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 “俄国问题” 研究中表达的三个理论观点及启示

2024-04-12 12:37李述森董雪
关键词:恩格斯

李述森 董雪

摘 要: 从1870年代开始, 恩格斯十分重视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 在相关著作和书信中, 提出了这样三个重要理论观点: 一是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社会不能解决高级社会发展阶段才遇到的问题; 二是农村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 三是须从大历史的尺度看待资本主义导致的后果。恩格斯的这些理论观点既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要义, 也是对俄国等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特点的深刻洞察, 对于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能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恩格斯; 俄国问题; 重要理论观点; 借鉴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217(2024)01-0001-08

收稿日期: 2023-11-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8BKS006) : 列宁不同时期 “俄国国情观” 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李述森  (1963-) , 男, 山东潍坊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董 雪  (1999-) , 女, 山东淄博人,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进入1870年代后, 恩格斯在大力指导西欧各国工人运动、 社会主义政党活动的同时, 也花费了很大精力与心血研究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在与俄国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交流乃至论战中, 恩格斯表达了这样三个理论观点, 即: 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社会决不能解决高级社会才遇到的问题, 农村公社构成了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 应该从大历史的尺度去看待资本主义导致的后果。恩格斯的这些理论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运用, 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 政治发展道路的特点和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问题等, 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社会不能解决高级发展阶段才遇到的问题

恩格斯在1894年写的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 中指出:  “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 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 从它本身产生的问题; 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的问题, 那是十分荒谬的。”恩格斯的这一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要义, 也被20世纪苏联、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进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所证实。

(一)  恩格斯这一理论观点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精神要义

进入19世纪以后, 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社会思潮在西欧及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传播。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从道德原则出发去看待日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弊端, 幻想通过道德谴责和诉诸上层阶级的改良建立起一种更公平和美好的社会。但事实证明, 这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1840年代初, 马克思、 恩格斯开始登上西欧社会政治舞台。他们最初也持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类似的理论主张, 主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角度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追求建立一种更和谐美好的社会。但是, 他们很快就认识到, 这样的主张不能解决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于是通过反思而创立了唯物史观, 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唯物史观是在马克思、 恩格斯在1845-1846年间合写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一书中初步提出的。它旨在从经济关系出发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得出的重要结论是: 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道德批判导致的结果, 而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然。一切根植于现实的经济社会关系中。当一种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时, 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取代它, 人类社会也就由此进入到了一种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具体就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而言, 它必须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当一个社会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关系还处在低级发展阶段, 人们就力求使其过渡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JP2]那就必然会造成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该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重新陷入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 一切旧的东西就会死灰复燃。在1847年写的 《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 一文中,  恩格斯对此作了非常明确的强调。他指出:  “海因岑先生异想天开地认为, 共产主义是一种从一定的理论原则即自己的核心出发并由此得出进一步的结论的教义。海因岑先生大错特错了。共产主义不是教义, 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 而是从事实出发。”

马克思、 恩格斯之所以在1848年初合写的 《共产党宣言》 中宣布应该废除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 也是因为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容纳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和促进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了。不过, 马克思、 恩格斯虽然在这一时期从理论上阐明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而当1848年欧洲革命发生后, 他们还是从中受到激励, 谋求在社会生产力仍然很不发达的法、 德等国尽快推翻资本主义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尤其是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德国, 他们甚至提出了 “不断革命” 的理论, 谋求其盡快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向共产主义革命。

但是, 1848年革命很快就失败了, 欧洲重新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的时期。在此后的一段时期里, 马克思、 恩格斯不断反思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 用唯物史观检视这次革命的利弊得失。最初, 马克思着重反思的是经济发展状况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例如他在1850年写的 《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一书中说道:  “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 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蓬勃发展的时候, 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 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之后, 马克思的反思更加深入。在1851-1852年间写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一书中, 马克思这样阐述道: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却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人们的行为受到既有条件和传统的严格制约;③

如果条件不具备, 即使发生了革命, 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于社会而言根本不能改变什么④。

恩格斯反思的力度也很大。他写下 《德国农民战争》 等著作, 指出当客觀条件尚不具备时就进行革命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⑤。

而对这次革命反思的最重大的成果, 则体现在马克思1859年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和1867年出版的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在前者中, 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新的、 完整的表述, 着重提出了 “两个决不会” ⑥的重要论断。

在后者中, 马克思则着重强调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命题, 指出人们只能缩短而不能取消社会所必须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⑦。

从1860年代起, 尤其是进入1870年代后, 农民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在俄国大行其道。它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崇拜俄国传统农村公社, 主张依靠农民的力量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赫尔岑是俄国农民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学说的奠基者,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1870年代, 鼓吹它的代表人物是巴枯宁和特卡乔夫。特卡乔夫还在一封致恩格斯的公开信中系统地宣扬了民粹派的这种农民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当时的恩格斯尽管与俄国民粹派保持着较好的政治与私人关系, 但对于理论上的大是大非问题, 他同马克思一样, 是从不含糊的。他于是在1875年写的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一文中, 对特卡乔夫宣扬的民粹派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针对特卡乔夫宣扬的俄国由于没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而更容易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 恩格斯批驳道, 要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 不仅需要有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 而且也需要有足够强大的资产阶级, 因为只有资产阶级才能创造出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须具备的生产力条件,  “谁竟然断言在一个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 那就只不过证明, 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常识”马克思因为种种原因在1870年代很少对俄国革命问题发表意见, 但在其1875年写的 《巴枯宁〈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 中, 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在这方面所持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在该书中写道:  “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 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因此, 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在人民群众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

总之,认为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社会不能解决高级社会发展阶段才遇到的问题, 是马克思、 恩格斯一以贯之的思想, 它根植于唯物史观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石之中。

(二)  恩格斯这一理论观点对我们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有重要启示

恩格斯在晚年的俄国问题研究中大力强调这一理论观点, 能给我们以巨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和超越阶段的, 否则就会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苏联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的是鲜活的反面教材, 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执政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中就出现了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当时的苏俄虽然极端落后, 但却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认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样的政策虽然保住了苏维埃政权, 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作为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很快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认为苏俄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小农国家, 连资本主义的因素都还很少, 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因此果断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逐渐使国家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然而, 在斯大林执掌了国家最高权力后, 苏联又走上了老路, 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的高速工业化和快速集体化, 都是脱离具体国情的政策,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却给苏联后来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到1936年时, 苏联宣布完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 又宣布苏联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赫鲁晓夫执政后, 继续延续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纲领, 甚至认为土豆加牛肉就是实现了共产主义。勃列日涅夫执政后, 苏联后退了一步, 宣布自己建成的是发达的社会主义。安德罗波夫短暂执政时期, 苏联再次后退, 说自己处在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起点上。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则宣布苏联建设的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实际上, 在当时的苏联, 消费品短缺, 人民生活水平比西方差得很远, 而且存在着集权专制制度, 既没有民主也没有自由, 与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相去甚远, 最终落得了解体和崩溃的命运。

反观中国, 则是另一番景象。虽然在建国后的较长时期里, 因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们走了一段弯路, 但是改革开放后, 我们抛弃了苏联模式, 对国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重新定位, 迅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确认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社会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就是还要实行市场经济,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承认一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差别; 就是承认我们还没有实现现代化, 物质技术发展水平仍然低下, 人民生活水平仍然需要大大提高; 就是承认我们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需要大力对外开放, 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 就是承认我国的政治社会体制还不完善, 还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即使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后, 我们党仍然保持足够的清醒, 确认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仍是发展中的大国, 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 农村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

为了驳斥特卡乔夫宣扬的 “落后优势论” , 恩格斯在1875年写的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 一文中还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各个公社相互间这种完全隔绝的状态, 在全国造成虽然相同但绝非共同的利益, 这就是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形成的基础。从印度到俄国, 凡是这种社会形式占优势的地方, 它总是产生这种专制制度, 总是在这种专制制度中找到自己的补充。”

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的依存与共生关系, 是对马克思早年提出的小农与专制制度、 農村公社与专制制度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对俄国传统社会发展道路特点的深刻总结。

(一)  恩格斯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实际运用

1850年代初, 马克思在总结1848年革命后法国政治形势演变经验教训的过程中, 初步提出了小农社会与专制制度关系的理论。1848年革命期间, 法国巴黎的工人曾发动起义推翻了大资产阶级政权, 力图建立起人民政权。然而, 巴黎工人的起义不仅被镇压下去了, 而且在随后的局势发展中法国还走向了波拿巴的个人集权统治。马克思在1851-1852年写的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一书中深刻分析了专制制度在法国复辟的原因。他认为, 法国重新走向集权专制制度不是偶然的, 而是小农仍占人口多数的必然结果。 “小农人数众多,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 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并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 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 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 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 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 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 归根到底, 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就是说, 在马克思看来, 小农占优势的社会必定是一种行政权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 小农与专制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共生关系。

不久之后, 马克思又将目光转向了还广泛存在着村社制度的东方国家印度, 对村社制度和专制制度之间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1850年代初的印度社会仍然存在着古老的村社制度。村社作为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组织, 不过是小农的一种放大, 即村社就类似于一个个小农, 具有小农所具有的一切缺点。马克思指出, 从远古的时候起, 在印度就存在着一种所谓村社制度。由于国家幅员辽阔, 文明程度太低, 这些农村公社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 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 而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 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 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 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 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 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③就是说, 通过对印度社会状况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共生性的关系。

毫无疑问, 恩格斯的上述理论观点与马克思关于小农与专制制度、 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存在着紧密共生关系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与此同时, [JP2]恩格斯的理论观点也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反映。

(二)  恩格斯这一论断完全吻合了俄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沙皇俄国的历史,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专制制度与农村公社相互依存、 共生共息的历史。在早期的基辅罗斯国家时期, 由于农村公社还不普遍和不发达, 基辅罗斯也就没有建立起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后来的莫斯科公国时期, 农村公社较为普遍地发展起来, 莫斯科公国的政治体制就迅速向等级君主制转变。17世纪中期, 莫斯科公国开始实行农奴制, 农村公社获得了国家的保护, 进入了日益繁荣的时期。彼得大帝在18世纪末期即位后, 俄罗斯国家在政治上迅速向绝对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一直到19世纪中期, 沙皇俄国的这一社会与政治体制都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冲击下, 俄国于1861年开始了农奴制改革。由于废除农奴制和给农民离开村社的自由, 俄国农村公社的稳固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资本主义因素在农村公社内部发展起来。这对沙皇专制制度构成了挑战。在较长的一段时期里, 沙皇政府既想发展资本主义, 又不想动摇专制制度, 因而对村社采取了某种保护甚至是强化的政策, 导致改革进程不断反复, 国家处于矛盾的发展进程中。恩格斯于1870年代中期深入研究了俄国农村公社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历史, 从俄国的实例中深化了对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

(三)  恩格斯这一论断为我们分析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启发我们深刻认识到俄国民粹派运动的局限性与悖论性。民粹派是19世纪中后期在俄国形成和一度发展壮大的思想与政治派别。它有两大特点: 一是坚决反对专制制度。俄国民粹派分子大都是无政府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 普遍认为沙皇专制制度是极其残暴和落后的, 是俄国社会发生的一切灾难的重要根源, 认为俄国只有废除专制制度, 让人民群众当家做主, 实行全面的自治, 才能摆脱落后状态, 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因此, 民粹派运动一出现就将主要矛头指向了沙皇专制制度, 试图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这一制度。民粹派分子们先是到农村去, 发动农民起来反对地主和国家的压迫, 在运动失败后, 又转向个人恐怖主义活动, 力求通过暗杀政府官员动摇专制制度。二是竭力维护农村公社。民粹派极尽赞美农村公社之能事, 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所, 能保护弱者不受地主和强者的欺凌, 其集体主义、 抑强扶弱的特质对俄国农民至关重要。民粹派分子甚至认为农村公社的广泛存在是俄国优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体现, 认为它有效地抑制了资本主义瘟疫所带来的贫富分化等弊端。伴随着对农村公社崇拜的是对农民的信仰, 他们认为俄国农民是天然的社会主义者、 共产主义者, 俄国农民中蕴藏着真理, 村社农民代表着俄国社会的未来。基于此种观念, 民粹派分子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 反对俄国农民中间出现贫富分化, 极力捍卫俄国的集体主义和平均主义文化传统。这就使得俄国的民粹派运动出现了严重的悖论。因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 专制制度之所以存在和稳固, 是因为有小农和农村公社这一社会基础。因此, 要消灭专制制度, 就必须废除农村公社这一经济社会基础。而民粹派分子一方面反对专制制度这一上层建筑, 却又极力捍卫其经济社会基础,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民粹派虽然以为自己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去反对沙皇专制制度, 但村社农民们却不认同他们, 而是将他们当作叛乱分子交给当局处理。民粹派也因此难以成为一种对专制制度构成威胁的社会力量, 一经镇压就土崩瓦解。另一方面, 由于看到农村公社不断被瓦解的现实, 民粹派在后期又不得不诉诸国家和专制政府来保护村社, 从而成为了专制制度的拥护者。恩格斯晚年尖锐地指出:  “事实上, 曾经是恐怖主义者的民粹派, 最后完全可能成为沙皇制度的拥护者。”

1880年代中后期, 从俄国民粹派中分化出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既反对专制制度, 又反对农村公社, 因而才使俄国社会主义运动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帮助我们深刻反思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19世纪末期,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了农村公社与专制制度之间的依存关系, 认为要彻底铲除沙皇专制制度, 就必须消除它的社会基础——农村公社, 而要废除农村公社, 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及市场经济。因此,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是欢迎在俄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的。列宁就指出, 俄国一方面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更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为此,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还与顽固捍卫农村公社的民粹派分子进行了激烈的论战。然而, 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使布尔什维克党将推翻沙皇政府和资产阶级政府提到了首位, 并且,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还从策略上吸取了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纲领。俄国社会革命党人是民粹派理论的继承者, 是主张保留和巩固农村公社的。由此一来,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中就出现了矛盾, 即在政治上力求消灭专制制度、 甚至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但在经济社会基础方面却复兴了农村公社, 而复兴农村公社的结果则必然走向政治上的高度集权。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列宁很快认识到了这一弊端, 认为这是战争造成的结果, 一旦进入正常的建设时期, 就要改变这种状况。的确, 内战结束后, 苏俄很快转向了新经济政策, 允许农民退出村社和部分农民先富起来。这也使得苏联早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 后来的苏共领导人改变了列宁时期的政策, 在集体化的名义下, 消灭了富裕农民, 而建立起了集体农庄体制。集体农庄实际上就是以前的农村公社的翻版, 甚至比农村公社的集体化程度更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农庄, 割断了与市场的联系, 农民由此彻底原子化了。而在城市中, 也实行了集体农庄的原则, 使得国营单位不与市场相联系。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存在的只能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20世纪的世界发展潮流下, 这种政治体制是不可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3.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  “跨越卡夫丁峡谷” 问题。目前国内学界存在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 马克思、 恩格斯早期在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是主张单线论的, 即认为俄国也必然会走上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 187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 恩格斯改变了看法, 认为俄国可以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学者们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两封未发表的俄国问题书信  (1877年给 《祖国纪事》 编辑部的信和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  和恩格斯的有关文献。那么, 马克思、 恩格斯在1870年代中期以后是否持有了这样一种看法呢?我们认为, 这种看法是缺乏依据的。暂且不说马克思并未公开发表两封俄国问题书信, 恩格斯有关文献的主旨也是否定 “跨越论” 的, 而单单从马克思、 恩格斯关于农村公社是专制制度自然基础的论断看, 我们也不能得出那样的结论。众所周知, 马克思、 恩格斯心目中的社会主義社会, 一定是高度民主的社会, 它不仅超越了集权专制制度, 而且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样的社会, 其经济基础一定是高度工业化和生产资料全社会所有制的。换句话说, 当实现了社会主义后, 根本就不会再有俄国传统农村公社这样的社会经济组织了。马克思、 恩格斯能一方面追求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又主张保留农村公社这一东方专制制度的自然基础吗?至于说马克思、 恩格斯通常较少公开批评民粹派, 也不过是为了不打击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而非赞同他们的观点。关于这一点, 恩格斯在晚年的有关论述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三、 应从大历史的尺度去认识资本主义导致的后果

1890年代初, 恩格斯与俄国民粹派思想家丹尼尔逊就俄国资本主义发展问题了进行了多次论争。丹尼尔逊因为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给俄国带来了歉收和农民流离失所等灾难, 反对俄国继续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恩格斯则在1892年3月给丹尼尔逊的一封信中一方面承认资本主义给俄国带来了一些灾难, 另一方面又这样写道:  “想到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必将有利于人类的进步事业, 使我们暂且可以感到自慰。”在同年6月给丹尼尔逊的信中, 恩格斯又指出,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已经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  “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这些事实照样要继续存在下去。而我们越是能够摆脱个人的好恶, 就越能更好地判断这些事实本身及其后果。” ③在1893年10月给丹尼尔逊的信中, 在谈到俄国农村公社必然灭亡的时候, 恩格斯继续强调说:  “资本主义正在展现出新的前景和新的希望……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④恩格斯在这几封信里表达的理论观点,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应该从大历史的尺度去看待资本主义导致的后果。恩格斯的这一理论观点对我们深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 “历史尺度的资本主义观” 和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等, 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  恩格斯这一结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尺度的资本主义观”

概括而言, 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创立以来, 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资本主义观: 一种是纯道德性的资本主义观, 即主要从道德原则出发来评判资本主义造成的后果, 并对其采取完全否定的立场。空想社会主义者就持这样一种资本主义观。另一种是 “历史尺度的资本主义观” , 即它虽然也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评判, 但这种道德评判最终要服从于历史尺度的内在逻辑, 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宏观历史角度看问题。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 恩格斯就属于后者。

毋庸置疑, 在马克思、 恩格斯的有关文献、 尤其是早期文献中, 我们会发现大量从道德立场出发否定资本主义的内容。例如: 资本主义造成了工人生产的产品与工人自身的异化和对立; 工厂制度是毫无人性的, 工人成了机器的奴隶; 资本家是贪婪无度的, 自身也成了金钱的奴隶; 资本来到世间, 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等等。如果仅从这些论述看, 马克思、 恩格斯的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立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然而, 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恰恰是因为它还有着与空想社会主义根本不同的东西, 这就是: 它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主要不是一种道德否定, 而是历史的否定。这一历史的否定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的, 认为只有当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 资本主义才应该和才可能被废除。换句话说, 他们主要不是因为在主观上不喜欢资本主义才去否定资本主义, 而是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逻辑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否定, 而无产阶级只不过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执行者而已。因此, 不管马克思、 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进行过多少道德上的否定, 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还是要求从历史的尺度去评判资本主义。每当客观情形需要这样做的时候, 马克思、 恩格斯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历史尺度置于首位。

首个明显的事例是马克思对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所做的事情的评论。1853年6-7月, 马克思连续为 《纽约每日论坛报》 写了两篇关于印度社会发展状况的文章, 即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和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马克思在这两篇文章中的多处地方论述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灾难, 有些抨击性的评论是非常尖锐的。然而, 马克思两篇文章的落脚点却主要是放在要求人们从历史观点来看待英国人的殖民行为的影响上的。在前一篇文章中, 马克思明确指出:  “从人的感情上来说, 亲眼看到这无数辛勤经营的宗法制的祥和无害的社会组织一个个土崩瓦解, 被投入苦海, 亲眼看到它们的每个成员既丧失自己的古老形式的文明又丧失祖传的谋生手段, 是会感到难过的……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 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 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 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 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在后一篇文章中, 马克思也强调说:  “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 我们不应当忘记: 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资产阶级历史时[JP2]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 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 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 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支配。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种物质条件, 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②

恩格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也有明确的阐述。例如, 他在1872-1873年寫的 《论住宅问题》 一文中针对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蒲鲁东的空想社会主义观点, 就这样指出: 以前我曾对18世纪英国劳动者被逐出家园的惨状作过描写,  “但是, 我能想到要把这种可能是完全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看成是一种退步, 后退到 ‘比野蛮人还低下 吗?绝对不能。1872年的英国无产者的发展程度比1772年的有自己的 ‘家园 的农村织工不知要高出多少。有自己的洞穴的原始人……难道能够在什么时候举行六月起义或建立巴黎公社吗?” ③他进一步强调说:  “自从资本主义生产被大规模采用时起, 工人的物质状况总的来讲是更为恶化了, 对于这一点只有资产者才表示怀疑。但是, 难道我们因此就应当深切地眷恋 (也是很贫乏的) 埃及的肉锅, 眷恋那仅仅培养奴隶精神的农村小工业或者眷恋 ‘野蛮人 吗?恰恰相反。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 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 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 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 ③ 1876-1878年写的 《反杜林论》 是恩格斯系统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形成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光辉著作中, 恩格斯甚至对奴隶制社会也作了这样的评价: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 从而使古代世界的繁荣, 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没有奴隶制, 就没有希腊国家, 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 没有奴隶制, 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 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 我们的全部经济、 政治和智力的发展, 是以奴隶制既成为必要、 又得到公认这种状况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有理由说: 没有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 就没有现代的社会主义。” ⑤

总之, 马克思、 恩格斯评价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遵循了历史尺度的。在面对顽固不化的俄国民粹派仍然坚持主要从道德上否定资本主义的做法时, 恩格斯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贯持有的历史主义立场。

(二)  恩格斯这一理论结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

在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问题上, 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过深刻的教训。俄国在1917年发生了十月革命和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是符合帝国主义时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列宁的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理论对此作了合理的论证。但无论如何,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政治上的先行并没有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现实。因此, 革命胜利后, 苏俄应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就需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因素和市场经济机制, 就要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列宁在晚年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领导苏维埃俄国实现了苏维埃政权与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然而, 苏俄、 苏联毕竟是在沙皇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具有着强大的反资本主义传统。农村公社的复兴又为此提供了深厚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 尽管列宁呼吁布尔什维克党人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 但整个苏维埃国家乃至布尔什维克党的大多数领导人, 都没有完成这种思想上的彻底转变。他们仍然把资本主义主要看作是异己的东西, 只看重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而没有重视对它的肯定。结果, 列宁逝世后没几年, 新经济政策就被强行中止了。随之而来的是消灭工业乃至农村中的一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试图建立起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这导致苏联的生产力水平长期低下, 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最后导致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我国建国后也曾在这方面走过弯路, 一度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将市场经济关系视为洪水猛兽, 建立起的也是贫穷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 我们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理论上回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 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 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改变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外与世界经济接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阶段, 我们党对私营经济的重视和重新定位, 又是一次思想大解放的表现, 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 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Research on and Inspiration from Engelss Thre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Expressed in His Study on  “Russian Issues”

LI Shu-sen,  DONG Xue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70s,  Engels had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Russian society. In his related works and letters,  Engels put forward three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irst,  a society at a lower level of developing stage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at a higher level of social developing stage. Second,  rural communes were the natural foundation of the oriental autocratic system. Third,  the consequences of capitalism had to be viewed on a grand historical scale. Thes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Engels reflect not only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but also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Russia,  which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hinas ongoing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Engels;  Russian issu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責任编辑 常伟]

猜你喜欢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反腐败思想及其当代引领价值
恩格斯晚年宗教思想研究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普世伦理”观
恩格斯军事治学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武器装备思想探析
恩格斯服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