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轻创护肛”法择期紧线治疗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的临床观察※

2024-04-10 07:30罗观洋王坚杨洁李小玲魏晓丹沈旭艳杨少峰
中国民间疗法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口肛瘘瘘管

罗观洋,王坚,杨洁,李小玲,魏晓丹,沈旭艳,杨少峰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 362000)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一种位于肛周和肛门括约肌较深处的肛瘘,特点为瘘管的一端开口于肛管高位,通常靠近或高于肛门括约肌深部。该病涉及肛门和直肠的重要括约肌结构,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括约肌损伤,继而影响排便控制,导致肛门失禁。由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潜在影响。临床实践发现,大多数高位复杂性肛瘘与肛管后深间隙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且易形成后马蹄形高位肛瘘,这种类型肛瘘病灶深、范围广、内口常位于肠壁薄弱处,是临床较难处理、复发率较高的高位复杂性肛瘘[1]。此类肛瘘除手术较难外,如何提高治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门功能及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分泌物等伴随症状也是临床中的难题[2]。肛瘘挂线术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常用方法,逐渐割断影响的括约肌组织,使瘘管愈合,同时减少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损害,以免引起严重的排便失控(失禁)。该治疗方法可减少对肛门括约肌的伤害,但也需要将瘘管切开,存在分泌物多、创口疼痛等术后问题。泉州王氏中医痔科提出“轻创护肛”法,该法注重术前详细检查,明确诊断,注重手术操作技巧细节(包括切口的设计、管壁的处理、皮桥的留存、深部切口的处理、紧线的时机等),以尽量减轻手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保护肛门功能[3]。本研究比较“轻创护肛”法择期紧线(术后1个月)与传统实挂法(术中紧线)治疗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泉州市中医院肛肠二区确诊为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的住院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8例和12例;年龄范围为29~59岁,平均(42.33±8.75)岁;平均原始创面面积为(12.96±1.03)cm2。治疗组男女例数分别为20例和10例;年龄范围为28~58岁,平均(43.56±9.42)岁;平均原始创面面积为(13.02±0.99)c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由泉州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审批号:(2020)泉中医伦理审字第(011)号]。

1.2 诊断标准 感染病灶位于截石位6点,呈半环形围绕肛管;瘘管侵犯肛门外括约肌深部以上[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MRI检查结果与后马蹄形高位肛瘘诊断结果一致;腰麻后行肛瘘切开挂线治疗,且术后原始创面面积为10~16 cm2;年龄18~60岁;无肛门手术史,肛门正常功能;患者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肠炎、克罗恩病等肠胃疾病者;合并恶性肿瘤或内科疾病控制不佳者;合并营养不良等影响创面愈合疾病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完成术前备皮和结肠水疗后,嘱其取屈膝侧卧位,消毒铺巾后给予腰麻。术前常规行MRI及指检,确定肛瘘的走形及有无分支,探针从外口沿瘘管向内口探查,手术刀沿瘘管上端的皮肤切开低位部分,再用氩气刀切开瘘管上方的组织及瘘管壁,切开支管、管腔,切除坏死组织、肉芽组织、双侧皮肤和皮下组织,形成1个口宽大、底部较狭窄的创面,以畅通引流。在探针一端圆头处结扎一根7号线,线的另一端绑一根橡皮筋,然后将探针穿过肛瘘高位内口,再拉出7号线,使橡皮筋一半穿过内口。对照组收拢、拉紧橡皮筋两端,并保持适当张力,然后用7号丝线结扎橡皮筋。治疗组在上述操作基础上,采用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轻创护肛”法,具体注意细节如下。①切除时先主管后分支、先外侧后内侧、先浅层后深层;肛缘皮肤暂不切开,尽量保证肛管的直肠形态及外观的完整性,以保护肛门功能,待二次紧线时再考虑切除的范围及深度。②对支末瘘管进行全面探查并考虑留切。③区分窦道和脂肪间隙、管壁和脂肪外筋膜,选择适当的切口或皮瓣进行手术切除,注意引流通畅及伤口是否整齐。若出现脂肪外露可进行手术末尾切除,但避免重复操作,使创口加深。④弯曲瘘管尽量取直线,以减少损伤。⑤马蹄形肛瘘的两侧如果需要另开切口,尽量在3、9点处切开,形成对口引流,以保留足够的皮肤桥。⑥若深部伤口需要扩大,可尝试切开较厚的肌肉,创口底部尽量为球形而非三角形,外部切口可呈扇形或鱼尾形,以防止收缩。若深层有个别硬结需要摘除,应先预测,切除的硬结做到不大不小。⑦操作应尽量一次完成。⑧操作结束后,仔细查看,避免将缝线、结扎线和海绵等异物遗留在切口中。治疗组1个月后在局麻下将橡皮筋两端收拢拉紧以保持适当张力,7号丝线结扎橡皮筋;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止血后内置凡士林纱条和止血海绵,并覆盖纱布、宽胶布加以固定。两组患者观察时间均为术后3、7、14、30 d,并记录愈合时间。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创面疼痛评分。创面疼痛按照无、较轻、较重、难忍分别计为0、1、2、3分。②创面分泌物。创面分泌物量按照无、量少、量多渗透内裤、量多需另换纱布分别计为0、1、2、3分。③肛门功能主观症状评分。按照功能正常、偶有少量粪便污染内裤、液体及大便无法控制、排便控制完全丧失分别计为0、1、2、3分。④在创口全部上皮化后,行肛门指检,对肛门裹指功能进行评估,同时以Wexner肛门精细功能评分对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进行评定。按照裹指功能正常、裹指功能减退、裹指无力但有收缩反应、无收缩反应分别计为0、1、2、3分,Wexner肛门精细功能评分按失禁情况(干便、稀便、气体,需要衬垫、生活方式改变)的从不、很少、有时、常常、总是计为0、1、2、3、4分。⑤创口愈合时间。⑥术后2个月随访,记录复发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创口愈合;显效:症状消失,体征好转,创口未愈;有效:症状、体征好转,创口未愈合;无效:症状、体征不变。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00%(30/3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29/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创面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3、7、14 d,治疗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后马蹄形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创面疼痛评分比较[分,M(P 25,P 75)]

(3)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 术后3 d,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30 d,治疗组创面分泌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后马蹄形高位肛瘘患者治疗各时间点创面分泌物评分比较[分,M(P 25,P 75)]

(4)肛门功能主观症状评分比较 术后3、30 d,两组患者肛门功能主观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治疗组肛门功能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5)肛门功能情况比较 创口愈合后,治疗组肛门裹指功能及精细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后马蹄形高位肛瘘患者创口愈合后肛门功能比较[分,M(P 25,P 75)]

(6)创口愈合时间比较 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为42~55 d,平均为(47.50±3.70)d,对照组创口愈合时间为46~60 d,平均为(52.56±3.46)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2个月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6.67%(2/30),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后马蹄形高位肛瘘属于高位复杂性肛瘘,感染围绕肛门后半圈形成一个后马蹄形状,该病病灶深,可有多个支管,若不及时处理,感染还可在直肠后深间隙、坐骨直肠间隙等间隙弥散。挂线疗法为目前公认的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有效率达90%,但术后患者仍有一定程度的肛门功能损伤风险[5]。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手术过程,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是肛肠科医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挂线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根线,通过瘘管引出并围绕肛门括约肌放置,旨在控制感染、促进瘘管的逐步愈合,同时尽可能地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肛瘘挂线疗法的应用始于明朝。《古今医统》载:“药线日下,肠肌随长,僻处即补,水逐线流,未穿疮孔,鹅管内消。”又曰:“不拘数疮,上用草探一孔,引线系肠,外坠铅锤,悬取速效。”这便是传统实挂法的早期形态。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理解的深入,挂线术已经被逐步改善,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对患者的影响。虚挂法与实挂法相结合是近年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主要方案,通过橡皮筋收拢、拉紧时对肌肉形成的慢性切割作用及引流作用,使肛门括约肌边愈合、边切割,同时避免一次性切开肛门括约肌,减少大便失禁的风险[6]。传统实挂法是将挂线紧紧地绑在肛瘘通道中,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创口的愈合,但橡皮筋全程收拢、拉紧及后期存在的多次紧线过程均给患者造成长期的疼痛及不适感,使患者术后更加痛苦[7]。此外,实挂法要求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可能的挂线调整,以确保瘘管逐渐完全切割和愈合,这可能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态造成持续影响。王业皇教授临床观察发现,愈合速度与切割速度不匹配可导致肠内粪便长期渗入创面,或切割部位无法得到肌肉支撑而使边缘翘起粘连,且传统实挂法的引流作用不确切,挂线处常有坏死物质残留[8]。

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轻创护肛”法吸取了虚实挂线疗法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了择期紧线的具体时机,即术后1个月紧线,将减轻创伤、保护肛门功能这一理念贯彻于手术及术后护理的全过程。手术过程中橡皮筋虚挂于内口,不紧线,仅对内口起异物刺激作用,对创面进行充分引流,以减少患者术后痛苦;1个月后,肉芽组织逐渐填充手术创面,此时再行紧线处理,橡皮筋只需切割部分肉芽组织填充创面,对即将切割分离的肠壁及括约肌起牵拉及支撑固定的作用。留置橡皮筋时,先引流,再紧线切割,可保证引流通畅,利于组织的生长修复,同时可避免炎症引发的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轻创护肛”法择期紧线治疗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的总有效率高于传统实挂法,复发率低于传统实挂法,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疗效确切。在术后伴随症状方面,治疗组术后3、7、14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7、14、30 d创面分泌物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轻创护肛”法能减轻术后局部疼痛及创面分泌物渗出情况。在肛门功能方面,创口愈合期间治疗组术后7、14 d肛门主观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创口愈合后治疗组肛门裹指功能与肛门精细功能优于对照组,证实“轻创护肛”法能通过先保证肛管完整性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治疗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轻创护肛”法较传统实挂法相比,能缩短愈合时间。

综上所述,泉州王氏中医痔科“轻创护肛”法择期紧线治疗后马蹄形高位肛瘘的疗效明确,能减轻患者术后局部疼痛及创面分泌物渗出的不适感,最大限度地保护肛门功能,且术后愈合恢复时间较快,值得临床推荐。

猜你喜欢
创口肛瘘瘘管
比缝合更好的创口封闭方法
当心特殊肠癌的“幕后黑手”——肛瘘
心灵创口贴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改良型创口贴
小伤口都能用创口贴 ?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
并行导丝法在更换肾造瘘管中的应用:附33例次报道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