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4-11 03:15何辉
关键词:洪涝城市规划海绵

何辉

兰州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50

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

海绵城市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城市规划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转变为一个能够有效管理雨水的系统,减少洪涝风险,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海绵城市的关键原理包括:

1.1 雨水收集与储存

海绵城市的原理之一是雨水的收集与储存。这一原理强调了有效管理城市降雨的关键性,以减少洪涝风险和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在海绵城市中,雨水不再被视为废弃物,而是被视为宝贵的资源。具体包括: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降雨中的雨水收集到地下水库、雨水桶等储存设施中,以备日后使用。雨水储存可以满足城市的非饮用水需求,如冲厕、浇灌植物、冷却系统等,降低了对传统淡水资源的依赖。此外,雨水的收集和储存还有助于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从而降低了洪涝风险,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质量。通过这一原理,海绵城市在实践中积极响应了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

图1 海绵城市雨水生态循环示意图

1.2 自然过滤与净化

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关键原理是自然过滤与净化。这一原理强调了通过自然过程来提高雨水质量,减少水污染,从而改善城市水环境。具体措施包括湿地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首先,湿地建设是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具有卓越的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雨水中的污染物质,提高水质。海绵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湿地的建设或保护,以增强城市的雨水处理能力。其次,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也在海绵城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设施通过植物和土壤的作用,将雨水中的污染物截留和分解,提高了雨水的质量,同时改善了城市景观。最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是实现自然过滤与净化原理的关键。海绵城市鼓励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包括保护自然景观、植被和水体。这些生态系统可以提高雨水的净化效果,增强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1]。

1.3 洪涝风险管理

海绵城市的另一个核心原理是洪涝风险管理。这一原理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减轻城市内涝问题,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具体措施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如雨水花园、湿地、滞洪池等,用于暂时存储雨水和减缓雨水径流,以有效减少雨水在城市中的快速排放,降低洪涝风险。其次,海绵城市规划还考虑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包括改进雨水管网和增加排水设施的容量,以适应不同降雨情况的要求。建立洪水模型和监测系统有助于及时预警和响应洪涝事件,监测降雨情况并预测可能的洪水,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风险。此外,规划中通常包括保护自然水体和湿地的要求,这些水体可以作为自然的缓冲区,吸收和分散洪水,从而减轻城市洪涝问题。通过洪涝风险管理原理,海绵城市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一原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城市安全性的重要性。

1.4 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

海绵城市的另一个关键原理是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这一原理强调了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融入自然元素,以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城市的绿地和公共空间,如公园、花园、广场等,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城市温度和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此外,规划中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自然景观,如湿地、湖泊、河流等,这些景观有助于水资源的净化和提供生态多样性。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海绵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人工湿地、滨水绿地和鸟类栖息地等,这些设施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同时,绿色建筑和景观设计采用环保技术和材料,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益,并融入自然元素,如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通过生态保护和景观提升原理,海绵城市旨在创造更美观、更宜居、更生态的城市环境,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城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这一原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人本主义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保护和景观

2 城乡规划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2.1 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指导性文件

首先,制定海绵城市规划指导性文件是城乡规划层面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策略。这一文件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清晰的方向和指导。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确立明确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原则。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政策,鼓励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海绵城市理念。同时,该文件还应包括详细的实施指南,以确保各级政府、规划部门和城市规划师在实施海绵城市原则时能够具体操作。此外,规划文件还应明确责任分工和监督机制,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最后,该文件应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新兴技术的应用,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通过制定规划指导性文件,城市可以明晰发展方向,确保海绵城市理念得到贯彻执行[2]。

2.2 综合考虑地形与水文条件

首先,城市规划应根据地形高低分布合理确定各区域的功能,将高地用于建设,而低洼地区则应用于雨水的暂存和自然排放,以减少洪涝风险。同时,要结合水文条件,选择合适的区域来建设雨水花园、滞洪池等绿色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管理雨水,降低雨水径流的速度,减轻洪涝问题。其次,对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要采用透水铺装等方法,以便雨水能够渗透到地下,充实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此外,还要考虑城市周边自然环境,如河流、湖泊和湿地等,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水体来协助城市雨水的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后,综合考虑地形与水文条件需要与城市规划的其他要素相协调,以确保海绵城市原则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这一策略,城市可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地理环境,提高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应对能力。

2.3 推广绿色基础设施

在推广绿色基础设施方面,首先应鼓励在城市规划中广泛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如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这些设施能够有效地截留雨水、减缓雨水径流速度,降低洪涝风险,同时提供城市绿化和景观美化效果。同时,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以推动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提供激励措施,如税收优惠或补贴,以鼓励开发商和市民在新建和改建项目中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其次,政策还可以规定在特定类型的建设项目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的绿色基础设施,以确保其广泛应用。此外,城市规划部门应与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开展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设计。这包括确定合适的位置、适用的技术和合适的植被,以确保绿色基础设施的最佳性能。另外,需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增加市民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认知和理解。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推广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检查和评估绿色基础设施的性能。这有助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以确保这些设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3]。

2.4 建设湿地和水体

在建设湿地和水体方面,首要任务是识别适合建设湿地和水体的区域。这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地形、水文条件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来实现。城市规划部门需要与生态学家和水资源专家合作,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湿地和水体的规划和建设。同时,需要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明确湿地和水体的设计和功能。湿地可以用于雨水的存储和净化,以此同时也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提供了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水体可以包括人工湖泊、河道修复和城市水系的改善,有助于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活质量。其次,在建设湿地和水体时,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和可持续管理方法,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这包括湿地植被的选择和维护、水质监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此外,政府和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以促进湿地和水体建设的顺利进行。资金可以用于项目的启动和维护,而法律法规可以规范湿地和水体的管理和保护。最后,公众教育和参与是建设湿地和水体的重要因素。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项目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参与湿地和水体的管理和保护。

2.5 提升城市绿化率

首先,城市规划部门需要明确制定城市绿化政策和指南。这些政策应明确绿地的规划和设计原则,包括绿化的类型、分布、密度和管理要求。政策还应鼓励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绿化,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的核心要素。同时,城市规划师应综合考虑城市的用地分配,将绿地纳入不同区域的规划中。这包括公园、绿化带、街头绿化等各类绿地,以满足不同居民的休闲和娱乐需求。其次,可以考虑将绿化要求纳入城市的土地使用法规,以确保新建和改建项目中充分考虑绿化。此外,城市规划部门和市政府可以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开发商和市民积极参与绿化项目。这包括提供税收优惠、建设补贴、绿地维护奖励等激励措施,以促进绿化的实施。另外,城市绿化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应注重生态原则。选择适宜的植被、保护生态多样性、采用生态工程技术,以确保绿地具有生态功能,如雨水的净化和生物栖息地的提供。

最后,公众教育和宣传也是提升城市绿化率的重要环节。市民的积极参与和理解有助于绿化项目的成功实施。因此,需要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参与绿化管理和维护。

2.6 教育与宣传

城市规划部门和政府首先应制定教育与宣传计划,明确目标、内容和受众。计划中应包括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以确保信息的全面传达。同时,计划还应明确宣传渠道,包括社交媒体、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等多种方式,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合作开展海绵城市教育项目,包括举办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向市民传授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些教育项目还可以包括学校课程的更新,以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其次,城市规划部门和政府应制定创新的宣传材料,以便市民更好地理解海绵城市理念。这可以包括信息手册、海报、宣传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以生动形象地传达信息。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社区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和居民团体可以组织绿色活动、清洁行动和座谈会,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经验,增强他们对海绵城市的认同感。最后,要定期评估教育与宣传计划的效果,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这有助于确保宣传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和支持度[4]。

2.7 监测和评估

为实施监测和评估策略,城市规划部门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这包括建立气象监测站点、雨水排放监测设施、水质监测站点等,以收集关键数据。监测数据应包括降雨量、雨水径流速率、水质指标等,以便全面了解雨水管理的效果。同时,需要建立评估体系,制定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定期评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评估应包括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考虑。这有助于确保建设过程中的优化和改进。其次,城市规划部门应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值模型,来分析和模拟雨水管理的效果。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预测潜在的洪涝风险,优化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设计,并提供决策支持。此外,城市规划部门还应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进行研究和试点项目,以验证不同策略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效益。最后,监测和评估的结果应及时传达给决策者、规划师和市民,以促进透明度和共识。这可以通过定期发布监测报告、举办研讨会和座谈会等方式来实现[5]。

3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城市内涝等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城乡规划层面,通过制定指导性文件、综合考虑地形和水文条件、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湿地和水体、提升城市绿化率、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宣传教育、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地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同时也看到了这些措施在实际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效果。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研究海绵城市建设的方法和经验,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为未来的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洪涝城市规划海绵
洪涝造成孟加拉损失25.4万吨大米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衡阳暴雨洪涝特征及对后期农业干旱影响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
黔东南州洪涝发生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