

[1]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2]逄增玉,逄乔.时空意识与老派市民家国观念的更生和嬗变:以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8(3):172-179.

[3]孙向阳.《茶馆》的经典化:以中国当代文学史编撰为中心 [J].扬子江评论,2015(3):84-88.

[4]李超.青春在历史中闪光:论现代长篇家族小说中的叛逆者形象[J].厦门:厦门大学,2007.

[5]刘建秋.批判与认同的双重变奏:论老舍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2.

[6]李骏.论老舍的民族文学观[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9.

[7]张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24.

[8]牛娟.民族文化的多维审视:论《四世同堂》中的汉奸形象[J].名作欣赏,2022(8):108-112.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老舍
老舍的旧体诗
北平的秋
跟随老舍寻“京味儿”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济南的冬天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对话”小伙伴老舍
老舍的求婚
丹柿小院忆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