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梅
明清科举考试以八股文取士。吴敬梓在第一回中借王冕之口说出了他对这一考试制度的担忧:“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认为读书人为了考试成功,年复一年沉浸于八股文写作的揣摩练习中,遗忘和抛弃了“文行出处”的立身之本。文和行出自《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出和处则出自《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文是学问,行是品行,出是做官,处是隐居,“文行出处”指读书人无论是做官还是隐居,都不能离开儒家经典所提倡的学问和品行。
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重申文行出处,既对八股取士制度钳制读书人的思想、扭曲和戕害读书人的灵魂进行了深刻批判,又为坚守“文行出处”君子之德的士人立传,并巧妙地寓讽喻于人物的姓氏和名字,使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品行以及故事的走向水乳交融。
名实不副
《儒林外史》的三百多个人物,约四十个人物的名字来源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据刘红军《〈儒林外史〉人物命名来源考》)。而那些没有出处的人名,也体现着作者的审美态度、生活经验和对语言的高超驾驭能力。
这近四十个出自儒典的人名中,有不少人物徒有美名却行为恶劣,可以说名不副实。如著名的严家兄弟严贡生和严监生。二人名字都出自《中庸》,哥哥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弟弟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地在其正位,万物生生不息。但严贡生不中不和,奸诈、贪财、歹毒,自己的小猪跑到邻居家,被王小二好心送回,他却以不利市为由卖给王家。当这只长到这一百多斤的猪又跑回严家时,严贡生将猪关起,向王大索要银两未果,就指使恶狼似的儿子们将王大的腿打折;他要脸面租了船只带省城的儿媳返家却以欺骗手段拒付船家费用;抢夺亡弟严监生遗孀的家产……他有“贡生”(优秀秀才)的身份不是因为他德行美好而是通过走上一任知县的门路攫取的,又凭着“贡生”的身份欺压乡里。严监生钱多胆小,以吝啬著名。他和一妻一妾一个儿子,一家四口节约攒下十万两银子的家私舍不得花,却不得不一次次出钱为老大的恶行买单。他幻想花钱消灾,无奈命运多舛。先是死了正房王氏,接着因为心疼钱财、想念亡妻得病,不到一年而死;不久幼子又死,扶正的赵氏又受到大伯严贡生及严贡生如狼似虎的儿子们的欺凌,家产被夺走七成。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但他的人生可谓不勇、不育、不和,可怜可悲。
杨允,字执中,名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杨执中出身贫寒,勤奋攻读,但乡试考了十六七次,连个秀才都不得中,垂暮之年补廪入贡,得了一个教谕之职,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雅,力辞不受。他生计艰难却行事风雅,亲手修葺了一间草屋作为书房,因居所后有两棵大枫树,自谓枫林拙叟,门上贴着自嘲对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但他功名之心并未全抛,辞了教职却把任命报贴保留在壁上供人参观,十分讽刺。墙上悬着《朱子家训》却教子無方,儿子杨老六赌博、喝酒、偷钱。杨执中不通人情世故,为店家经营盐店时忙着读书疏于管理,以致亏损七百多两银子被店家送入狱中,贵公子娄三、娄四兄弟出钱赎他出狱。娄氏兄弟和杨执中交往的文字精练,写景清新,但因为杨执中迂腐,娄氏兄弟单纯虚荣,使得三访杨执中的故事变成了三顾茅庐的戏仿和解构,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杨执中变成了杨偏执。
娄三名琫,字玉亭,出于《诗·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娄四名瓒,字瑟亭,出于《诗·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恺悌君子,福禄攸降。”娄氏兄弟因交友不慎,期待的英雄“人头会”变猪头会,莺脰湖名士会变闹剧,难符其名中的“保其家室”“福禄攸降”的祝愿。
而寒门子弟匡超人的堕落则令人唏嘘。匡超人名迥,号超人。他本来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心地善良,事亲孝顺,虽然生活艰难,但不忘读书,也因此一再得到贵人相助。流落杭州城时,马二先生资助他十两银子返乡,同时教导他八股时文的写作,鼓励他读书应试。返家后匡超人给娘作揖磕头,对生病的父亲耐心照顾,对哥哥恭敬。他白天杀猪、卖豆腐,晚上服侍父亲一直到四更鼓,每天只睡一个更头,从不叫苦叫累。巡乡的知县李本瑛爱护他,勤学聪明的匡超人也顺利考取了秀才。因为李本瑛无端被举报,担心被连累的匡超人中断了科举之路,再次流落杭州。和同乡潘三的交往是他人格质变的关键。他目睹了潘三的黑白通吃、快速牟利的行为后,积极参与其中,替考作弊,参与赌场经营,从中获取利益。在利益面前,匡超人忘记了父亲的遗言,迷失了自我。升职后的李本瑛再次请他入京,帮他谋得国子监的教职。匡超人的人生是利益的“成功”,也是他人格的彻底堕落:在富贵面前,他隐婚再娶;对入狱的潘三寡情薄意;谈起恩人马二先生,则充满嘲讽。匡超人没有实现他名“迥”的“高远”寓意,也未能 “超越常人”,而是被封建社会腐化,这让他文艺的名字也带上了讽刺意味。“子畏于匡”,孔子在匡地遇到危险,谁遇到自私又算计的匡超人大概也很难周全。
另外娄氏兄弟的管家叫“晋爵”,蘧景玉的小厮叫“宦成”,名不副实。八股取士制度下,没有科举资格的小厮、奴仆的名字里都寄托着家人加官晋爵的渴望。
名副其实
名副其实是《儒林外史》里的人名和品行一致的情况。这里既有王德、王仁之名和“无德无仁”之实的一致,也有鲍文卿、杜少卿、庄绍志、沈琼枝等这些君子的名实相副,更有以果行育德的君子典范—虞育德。
王仁、王德兄弟是严大育(即严监生)正房王氏的两个娘家兄长。王德,字于据;王仁,字于依。都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但王姓则是讽刺之意,王仁、王德是“忘仁”“忘德”的谐音,无德无仁、唯利是图,是他俩为人处世的准则。严贡生因为赖了邻居一百多斤的猪并把王大的腿打断被告到官府而出去避风头,衙役们找严监生承担责任,严监生找来这两位舅爷商量。王仁、王德的馊主意是,严监生有钱,花点钱把哥哥的官司给了结最好,不然公差会不断地上门来。严监生听从了他们的主意赔了王大医药费和猪钱,但哥哥和侄子们并不感谢他,反而加剧了对他的欺压。严监生固然难以对抗严贡生的恶,但王仁、王德花钱消灾的鸵鸟之计显然是对恶的纵容。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严监生的正房、王仁和王德的妹妹王氏重病奄奄一息,他们并不关心,反而因为得了严监生的好处急切地将他的妾赵氏扶正。在举办仪式那天,王氏断气,两个舅奶奶(王仁、王德的妻子)趁着人乱,将金银首饰,一掳精空,连赵氏滚在地下的赤金冠子都拾起来藏在怀里。王仁、王德兄弟打着仁义道德的幌子,置同胞妹妹的生死于不顾,竭尽讨好巴结严监生之能事,为的是自己的口袋,这就是他们自己说的“纲常上做功夫”,有利可图时,满嘴荒唐言,“一身正气”地“代孔子说话”,在自己的胞妹被他们自编自导的闹剧刺激而亡之际,没看到他们伤心痛哭,看到的是两个舅舅的“忘仁”“忘德”和舅奶们趁乱捞金银的嘴脸。
前文提到的杨执中向娄氏兄弟推荐的“王佐之才”权勿用,“勿用”出自《周易·乾卦》的初爻“潜龙勿用”,指的是事物开始的艰难阶段,这里取谐音“无用”之意,而迂腐寄生的权勿用就是“全无用”之意。
而虞育德、杜少卿、鲍文卿、沈琼枝等人如其名,是作者赞同的有文行出处的君子的代表。和出世脱俗的王冕相比,可以说虞育德是作者理想的入世君子的代表。他的虞姓,是有虞氏之“虞”,传说中的远古部落,舜为领袖。名育德,字果行,出自《周易·蒙》:“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虞育德经历坎坷,三岁丧母,十四岁丧父,跟着在祁太公家教书的爷爷生活,五十多岁才中进士,对清闲的南京国子监博士的职位甚为满足。为人极其忠厚,虽然没有壮举,但生活中点滴小事处处助人,在没有考中进士之前,多年科举蹭蹬,教书看风水谋生。一位青年农民因父死无钱安葬,跳河自尽,虞博士将他救起。但吴敬梓并没有将他写成英雄,像鲁智深救助金翠莲一样倾囊相助,而是把他写成一个务实的君子,从自己看风水所得的十二两银子中拿出八两给轻生者,留下四两养家。祁太公说他做好事是积荫德的行为,他却为被大家知道而难为情。在考中进士参加廷试时如实汇报自己五十多岁的年龄,在做博士期间为被诬告赌博的学生主持公道;仆人嫌弃报酬低微,虞博士不但不要赎身费,还主动将他们引荐給朋友;监考时爱护读书人的尊严,一位考生不小心将上场考试中的草纸带进来,他藏进自己的靴筒避免被巡考人员发现,对于考生的感谢他却以“哪有此事”回答。虞育德是在以自己的“果行”—言必行,行必果,实践君子的美德。
杜少卿名仪,字少卿,“卿”虽然有不同意义,但无论是高级官员的职务,国君称呼臣子,还是《世说新语·惑溺》中的“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的故事,都为褒义。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显赫家庭,却不看重功名利禄,装病拒绝皇帝的征召。他轻财重义,对前来求助者有求必应,虽然常常所助非人,但他并不气恼。言行也常常离经叛道,反对多妻制,认为破坏了人类的自然平衡,敢于公开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他力排众议,称赞沈琼枝(玉树琼枝)对盐商丈夫的逃婚行为,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杜少卿身上,处处可见原型吴敬梓的影子。
鲍文卿不是读书人,是身份低下的戏班班主。但他小人物活出了大精彩,作为崔按察门下的戏子,他仗义执言保全了被弹劾的清廉知县向鼎,并拒绝对方的感谢。拒绝衙门办事人员的贿赂腐蚀之举,并诚恳地说出了“须是骨头里挣出来的钱才做得肉”的铿锵之语。
吴敬梓并不是一味地批判讽刺,这些务实、忠厚、善良的读书人和地位卑微的鲍文卿、勇敢抗婚的沈琼枝名实相副,表里如一,是《儒林外史》温暖感人的另一面。
范进中举周进复仇
周进和范进同名,范进中举场景的讽刺绝伦,让读者忽略了它在周进复仇故事中的结构意义。“进”,既是科举考试制度中级别最高的学位“进士”的“进”,同时也有上进、进取的意义,出自《论语》,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周进字篑轩就是证明。
二人同名,经历也颇为相似,科举考试考到五六十岁,还是童生。穷困潦倒,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二人出场时,周进是“黑瘦面皮,花白胡须”,范进则“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但两人同中有异,周进是山东汶上县人,范进是广东南海县人。
六十多岁的周进教的顾相公的小公子都考中秀才了,自己却还是个老童生,无颜在顾家继续坐馆。辞馆之后被汶上县薛家集的村民聘为村塾的蒙师。村民宴请周进本是好意,但请的主陪新晋秀才梅玖,戴着新方巾在宴席上极尽嘲讽周进。周进“脸上羞得红一块白一块”,非常难堪。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薪十二两银子的职位,也没保住。因为新中的举人王惠雨中借宿周进的学校观音庵,嘲讽周进,还说梦见跟周进的学生、当时只是个孩童的荀玫同榜,家长们认为这是周进编出的故事来讨好荀家,将他赶走。失业的周进在姐夫的劝说下放弃科举考试,跟着小商人姐夫金有余记账。因为参观贡院哭撞号板受到商人的同情,他们出钱给周进买了秀才的身份,这样在济南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周进的人生从此走上坦途,中举,中进士名在三甲,受在部署,三年后升为御史,钦点广东学道,最后做到了司业。周进在广东任上主持考试时,看到参加院试的范进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对范进十分同情,亲自批阅范进的答卷,反复三次,最终将范进的试卷题为第一。又亲自嘱咐成为秀才的范进继续努力,虽然范进中举而疯是对科举考试的不公平以及浇薄世风的严厉讽刺,但作者的批判不止于此。他接着让范进中进士后担任山东学政去周进的故乡主持考试。
范进离开京城去山东上任之前和宗师周进告别。周进闲话告诉范进自己有个学生荀玫该考秀才,如果遇到请给予照顾,一句没提梅玖。范进到了山东处理完公务之后才想起周进的交代,但发现荀玫已经被录取了。范进面见荀玫时看似顺便叫上了梅玖,因为梅玖一直没有考中举人,必须参加秀才的年度考核。范进因为梅玖三等的成绩而欲杖打责罚,梅玖请求看在自己老师的份上网开一面,范进问梅玖老师是谁,梅玖答是周进。这才是讽刺的极点:梅玖并不是周进的学生,他当年对周进的刻薄嘲讽都通过“攀附周进为师”这一行为回报给了自己。这一切的发生看似自然,反复琢磨却不能不感叹范进对周进的维护并为此进行的巧妙设计。因此可以说范进中举是周进向梅玖复仇的关键情节。
周进和范进一朝进学,梅玖和街坊邻里前倨后恭,不是亲的也来认亲。士林精神的堕落,人性的扭曲,从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兖州府,到遥远的广东,无一幸免,这是周进和范进同名又分别来自汶上县和南海的深意。
小说中对马纯上的“马二先生”的称呼亲昵中又带有喜剧意味和戏谑精神。马二先生是知名“选家”(编选批点科举考试的高分范文),以举业导师自命,年复一年为南京的文海楼和杭州的瀚海楼等大小书店编写科举高分八股文和考卷。“补廪二十四年,考过六七个案首”的经历既心酸又让他比较自恋,对拜读或着迷他的《三科程墨持运》的读者,比如蘧公孙、匡超人,都给予了雪中送炭的帮助。但他受八股毒害很深,动辄劝告青年学子以举业为正途,态度认真但行为迂腐可笑。马二先生仗义疏财,编选时文的一百两报酬刚花了七两,就把余額九十二两全部给了敲诈的差役,赎回因降宁王而亡命江湖的王惠送给蘧公孙的那个夺命枕箱,免除了蘧公孙被杀头充军的大祸。但也因此陷入困顿,不愿给蘧公孙增添负担,只带三两银子(自己的一两,蘧公孙送的二两),离开南京去杭州,希望能再编选些考卷挣钱糊口。但是科举刚过,举业时文之书的销售甚为冷清,马二先生无卷可选,于是去看西湖打发时间。带了几个钱的马二先生游西湖甚为尴尬,西湖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但捉襟见肘的马二先生只能看着风景和店里透肥的羊肉等美食咽口水,喝茶抵饿,买饼充饥。他发财心切,又差点成了洪憨仙以炼银母为名骗取胡三公子一万两银子敛财的帮凶,显得滑稽可笑。
金和《儒林外史跋》:“马纯上者冯粹中。”马二先生的原型是滁州冯祚泰(字粹中),他的很多故事都来源于可爱、侠义而又长期科举不第、生活困顿的冯粹中的真实经历。“冯”字用拆字法来看即为“二马”,也是马二先生这个俗称的来历。“纯上”既是“粹中”的联对,纯和粹、上和中又是“纯粹”“上中”二词的拆解。马纯上不再是冯粹中,马纯上又是冯粹中,这是文字游戏,也是对马二先生不再“纯粹”和“执中”的戏谑,是吴敬梓对朋友冯粹中善意的爱护和调侃。
小说是虚构的叙事文学,这种艺术,不仅体现在故事讲述的创新上,还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物的名字也非常重要。高明的小说家不但擅长讲故事,而且对故事人物的取名,也非常用心。好的名字和故事水乳交融,互相成就。故事的大幕已经拉开,人物已经出场,尽快地“给你的人物起个名字”让读者可以称呼他,既是对作家的要求,也是对读者的提示。从这一点来说,《儒林外史》的人物命名具有典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