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俊
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人深切体会到了上海冬日的冷酷。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一场童声合唱将我们的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感受到了一份温暖。
2023年12月16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合唱音乐会以“四季如歌”为名,展现了一场音乐与心灵的盛宴。多年来,“东方市民音乐会”以艺术的高品质、公益性、普惠性,深受沪上市民的喜爱。省下一杯热咖啡的钱,就能享受艺术的熏陶。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正是遵循“把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少年儿童”的宗旨,开展公益表演,传播少儿艺术文化。在这场音乐会中,小伙伴艺术团近两百名合唱团员倾情献唱,以“四季”为主题,演绎了二十余首风格迥异、融贯中西的经典合唱作品及原创精品。
音乐会的节目安排非常用心。一首开场曲目《芭芭拉·安》(Barbara Ann)为现场观众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这首改编自二十世纪美国杜沃普(Doo-wop)经典(因被电影《小黄人》收入插曲而为当代人所熟知)的合唱作品,由年龄在十到十一岁的孩子们演唱,他们学习合唱已经五年左右。纯净的童声将这首歌曲演绎得活力四射,仿佛给人们带来了阳光般的温暖。
随后登场的《生命之美》(The Beauty of Life)和《清平乐·春归何处》则展现了合唱音乐细腻、感人的另一面。《生命之美》以花田、飞鱼、萤火虫等自然元素为背景,歌声乘着微风拂面而来,仿佛带领观众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而《清平乐·春归何处》则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词作,经过林华教授的改编,合唱团用歌声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所有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无伴奏合唱《赤足走在田埂上》是一首充满乡村风情的歌曲,描述了乡村夏日的美景。在家长与孩子们的歌声中,人们能感受到恬静俭朴的生活方式,以及发乎自然的喜悦。另一首令人期待的冬季歌曲《雪还在下》(Snow is Falling Still)则展现了孩子们温暖的歌声和迷人的钢琴伴奏。孩子们用歌声表达了对雪天的喜爱和赞美。
《元日》是宋朝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古诗,由两支合唱团联袂表演。他们默契十足,唱出了新年热闹、欢乐的景象,以及人们对新气象的期待。此曲结束后,合唱团小朋友们用自己写的对联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时光的感慨,令人感动不已。
这次的音乐会还演绎了许多其他经典和原创作品。这些歌曲风格各异,其中既有活泼的《爆米花》,又有充满童趣的《快乐的节日》,还有表达保护环境之愿的《蓝天》以及表现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我们的回响》等。
颇令人惊喜的是,虽然小伙伴艺术团都是在指導老师带领下的一群少年儿童,但音乐会在三个方面体现了创新特点:
第一,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唱演绎和创新性转化。音乐会压轴的《四君子组曲》是上海音乐学院林华教授的原创新作。这首作品以中国传统的“四君子”为主题,四个乐章分别为《咏梅》《兰花》《竹石》《题菊花》,有着各自鲜明的形象特征,通过东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吐字、行腔、滑音、装饰音等,来表现中国音乐的韵味。作品通过古人对具有象征意义的四种花的赞美,在中国音乐传统的“线性”思维基础上结合了西方音乐的多声部写作手法,并融合中国传统戏曲唱腔、传统乐器的演奏技法,以“立体”的音响呈现中国古诗词之美,表现祥和欢乐、细腻优雅、意志坚韧、豪情壮志的多维度的中国精神。
第二,童声合唱以肢体语言实现了音乐表达的创新。随着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童声合唱的艺术审美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视觉的审美与听觉的审美如何更好地融合,已成为合唱类舞台表演探索创新的主要议题。而肢体语言作为合唱类舞台视觉审美呈现的重要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多地被合唱艺术所采用。
童声合唱一般离不开统一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之一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也强调音乐本身离不开身体律动。在这次“四季如歌”音乐会上,多部音乐作品用肢体语言实现了童声合唱的创新表达,舞台互动效果十足。
第三,用天籁歌声营造情感共鸣,唱响公共美育。近年来,公共美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像本场音乐会这样的既有高艺术水平,又能满足广大市民艺术文化需求的公共美育活动深受欢迎。从“以艺术家为中心”到“以大众服务为中心”,公共美育活动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如何更好地通过艺术作品展览、表演,实现公众的情感共鸣和赞誉,成为未来公共美育活动成效的重点。
小伙伴艺术团合唱团“四季如歌”音乐会是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盛宴。合唱团成员们用纯净的歌声和真挚的情感,为观众带来了心灵的触动。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孩子们在音乐领域的才华和潜力,更传递了对自然、生命、美好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