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外境域空间视角的传统徽派建筑地域特征研究

2024-04-11 03:15王松严丹陈志文沈益帆白聪霞
关键词:境域内部空间徽派

王松 严丹 陈志文 沈益帆 白聪霞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传统乡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下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在空间营造技艺与文化氛围营造上展现浓厚的地域色彩,被视为是解决乡村形貌同质化与传统文化 “荒漠化”问题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将基于内外境域的方法研究,揭示徽派建筑内外空间形态性质的同与异,挖掘其在自然适应性与文化特性方面的地域特色,并尝试为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建筑设计层面的参照范式。

1 研究基础

1.1 已有研究综述

徽派建筑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建筑流派之一,其空间形态结构与建筑文化处于原生状态,是自然和人文景观高度协调的典范[1-4]。目前徽派建筑学术成果颇丰,从早期对徽派建筑的测绘学研究[5-11],到近些年多元学科的综合探索[12-16],其研究外延不断得以拓宽,但依旧缺乏建筑内外域空间视角下对徽派建筑的综合研究。因此本文以徽派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内外境域空间的研究视角,以期揭示徽派建筑的空间营造技艺与地域特征[17]。

1.2 相关定义

内外境域是涵盖建筑的内部空间、灰空间、外部空间及其三者交界面特征的空间综合,其研究内涵可细化为境域形态与性质两个方面:其中境域形态是指建筑内部形态、灰空间形态与外部空间形态三者相互作用的平面空间组合;境域性质是指建筑物内部空间、灰空间与外部空间用途及其三者交界面上境界要素的用途性质与构成比例的关系合集。

2 研究对象

本文结合文献查阅与实地调研,依据建筑形式与地区分布等客观要素选取地域特征突出的徽派民居建筑样本,绘制民居各层平面图,最终选取32栋徽派民居(共51个建筑平面)为研究样本。

3 徽派建筑境域形态研究

3.1 提取境域形态

境域形态的提取需要将内部空间与灰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并从建筑平面上剥离出内部形态结构。在前者基础上,通过判断灰空间与内部空间的接触关系从而提取灰空间形态,而外部形态则采取与灰空间形态一致的提取思路,详情见下图(图1)。

图1 建筑内部形态、灰空间形态、外部形态类型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境域形态的归类及分析

根据研究对象的内部形态、灰空间形态与外部形态特征,逐层提取,组合构成研究对象的境域形态,整理得到形态类型A-I(见图 2)。

图2 建筑形态类型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类型A和B的内部形态为屈曲型,内部空间占比多且利用外部空间充作入户庭院,灰空间邻接或围绕其中以过渡空间。境域形态A的内部空间三面环绕外部空间,中轴对称,灰空间形态面积狭小且功能有限,多见于入户的门厅空间。类型B为四次屈曲的内部形态,灰空间占比增加并出现功能分化。类型C、D、E的内部形态均为围合型,受道路、邻居等屋外空间的影响小。其中形态C在屋体中部形成一个较大的围合式外部空间,外部空间与灰空间完全被内部空间环绕,向心性特征突出。类型D则邻接了一块外部空间,逐渐分化的灰空间构造合理过渡,空间开放性增加。类型E的进深在纵向空间上拉伸,外部空间多处布局的同时均被墙体完全围合,占比较大的灰空间要素在组织房屋空间的同时,承担大量的开放性功能。类型F-I的空间功能进一步多样化并趋向复杂。其内部形态表现为复合型,外庭院的引入使得整体空间趋向灵动。类型F开始出现外庭院,灰空间环绕外部空间四周的同时也被内部空间完全围合,因缺乏与外界环境的联通过渡,内部空间的私密性较高。类型G的外部空间向东侧拓展,灰空间邻接其中较好的实现了过渡。类型H具有更大规模的建筑空间尺度,建筑主体的主轴线上布局有多个围合式外部空间,并横向扩展附属空间。类型I则是在类型G的基础上,外庭院空间进一步拓宽,环绕屋体呈现包含形态与内部空间、灰空间共同塑就动视线系统的“起承转合”。

4 徽派建筑境域性质的研究

4.1 提取境域性质

境域性质的提取需要以房间为研究的基本单元,并根据各房间的空间属性判断其性质特征。之后在建筑空间功能的提取基础上,根据交界面境界要素在打开和闭合状态下所具有的采光、通风、可视性和通过性的情况进行分类。最后计算各边界要素(不包括内内交界要素)所占房间的周长占比,提取建筑境域性质,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若房间无墙体等实体要素做界定,则计算其功能空间的周长。

4.2 境域性质的归类及分析

根据建筑空间功能与境界要素特征及周长占比之间的矩阵,总结出境域性质类型a-f(见图 3)。

图3 境域性质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性质a境界要素①-⑥(门)拥有更高的占比,空间沟通快捷便利,整体空间保持开放且联通性强。与此同时,灰空间功能丰富并承担大量的开放性功能,公共性属性强。

性质b在开口构成上同类型a类似,保持建筑内部各空间的可通过性强、空间开放的同时,多采用具有遮蔽功能的境界要素(⑤或⑥)以提高私人空间的私密性。但灰空间占比较小且功能类型趋向单一。

性质c当中⑦-⑭即窗的境界要素占比较高,但空间联通性较弱,并表现出无差别的公私属性。此外,虽然部分房间开外窗且具有一定可视性,但是由于窗户开口相对较小,位置高(如境界要素⑦-⑭),阻断了内外视线交互。整体空间联通性中等,但视觉通透性强,弱公私差异。

性质d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境界要素①-⑥(门)与⑦-⑭(窗)均保持较高的比例,公私空间的性质差异小。同时,屋内房间数量众多并被赋予丰富的功能属性,经灰空间完成与外部空间的沟通联系,屋体内部动视线蜿蜒曲折却合理贯通。整体空间的动视线通透性均衡,门窗比例均等且公私差异小。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铷可能主要在云母中富集,为此,我们对预留的原矿石样品在实体镜下进行了人工单矿物分选,主要针对云母以及矿物量较大的石英、长石以及黄铁矿,并进行铷和铌钽以及其他相关元素的化学分析,分析结果见表8。

性质e的公私差异特征显著,其中在卧室等私人属性较高的空间多被封闭墙体所包围,视觉、通风与采光等多受阻隔;而在厨房等公共空间中,则多使用开放性强的边界要素并设走廊。整体空间的开放性中等,公私空间的差异显著。

境域性质f的整体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封闭性,出于隐私保护考虑,屋内设计多采用较少比例的门窗构造以及更高比例的封闭性境界要素,厅堂也多内内之间的开口或者遮蔽作用强的窗户(如要素⑪)以限制视线,从而导致屋内各空间无论公私属性皆表现出无差别的功能独立性。

5 徽派建筑内外境域的特征分析

5.1 境域类型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通过建立起“境域形态”与“境域性质”的平面矩阵,总结归纳法出徽派建筑内外境域的7种类型(见图4)。

图4 建筑境域类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类型1,动线一体性。灰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占比较多且相近,整体空间开敞明亮,外部空间的占比则相对较少。整体空间因多开口而保持内部空间的动线流畅且快速便捷。

类型2,公共空间居中性。类型1的灰空间仅布局在中轴线上,占比较少且功能单一。内部空间占比增加,各房间依旧保持着向灰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多门窗构造,视觉通透性好并表现出一定的公私差异:紧靠外部空间的两侧房屋较为开放,多设高窗连接外部环境;中间两侧房间则多为私密性较强的房间,多设格子窗以遮蔽视线。

类型3,灰空间组织性。高占比的灰空间构造承担大量的开放性功能,促进家族内部成员沟通联系的同时,切割内部空间,使得内部空间分布破碎且彼此相对独立,仅布局在房屋的四角上形成私密性较强的厢房。

类型4,动视线阻断性。外部空间因建筑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呈现“被包含+被包含”的复合形态,门窗开口设计趋向保守,动视线受阻且曲折,隐私性强。灰空间仅布局在前中庭处以实现物质交换,后中庭却因灰空间的匮乏以及多内内开口的境域要素布置,加剧内部空间的封闭特性。

类型6,天井空间的尺度差异性。类型6与类型5的内部空间形态一致,但在境域性质表现的更为开放,动视线运行流畅。各个房间面向灰空间均设有大量的开口,灰空间作用下,前后厅堂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但同时也因服务的主体不同而表现为前后天井的尺度差异。

类型7,内外空间的组织交错性。类型7横向扩展出附属空间,从而造就建筑轮廓的曲折与空间关系的组织交错。面向高占比的灰空间构造,门窗开口表现出基于公私属性的境域性质差异:附属空间多设门通向外庭院,门窗多开敞;寝室等私人属性较强的空间,受空间的错落布置以及较少的门窗开口而曲折了视线,具有较好的隐私性。

5.2 徽派建筑境域类型与地域环境特征

徽派建筑是自然与人文因子交织下所塑造的人工造物,并深深刻印上了地域的烙印。

在地域文化方面,境域类型1-7的围合式天井对水的聚合作用,反应了当地聚水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建筑设计除正门以外其余墙体均少开口,一方面反映了当地“财不外现”并“藏富与宅”的传统思想,另外一方面保护了家中的妇孺安全;多方正规则的建筑轮廓有利于相邻建筑的拼接,屋与屋之间布局紧凑,突显了当地“惜土如金”的思想观念;以境域类型3、4、6为典型代表,中庭居中并表现围合,体现中正有序的礼制观念;人们的生活起居围绕着中庭展开,反应了徽州人民聚族而居、不染他姓的宗族观念;境域类型4-7对功能空间的合理措置,强调了空间氛围的礼仪秩序;受中华传统文化内敛保守的观念影响,类型1、5、7通过设置幽长曲折的走廊导致视线上的进深间断感,不可视的门窗等境界要素则进一步保护房屋隐私。

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徽派建筑广泛分布于“夏热冬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采光方面,境域类型1-7大多采用了南向布局的围合式中庭设计,光线透过中庭直射及墙体的二次反射,扩大光照并柔和光线。而伴随屋体的进深增加与结构复杂,如类型4-7,多采用“多中庭+局部高采光口”的结构设计以保持光亮;通风方面,徽派建筑通过朝向设置以顺导户外气流形成较强回旋风,这在类型1-3等小尺度的民居中表现较为突出。伴随尺度空间的增大,中庭空间的“烟囱效应”对户外气流的顺导作用更为强烈,且在如境域类型1、2、6、7的“长走廊+中庭”的设计手法作用下,因“狭管效应”而形成穿堂风,从而构建起屋体空间的气流自循环体系;在室温控制方面,夏季时屋檐的遮挡作用削弱了强光照作用下的室内增温并通过室内通风体系带走屋内热气,保持室内凉爽;而冬季时,光照顺檐口深入屋内,而门窗关闭以及对天井的遮蔽,通过营造室内的封闭环境从而保持室温。

6 结语

结合境域形态与境域性质的内外境域分析,其建筑空间设计手法均表现出源于地域文化与自然的地域特性。在地域文化方面,天井空间“聚水即聚财”的寓意表现出徽州传统财富观对福禄吉祥的朴素追求;被包含型的外部空间以及外立面的少开口源自动乱的时代背景与商业文化;徽派建筑的围合式构造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体现中正有序的礼制观念;内外灰空间的合理布局与空间设置反映了天人和谐的空间观念,这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复兴具有积极意义。在环境适应方面,“围合式南向庭院+开放型灰空间+合理墙体开口”的结构组合构建起实现宜居环境的被动式节能体系,从而保持住宅内部的良好通风环境与光、湿、热环境的四季均衡,而这对于现代房屋的节能营造设计具有借鉴作用。综上所述,徽派建筑的内外域空间特征显著,对推动现代民居实现自然与人文双重可持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境域内部空间徽派
基于“境域意义构联学习”模式的中学生地理问题解决素养提升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联想”的伦理性
论现象学视阈下的三种人
情感化设计在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的应用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网络境域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