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打击乐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种音乐形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打击乐器的分类与特点、演奏形态与技巧的互动关系、演奏形态和演奏技巧进行分析探讨,深入研究了打击乐演奏形态与演奏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演奏形态对演奏技巧的运用有重要影响,同时技巧的熟练程度也会反过来塑造演奏者的形态。从身体协调性、情感表达和个性化表现等多个维度分析了打击乐演奏中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基本技巧、音色控制和节奏把握等技巧要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打击乐演奏与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打击乐;演奏形态;演奏技巧;分类;特点;形态;技巧
打击乐作为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音色和强大的表现力而备受关注。在打击乐演奏过程中,演奏形态和演奏技巧是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彼此影响、相互依存。为深入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发掘打击乐演奏与教学法的更多可能性,有必要对此展开详细的研究与分析。基于此,本文拟通过以下几个部分的讨论,解析打击乐演奏形态与技巧之间的动态关系,为演奏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一、打击乐器的分类与特点
(一)分类简述
打击乐器作为音乐中重要的表现手段,根据其音色、结构和演奏方法的不同,可细分为多类。从音色上看,有浑厚圆润的膜鸣类、清脆悦耳的木质体鸣类、洪亮铿锵的金属鸣类;从结构上看,有简单的单面鼓、复杂的定音鼓组;从演奏方法上看,有需要双手双脚协作的大型架子鼓,也有只需单手就能敲击的木琴和沙锤。这些打击乐器各具特色,组合起来便可产生丰富多彩的表现力。膜鸣乐器中,以各类鼓最常见,它利用动物皮或人造膜制成鼓面,通过敲击或摩擦发音。鼓面承受震动,将机械能转换為声能,从而发出浑厚圆润的音色;木质体鸣乐器如木鱼,利用木材本身的共鸣作用形成音调,敲击后音色清澈悦耳;金属乐器则依靠金属材质产生共鸣,音色洪亮有力,如大钹。这些打击乐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组合,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它们在节奏感的渲染上尤其重要,组成了音乐不可或缺的脉搏。
(二)特点分析
打击乐器的音色丰富多变,不同类型的乐器有其独特的声音效果,这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充沛的表现资源。以音色生成机制分类,可分为膜鸣、体鸣、混合鸣三大类。膜鸣乐器利用鼓面或其他薄膜的振动产生音色,如各种鼓、木鱼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音色较为浑厚圆润。这是因为膜片本身具有一定的质量,在振动时会产生较多谐波,声音中含有丰富的泛音成分,听感较为浑厚。体鸣乐器则主要利用乐器自身的共振产生音调,如钟、铃等,这类乐器的音色清脆响亮,中高音区较为发达。还有一些乐器同时利用体鸣和膜鸣的效应产生复合音色,如定音鼓,这类混合鸣打击乐器可以同时具备一定的浑厚度和明亮度。这些打击乐器的独特音色为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可以通过音色效果渲染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为音乐增添无限的色彩。熟练的打击乐演奏者甚至可以通过改变敲击部位、力度等技巧,进一步丰富单一乐器的音色变化,使之“色”而不“薄”,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调色板”。
二、演奏形态与技巧的互动关系
(一)形态对技巧的影响
打击乐演奏作为一种身体性较强的表演形式,演奏者的身体姿态会对技巧的运用产生重大影响。从乐器布局位置上看,坐姿与站姿是最常见的两种演奏姿态。站姿演奏可以让演奏者的手臂、躯干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便于控制节奏感、跨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出旋律和节奏的起伏波动。如大锣大鼓需要站立才能发挥乐器的全部音域和力度效果。而坐姿演奏则更便于上肢力量的集中运用,有利于连续敲击技巧的控制,也更容易关注音色层次的微妙变化。例如小军鼓、定音鼓的复杂轮番和江南丝竹中的各种打击乐演奏都采用坐姿。除坐、站外,还可利用半蹲、侧身等姿势丰富体态变化,如大锣在转调时的侧身敲击可增加音乐的趣味性。无论采取何种姿势,演奏者都要注意腰部的收放屈伸,舒展自如才能长时间维持并获得最佳发挥。因此,培养灵活多变的演奏形态,是掌握打击乐演奏技巧的重要一环。
(二)技巧对形态的塑造
演奏技巧的变化不仅影响音乐效果,也会反过来塑造演奏者的身体形态,二者互为表里。譬如在控制打击的力度时,疾敲需要演奏者挥舞双臂,甚至运用躯干增加动量;而柔和连续的拍打只需微小精细的手指动作。在演奏高速适口技巧时,演奏者的双手需要协调一致地灵活飞舞。这些复杂技巧对身体肢体的灵活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演奏者形成敏捷流畅的演奏形态。除了力度、速度外,改变敲击部位的选择也会带来形态的改变。如在中国锣鼓中运用不同的击指方法以拇指或食指为主的持锤方法,会形成手部不同的屈伸角度。在一些大型乐器如大锣上的轮番演奏,更需要上身和手臂的大开大阖。可以说,技巧手段的丰富化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打击乐演奏中形态的演化。反之,演奏者的身体条件和形态素养,也制约着技巧发挥的高低。因此,全面系统的训练是突破技巧和形态之间局限的关键。
三、演奏形态分析
(一)身体协调性
打击乐演奏对演奏者身体机能的协调配合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双手、双腿乃至全身的高度统一。这种协调性首先体现在准确把握节奏上,双手双臂需要在音乐节拍的精确控制下演奏出连贯的节奏线条,并与踩踏脚板的左右脚严格同步;在力度的控制上也需要身体力量的配合,挥舞击具的上肢力量来源于腰部的旋转带动,这就需要腰部肌群灵活而有力的支撑和带动。在轮番换手的时候,上肢和躯干要高度协调才能使音色和力度平稳接续。这种协调性对音色控制是非常必要的。某些打击乐器通过改变击打部位和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音色与泛音成分,这需要演奏者对身体各部位的精细控制。譬如在大锣上的换面演奏,通过敲击面皮不同部位可以形成从低音到高音的渐进。最后,协调的身体也是传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媒介。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力度的厚薄以及通过身体语言营造的态势反差等,都会成为演奏者情感表达的路径。可以说,高度协调的身体是打击乐演奏语言丰富多变的基石。
(二)情感表达
打击乐作为一种视觉冲击力极强的表演形态,演奏者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情感表达和意境渲染的重要载体。从身体语言来看,奔放激昂的音乐需要演奏者全身放松,挥洒自如,大开大合地挥舞双臂,全身躯干随之起伏;而柔和抒情的段落则需要更加内敛深沉的状态,只通过手指和手腕的细微动作来回应音乐情绪的流转。音乐在不断升华的过程中,通过这种身体形态的配合与渲染,可产生渐进式的情感张力,最终到达情感高潮部位时,浑身放松的状态与音乐的极致愉悦感受能够完美契合。这种外在身体形态的变化既来源于音乐本身蕴含的情感因子,也可为音乐的情感渲染提供重要反馈。经验丰富的演奏者往往能够通过自身形态的变幻来回应音乐,并借此放大乐曲的内在情感,最终将之高度升华显现。这种音乐性极强的演奏形态不仅能让演奏者与乐曲产生强烈的共鸣,也能够深深地打动聆听者的内心,从而唤起更真切强烈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在打击樂这一极具视觉体验性的表演形式中,形态是通向情感和意境的一座桥梁。
(三)个性化表现
打击乐演奏作为一个集身体语言、节奏语言与音色语言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极大地开放了演奏者个性化风格的表达空间。不同打击乐演奏者的体态动作、力度控制和音色处理有很大区别,这直接影响到音乐效果,也成为听众识别不同演奏者的重要标志。譬如中国鼓的演奏就形成了多种不同流派,有的派别动作夸张奔放,充满激情;有的则含蓄内敛,从容不迫。这些风格差异来源于演奏者不同的身体语言习惯和音乐理解。在乐器的运用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对待小军鼓,有人偏好使用双头鼓棒,善于展现轮番技术的结实质感;有人更爱三头鼓棒,可通过转手技巧呈现层次丰富的音色变化。无论是在产生音符的方式上,还是在体态肢体的运用上,个体风格的差异都会直接体现到音乐之中。也正因如此,顶尖演奏大师的演奏往往令人难忘,并积聚起如雷贯耳的狂热乐迷。可以说,个性差异成就了演奏艺术的多样性,丰富了音乐的可能性,也增加了演奏观赏性,这是打击乐领域极为宝贵的财富。
四、演奏技巧探讨
(一)基本技巧
打击乐演奏的基本技巧看似简单直白,主要就是敲击、拍打、按压、滑动和挤压这几种,但如能熟练运用这些基础技术的组合变化,则能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效果。最基本的敲击技巧是使用鼓棒或手指直接敲打乐器产生清脆的音响效果,而拍打则使用手掌或软鼓棒,动作更加柔和圆润。这两种技巧控制性强,是应用最广的基本技巧。除了简单重复敲击,改变敲击部位也是常用的变化方法,在轮番换手时适当改变敲击点,能形成有趣的音色和力度对比。此外,按压和滑动可形成流动性节奏,利用手掌或鼓棒平缓移动,产生和弦连贯的效果。挤压技巧主要应用在拉丁乐器上,通过左右手指轮流挤压波奥鼓面,实现急促连续的旋律节奏。当然,打击乐演奏的变化技巧还有很多,但这些基础技能的灵活运用可产生复杂的音乐线条,它们奠定了打击乐语言的基石。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巧包含了深刻的训练内涵,需要演奏者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提高,并最终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只有打牢了基本技巧这一根基,才能逐步积累更高层次、更具创新性的演奏技艺。尤其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讲究“手腕发力,使臂便灵;腰身运用,姿态自稳”,需要演奏者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体会技巧与形态的密切配合。这样体悟越深,演奏技术也会越加纯熟。
(二)音色控制
音色的精湛控制是打击乐演奏的重中之重。与其他乐器相比,打击乐器音色变化的可能性越丰富,乐器敲击出的效果越多。熟练的演奏者可通过细微的技巧调整,掌控这些变化,取得理想的音乐效果。在控制打击音色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击打的力度与速度、敲击的部位与角度等。譬如在小军鼓和定音鼓的演奏中,通过改变鼓棒落下的力量,以及选择敲打面皮的中心或边缘部分,就可以形成截然不同的声效。中心部位音色圆润,边缘则更为尖锐。力度的大小也直接影响着音色的厚薄与响度。除了控制单一音色外,精湛的演奏者还可以通过轮番变换技巧产生连续不断的音色和力度变化,营造出层次感和节奏感,提高双手的协调控制能力。在大型打击乐器如大锣、口钟的演奏中,敲击角度的调整也至关重要。锤头落下的水平角度,以及选择不同部位的面皮作为敲击点,都会形成独特的音质。一位优秀的演奏者可通过两手间细微的角度与位置变化,形成无限的音色层次。当然,音色变化离不开基本技巧的支撑,只有双手拥有灵敏的反应和控制能力,才能进行这些变化。
(三)节奏把握
在打击乐演奏中,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和变化表达是核心要素,也是每个演奏者必备的基本功。打击乐常被比作音乐的心跳,其节奏感的明晰与丰富直接影响到音乐生命力的展现。演奏者要准确地感知音乐节奏的基本脉动,并与之完美锁定。在重复演奏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拖后或跑前都会破坏音乐节奏的整体性,减弱音乐的韵律感。所以,首先就要把握住基本节奏,与之步调一致。当基本节奏稳定后,演奏者便可在此基础上变化细微的时值或力度,加入自己的情感理解,使音乐更加丰富生动。这些弹性变化必须建立在对基本节奏的精准把握上,既不能偏离最初的节奏框架,也不能出现明显的拖后或跑前。除基本节奏的稳定外,演奏者还可以通过插入额外的复节奏、切分组合等手法,让音乐的节奏感出现短暂的停顿、延长或转换,从而制造出节奏的紧张与放松效果,以增强音乐的动态性。这类突破性的变化需要演奏者对节奏语言具备深入的理解与掌控能力,才能融入得当而不显突兀。总的来说,打击乐演奏中节奏感的把握是基石,变化的演奏技巧是推手,两者缺一不可,共同展现出音乐的生命活力,也传达出演奏者的情感体验,让听众能够深刻地领会其中的妙趣。
五、结束语
通过对打击乐演奏形态和演奏技巧的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是打击乐演奏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演奏形态是技巧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而技巧的提高和创新也会不断推动演奏形态的发展。在今后的打击乐教学与演奏实践中,要注重培养身体的协调能力,打下良好的演奏形态基础。只有把握形态与技巧的辩证关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打击乐的演奏艺术走得更远、更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李丁.浅析打击乐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J].戏剧之家,2023(31):76-78.
[2]吴晖.民族打击乐的巧妙应用[J].家教世界,2023(30):52-53.
[3]韩璐阳.打击乐演奏技巧与心理调控探讨[J].艺术品鉴,2023(29):161-164.
[4]杨攀乐.打击乐在电子音乐制作中的应用[J].牡丹,2023(18):117-119.
[5]高建成.打击乐的演奏技巧与心理调控探讨[J].戏剧之家,2022(36):99-101.
作者简介:
李欣羽(1998—),男,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西洋打击乐。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