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位于今沧州河间市的河间府属,历来被称为“京南第一府”,自北宋置府至辛亥革命废址,共有804年历史,北宋名臣包拯曾任职于此。2010年,沧州市按照原貌重新修建河间府衙。其中有一间题有“德风”的边房,两侧楹联一直为人们所乐道:“世风常伴政风变,人品应随官品升。”
一联虽小,堪为官箴。虽然只有短短14个字,我们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副楹联展现出的深刻为官之道,以及人品与官品的辩证关系:人们常说“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良好的品德乃是为人之本、为官之基;但反过来看,随着官品的不断升迁,为官者更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如此,方能在仕途上行稳致远。
不朽有三,立德为首
古称不朽者有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此三者中,立德为首。
正所谓“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揭示了做人与做官的内在联系,都对为官者的道德修养、个人操守、修身做人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并始终把“道德价值”放在首位,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没有动摇过。
縱观古代清官廉吏,莫不以立德为先。他们认为,好人品、好名声更能体现士人的风骨。因此,通过自省自律塑造自我人格力量俨然成为他们的人生追求。
海瑞就把“必为圣贤,不为乡原”当作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曾国藩每日都通过“日课十三条”来自省,每天都通过“研几”来净化灵魂,告诫自己要克制贪欲并时时自省改过以求自己廉洁的本色不变色、不走样。
被康熙评点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一生著述颇丰,整理汇编贤儒著作五十余种,名为《正谊堂全书》,该书以“立德”开篇,摘录名儒的金言警句,倡导世人要养成高尚的品行。他不仅著书立说如此,为官处世亦然。为官先敬德,张伯行在其数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极为看重官德的坚守和弘扬。他在山东济宁任官期间,有百姓感念他治河有功,想为他立功德碑,但他敬重自己的道德节操,于是婉言谢绝;任职江苏巡抚时,他同样看重自己的名节,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以拒绝来自四面八方的馈赠。
而反观蔡京、和珅之流,二人虽然当时都位高权重、煊赫非常,且前者书法造诣登峰造极,后者通晓满、汉、蒙古等语言文字,还是一个民族事务家和外交家;但就是因为人品低、官德差而遗臭万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道:“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做人与做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人是做官的前提,做人是篇大文章。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一个什么样的官,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思考并躬身实践的大课题。
历史为鉴,躬身自省
古人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古人又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也就是说,一个人为官从政的品行道德良好,自然就受到人们的拥护爱戴。若是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无法与他所处的地位及收获的财富相匹配,则易招致灾祸;德行浅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谋划甚大,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尤其是随着官职越高,手中权力越大,所受到的诱惑也就越多,风险也就越高,一旦品行修养不够,就极其容易犯思想政治错误、行贪污腐败之事,从而招致刑罚牢狱之灾、落得身败名裂下场。
古往今来,从来如此。
20世纪90年代,齐鲁大地走出了两名党员干部,分别是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和泰安地委书记胡建学。两人几乎同时上任,但后来的选择和境遇却大相径庭:孔繁森一生廉洁奉公、人品高尚,“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年近五十岁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逐渐成为深受人民拥戴的模范干部;而胡建学却腐败变质,终因贪污受贿而锒铛入狱,成为人民唾弃的阶下囚。正因为两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人品官品不同,从而导致如此不同结局,乃是历史镜鉴的又一次直观体现。
即便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相对标准、正确的为官模板,但在现实工作中,仍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拎不清人品与官品相辅相成的关系。
这些党员干部在没有被提拔前,或表现得十分随和、谦逊,与人为善。但随着职务升迁,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后,开始飘飘然,架子越来越足,脾气越来越大。或表现得清正、廉洁,兢兢业业;但是随着职务升迁,手里权力越来越大,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从而在别人的“围猎”中,在纸醉金迷的诱惑下,逐渐迷失了自我,既失了人品,也没了官品。
君子检身,为民表率
升官后为什么脾气大了?为什么逐渐走向堕落?关键在于心态上的变化。这些党员领导干部潜意识里错误地认为脾气大是有魄力、有领导魅力的体现,既然自己是个“官”,就得有个“官样”;错误地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抓紧时间能捞一把是一把。这种病变背后是官本位思想作祟,根源是党性锻炼不够、思想不正、作风不纯。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人品修养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党员领导干部职位越高,越要觉悟高、品行高、风格高,忘记老资本、放下空架子、展现新作为。所以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品道德修养,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人,自觉在道德修养方面成为民众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修养。早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杂志上发表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强调指出:“要严把德才标准。干部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官品德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选人用人标准,同时也为党员领导干部如何通过政治品德过硬为牵引全面加强官德修养提供了基本遵循。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加强人品道德修养作为终身的必修课,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品德高地。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素养是自觉讲道德、始终有品行,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从而更加自觉地坚持公私分明和修身为本。
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党性这个核心大德,还包括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具有高尚情操,远离低级趣味,拒绝腐化堕落,更包括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唯有各项道德基础坚实的政治道德,才会经得起复杂环境的考验和历史的检验。纵观这些年落马的那些“两面人”,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也告诉我们,全面推进官德建设,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是行之准绳,严私德是己之操守。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在突出政治品德的同时确保全面过硬,进而强固立身之本、筑牢从政之基,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