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
三月是两会的季节,两会是民主的课堂。
让我们跟进新闻媒体报道的镜头,领略一年一度全国两会的盛况: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怀揣城乡居民的生活热望,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传递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一场场积极参政议政的建言献策汇聚民众智慧,一份份攸关改革发展的议案提案书写履职答卷,一条条“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直面热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从审议报告到投票表决,从共商国计民生到描画愿景蓝图,两会将亿万人民的所思所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
感受生动的两会叙事,我们可以读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制度密码,探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真实意蕴。
在校的学生也都是国家的公民。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民主能力和民主信念,是保障每一个公民主体地位的基础建设,也是提升广大青少年核心素养的伟大工程。当今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便是助推传统的工具性教育转向现代的主体性教育,这一历史性的转向顺应人的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相平衡相统一的民主自信和实践自觉。民主的保障是法治。当下民主素养教育的起点,就是在法治的护持中尊重每一个公民的话语表达、成长选择和身份平等、道德自主,在法治的追寻中认知并行使我们的公民权利,明晰并肩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乖孩子”教育偏好,听得最多的就是“乖,你要听话”。这在有意无意中抑制了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弱化了新生代的生活能力和抗争精神。当下,校园里的霸凌事件中,受害者普遍的沉默隐忍就是其苦果。唤醒孩子们的权利意识,亟须补上民主教育这一课!面对种种不法行为的侵害,孩子们要学会敢于喊出自己的那一声响亮的“不”!
民主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华美的包装,它当成为广大民众的一种生活实践。民主的学习不是抽象的思辨和枯燥的说教,它当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成长方式。在课堂的学科教学和校园的公共生活中,我们应当破除等级森严的师生关系,坚持多元互动的教育治理,变革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深化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建设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构建人人出彩的发展格局,在平等、自由和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和开放包容的学习中,创设个性解放、成长自由的广阔空间,修习道德自律、人格自尊的公民品行。
同时,还当敞开学校的大门,鼓励青少年投入社区服务,参与社会实践,履行公民责任,淬炼民主能力。一些基层学校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与地方政协联合开展“模拟政协”活动,邀请部分政协委员到校讲解协商民主,给予学生现场指导。围绕社会民生进步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等问题深入调查,独立思考,撰写提案,能有效增进青少年对中国式民主制度的全面理解和真切體验,加快培育有序表达多元认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习惯,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
两会给我们上了一堂民主“公开课”。从课内看向课外,从中国看向世界,我们当有更为深广的民主认知。民主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现代社会鲜明的文明标志。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的民主自然具有中国的特色;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重心,民主的建设必然呈现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世界相拥,与时代同行,还当抱持初心,砥砺前行,培育更为成熟的公民民主理念,搭建更为多样的民意表达平台,拓宽更为通畅的社会参与渠道,从立法、行政到社会生活,从中央、地方到基层社区,形成完整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运行程序和参与实践,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价值理念真正落地为扎根中国大地的制度形态、治理机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是国家的主人,是未来的栋梁,自应有开阔的视野、远大的志向和优良的德行,主动关心社会生活,增进国家认同,涵育公益精神,树立共同体理念,葆有全人类情怀,努力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学习者、现代文明进程的推动者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由此,民主是我们每一个人必修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