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分析及引流策略研究
——以苏州5号线为例

2024-04-11 03:15王存兰
关键词:换乘客流号线

王存兰

苏州轨道交通运营有限公司 江苏 苏州 215000

1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总体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与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职业结构、线路分布、运营质量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规划及开通时期不同,线路客流表现也有所差异。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平均客运强度为0.45万人次/(公里·日),客运强度比上年下降0.27万人次/(公里·日),降幅36.9%。客运强度的下降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各城市不同程度采取了停运、封站、限流等措施,影响了客流,复工复产后客流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另一方面,新线投用,网络化运营城市增多,运营线路里程不断增长,客运强度总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

1.1 客流构成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构成受沿线土地开发属性(居住区、商业区等)、城市人群出行结构等的影响较为显著。按客流出行时间分,主要为工作日、周末及节假日客流;按客流出行构成分,主要为通勤、购物、送学、商务及其他弹性客流;按客流年龄构成分,主要是低龄、青壮年、老年客流群体等[1]。

1.2 客流分布特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因城市交通发展定位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断面分布和OD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主轴线路的客流规模、客运强度以及线路饱和度等均高于辅助或郊区线路,部分因工业园区等因素影响还会形成老城中心、工业片区、商务片区等强中心的特点[2]。

1.3 客流接驳特征

受城市建设总体影响,不同城市的轨道交通线路交通出行结构有所区别,但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元立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是较为普遍的发展模式。因此,轨道交通线路的客流接驳特征涉及的互补系统直接影响乘客出行的便捷与效率。

2 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的因素

2.1 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逐渐增加。城市规划发展会结合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变化,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以满足不同地区的交通需求。一般来看,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高,轨道交通出行占比也会相应增加,随着线路客流量也会相应增加。

2.2 交通出行需求

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群工作和生活方式、流线随之变化,对轨道交通的需求也会变化;在畅达、安全的前提下,除常态化通勤、送学等出行需求外,还受城市大型活动、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乘客轨道交通出行需求会增加。城市消费市场的扩充,轨道交通沿线周边商圈、体育场馆等的活跃度(夜经济、购物节等),也会增加市民出行需求。

2.3 线路、车站分布和运营质量

线路规划是影响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线路的初期定位、长度、分布区域和布局都会对运输能力产生直接影响。线网规划设计之初的线路,一般较多考虑核心区域的连接和通达性,减少核心区域的拥堵,增加出行选择的便利性和经济性。后续辅助线路、快线、环线以及支线等方式,可增加线路容量和运输能力。影响运营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列车运行速度、行车间隔、服务水准以及设备便捷度等。

3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客流分析及引流策略实例

3.1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客流特征

苏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6条,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及支线、5号线、11号线;车站数量197座,其中换乘车站17座;运营里程251千米。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于2021年6月底开通,根据5号线各车站日常客流规律、客流峰值以及车站周边等综合因素分析,结合实地排查和走访,将5号线站点划分为通勤通学型、换乘型、景区旅游型、商圈购物型、古城区周边型、周边待开发型六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车站客流提升策略应有所区别,见表1。

表1 5号线各车站客流特征分类表

3.2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客流现状分析

2022年线路日均客流9.30万人次,工作日日均客流9.69万人次,周末日均客流8.39万人次,节假日日均客流8.93万人次,与前期预测客流(17.66万人次)相比,误差为44.79%,各站点上下客流量误差基本介于±70%,总体成长不佳。

经调查,与预测值偏差较为明显的5号线车站为:花墩、津桥、胥口、茅蓬路东、许家桥、灵岩山、渎川桥、大治桥、西跨塘、石城、落星桥、双桥、新市桥、南园北路、竹辉桥、黄天荡、星波街、李公堤南、金湖、华莲、斜塘、苏州奥体中心、阳澄湖南等站的预测客流值偏大均在30-70%之间。

3.3 线下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为精准分析5号线沿线客流构成及需求,对车站周边2000米范围内居住者的线下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沿线人员的个人特征、基本出行特征、乘坐/不乘轨道交通原因、出行意向、运营建议等,有效调查样本共计6632份。

3.4 调查结果分析

(1)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乘客主体主要由 20-40 岁的中青年群体组成,主要是由于轨道交通具有准时性强、发车间隔短、载客量大的特点,能够满足中青年群体通勤出行的需求,此类群体对出行品质也有一定要求。同时,经常乘坐轨道交通人群关注次日早高峰乘客乘坐舒适度预告的占比接近60%。

(2)5号线乘客群体选择轨道交通出行的原因多是居住地、办公地主要分布在车站周边区域,占比达80%,且出行目的上/下班通勤占比为37.88%,逛街/游玩占比为32.20%。日常出行使用的交通方式轨道出行占25.35%,电动车出行占18.02%,小汽车出行占15.11%;从出行距离来看,日常出行距离分布以1-8km为主,占比56.5%,超8km的群体占34.29%。

(3)乘坐轨道交通频次方面,被调查者每周乘坐轨道交通的频率分布较均匀,每周乘坐轨道交通10次以上的人群占23.78%,约18%的群体很少利用轨道出行,几乎不坐轨道的占4.43%。乘坐轨道交通一方面是受乘车习惯、站点位置及周边配套、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因疫情影响,部分乘客考虑安全及健康因素转而选择电动车、小汽车出行。

3.5 影响5号线客流成长因素分析

(1)城市公共交通客流吸引力不足。2021年苏州市区出行总量约1707万人次/日,公共交通出行量仅为259万人次/日,从出行结构来看,小汽车及非机动车占比过高。

(2)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需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与公交两网融合还需完善,轨道公交换乘客运量相对较低,换乘优化吸引力有待提高。周边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等换乘设施配套有待完善。

(3)线路周边土地开发程度低。以古城区为中心的轨道站点分布较为密集,各类服务设施和人口集中,外围片区开发相对滞后,沿线用地混合度有待提升,客流有待培育[3]。

3.6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客流提升策略

3.6.1 强化交通一体化衔接,全面倡导绿色低碳出行

持续完善提高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推进市区外围P+R停车场建设,优化B+R停车场、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资源配置,引导市民选择“轨道+公交+慢行”的出行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乘客换乘需求,提高出行效率。针对换乘乘客,优化车站周边交通资源配置,短距离出行乘客群体考虑增加站点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等,加快解决轨道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难点。针对长距离换乘乘客,特别是太湖香山区域片区乘客对于P+R停车场、B+R停车场的需求更为迫切,实现“供需平衡”,可以大量吸引此类市民群体乘坐公共交通出行[4]。

3.6.2 提升公共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轨道与地面交通换乘衔接

城市交通体系中,深挖轨道、公交两网融合的接驳换乘水平,可以切实提升乘客公共交通出行效率。例如,通过进一步提升在建轨道交通地面出站口与公交站台换乘的便捷性,减小站点之间的走行距离和换乘衔接时间;丰富“定制公交/公交接驳专线+轨道”的出行链条,探索“零等待”精准接驳、夜间精准接驳等品质服务;研究制定线网轨道公交换乘指引优化,构建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静态与动态相互融合的轨道公交综合换乘指引体系等。

3.6.3 强化节假日、重大活动延长运营服务保障

5号线作为苏州轨道交通首条文化旅游线路,线路周边集旅游、美食、大型活动场所等,根据实际情况在跨年夜等大型节假日,实施通宵运营或持续延长运营,确保城区重点车站乘客夜间出行可达性。同时针对苏州奥体中心等车站周边举办的重大活动做好运输策划保障,深化大客流应急保障机制,提高运营效能的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

3.6.4 落实“一站一策”服务举措,加强线路及站点布局宣传

根据5号线各站点实际特点制定“一站一策”服务提升举措,满足乘客实际需求。例如,通过排查周边商住用等资源信息,制定共建联建方案,通过景区联票机制、校企公益互助、企业联合票制等模式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线上充分利用自有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积极拓展外媒力量,开展线路车站打卡攻略等系列宣传活动,开发实用性强、利用率高的周边营销产品,增加与乘客互动性,将“乘客自行获取运营信息”转变为“主动灌输乘客服务信息”。

3.6.5 深化开展轨道绿色出行宣传营销活动

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可联合相关营销团队,策划推出地铁专属出行攻略,以站名文化为切入点,从5号线线路本身出发,策划“乘着地铁游苏州”主题线路,在与地铁乘客的良性互动中输出品牌效应、吸引地铁客流、赋能苏州文旅行业复苏和消费提质升级。根据交通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积极开展推行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活动,倡导苏州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提升市民低碳出行意识。

3.6.6 提高内部服务质量,提升乘客轨道出行满意度

提高车站人员服务质量,得到乘客的认同感,才能拉近与乘客的距离,从而吸引乘客。可做到:(1)注重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重点提升窗口员工服务意识,安检服务质量,以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留住常乘客,提高乘客满意度。(2)结合线路服务质量评价报告,梳理运营服务的薄弱环节,例如导向、个性化服务举措、出入口开放等,提高乘客出行的便捷性。(3)推行个性化交通出行服务,增加出行选择吸引力。例如,针对老年人及特殊群体出行情况较为集中的车站,设置车站“爱心专区”,配备相关服务备品;电动车出行集中站点增加小型行李寄存服务,同时增设电动车雨棚以及充电桩等便民设施,提升服务便利性;在古城区周边型以及通勤站点便捷位置增设站点图书馆、早餐柜或便捷咖啡店,满足多样化乘客出行品质需求;借助苏州大型商业引流,邀请热门网红商业体(如西西弗书店、青匠BOX等)进驻商业大空间或在车站站点内设置微型服务点,通过自带流量的商业体带动车站客流提升。

3.6.7 筹划专项票价优惠政策,针对性提高区域客流

2023年春节苏州全线网免费乘车期间(1月21日至1月27日),5号线总客运量67.07万人次,日均客运量9.58万人次,同比2022年度提升40.06%,客流量提升明显。由此可见,5号线开通受疫情影响,总体客流培育不佳,乘客对线路出行的意愿不高,通过筹划阶段性的票务优惠政策,优化现有“多乘多惠”方案,拓展适用票种可以针对性的提高区域客流。同时,可考虑加大团体优惠购票力度,通过乘客享受到优惠政策的实得感,从而愿意尝试和体验轨道出行,逐步养成固定出行习惯,形成客户粘性。

猜你喜欢
换乘客流号线
1号线,上海地铁零的突破
客流增多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
人工免疫算法在电梯客流时段划分的应用
大连轻轨3号线发生脱轨
重庆轨道交通换乘站大客流组织探索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分析缺陷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