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菲 云欣(华北电力大学体育教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3)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在当今社会被看作是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社团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更能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下,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重要文件的要求下,我们应积极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推动教育、健康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佼佼者,高校体育社团承载着学子绚烂多彩的体育生活。社团体育活动可巩固和发展体育,使学生社团与体育水乳交融。因此,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者将借鉴我国前沿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国内高校体育社团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策略和措施,以期在推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同时,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维普等中文数据库、国家教育部以及国内各高校的电子公告等渠道,结合中央发布的有关学生体质健康等文件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优势与作用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校园体育社团建设。结合已有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优势:
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自第七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后,我国愈发重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益于强化身体器官功能,帮助增强免疫力,降低生病概率。研究指出,大学体育社团活动对学生体质测试有正向影响,男、女生力量和耐力素质均能得到显著提升。要注意的是,不同运动项目对健康指标促进效果不一,主要与项目特点相关。
参与体育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数据显示,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在一项主观问卷调查中,对“磨炼意志”心理指标的选择接近20%,与“习得技能”技能指标的选择相近,表明当下注重体育精神内涵的心理体验的学生逐渐形成趋势。
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综合素质指一个人在知识储备、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中,思想品德是核心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诠释了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育人价值归旨是“立德树人”,其内涵为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品格。该组织能够顺应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规律,在体育场景中“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提供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拓宽课堂空间维度。
体育社团作为体育教学的延伸,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体验团队配合的力量。这些经历对于培养遵守纪律、提升协作能力和尊重规则意识至关重要。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信念感,进而体验融入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还可拓展学生的全局视野、塑造学生的优质人格。
③丰富校园生活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丰富的多学载体,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近年来,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认知和参与程度的影响逐渐加深。研究表明,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在运动频率、负荷量和强度上显著优于未参加的学生,运动形式更多样化。体育社团良好的运动氛围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使学生获得对体育运动更为直观的认知,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
(2)不足与发展限制。
研究显示,制约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诸多问题中,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关注:
①硬性条件障碍
活动场地和设备支持不足限制了社团活动。社团成员中多数女生不愿在拥挤、器材陈旧的环境中活动,对社团项目的期待和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资金短缺导致活动受限,质量和人员数量无法得到保障,难以实现专业化管理,影响社团运作效率。部分社团依赖外部商家赞助,但赞助力度和持续性存在问题,影响社团活性发展。
②运动项目种类单一
学校学生人数增长导致体育社团数量逐年上升,但成员起伏和人员流动影响了社团的稳定性。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时尚体育的兴起使得社团种类倾向于流行运动项目,使学校组织的类别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多元性选择。
③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未完善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以传统“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为主,缺乏自治权,无法满足民主化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体育骨干,导致运作效果不佳。此外,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程序不规范,申请制度与监督机制不严谨,特别是在“双重性”背景下,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的问题突出。
④未能正确处理课堂与社团的关系
部分学生将过多注意力放在社团上,或盲目追随加入社团,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可能会过于关注在社团中的交际和个人表现,从而忽视了学业的重要性。
⑤校园体育文化沉淀不足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中推出思想内容深邃的品牌社团和精品活动较为罕见,该现象是由于校园体育文化的沉淀不足。缺乏深厚校园体育文化导致学生对体育兴趣和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学生群体竞技和提升体育欣赏能力。国内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缺乏自身特色和价值,模仿多于创新,校园体育发展滞后。
⑥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存在脱节
学生体育社团与体育教育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与体育社团开展的活动未实现有效衔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未有效发挥。高校组织的体育运动队与体育社团之间缺少交集和互动,缺乏共同的目标与意识。而在高校组织的体育运动节、春秋季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中,体育社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整个校园体育氛围的带动效应较弱。
⑦与高校体育精神培育之间的关系不受重视
体育精神培育利用体育运动营造进取氛围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挑战、超越自我,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高校开展体育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存在对体育社团建设与体育精神培育之间关系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社团体育实践活动的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将国内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对策结合进行论述:
(1)改善硬性条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场地设施障碍和经费短缺问题,建议学校认识到场地设施对社团的重要性,尽可能划拨出一定场地供其使用,或与校外公共体育场馆合作共享设施资源。增加经费支持,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社团活动与建设,并积极向政府部门申请经费支持。另外,开展有偿服务项目可为社团带来经济收益,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经费使用公正透明。
(2)丰富运动项目种类。
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开发新项目、与其他学校合作开展跨国界项目以及鼓励学生创新并推广现有项目是丰富运动项目种类的有效途径。据了解,清华大学拥有超过56 个体育协会,涵盖了冰雪、球类、水上、武术、棋牌和极限等项目。社团活动吸引了大量热爱体育的学生参加,每年举办的课外锻炼竞赛达到数千场,参与人数约6-8 万人次,为学生提供追求体育兴趣、提高身体素质的机会。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
国内一些体育协会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管理体系。例如,四川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制定了体育协会章程,该章程规定了协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权利以及协会的财务管理制度等。校园体育社团可以从中借鉴,明确社团的宗旨、任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4)有关部门提高重视度。
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解决课堂与社团活动之间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南京大学,学生社团是备受欢迎的活动品牌。主题活动“阳光体育,魅力社团”将社团活动纳入阳光体育运动体系,参加内部培训和比赛等同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可获得相应减免。
(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沉淀。
建议加强对外联合,拓展资源整合渠道。北京大学成立“北京大学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聚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社会力量,组织学术、经济、社会活动,打造体育与经济第一产业平台,研究体育赛事经营与管理、体育经纪与赞助、体育品牌营销等领域,实现相关学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中国体育和产业发展。此外,华南理工大学大力发展主动健康研究,与国家主动健康研发专项对接,在广州国际校区建立南方创新中心,展示与实验一体的创新成果区涵盖婴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智慧体育和心理健康等未来健康场景应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高校园体育的内涵与质量。
(6)将体育教育与体育社团有机结合。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与社团之间的联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水平。南京大学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氛围,自2007 年起,学校启动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并将每年4 月定为“体育月”。在当前提倡开展的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共青团组织积极融入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阳光体育,魅力社团”和“青春梦工厂——Move Forever”等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团体的活力,确保活动的实施和机制的有效运作,使校园的“体育月”充满青春活力与运动激情。
(7)重视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
加强对高校体育精神培育的宣传与推广以及对社团成员的培训和指导。1989 年,北京大学登山队成立,是我国首个学生自发组织的登山社团。他们以“存鹰之心于高远,取鹰之志而凌云,习鹰之性以涉险,融鹰之神在山巅”为精神指导,自成立后7 年里,已攀登了6 座6000m 以上的雪峰。北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由的学术风气和兼容并蓄的特点,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强调“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育人理念,旨在培养健全体魄和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保障其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推动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学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有坚定的信念与高尚的职业道德。我们务必以高度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为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