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光 冯俊强
1.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453;2.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大庆 163453
慢性心力衰竭是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脏泵血功能降低或充盈功能低下,心脏在足够静脉回流条件下心搏出量仍不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或有赖充盈压升高来补偿的病理状态[1-2]。老年人因年龄较大、免疫力低、器官衰竭等多种原因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发群体[3]。慢性心力衰竭无法根治,主要通过药物延缓进展,患者长期受该病折磨易导致心理韧性较低,不干预会影响后期健康行为[4-5]。焦点式心理干预是通过启发、开放、讨论及协调等挖掘患者内心消极情绪的诱发因素,制订相关措施帮助缓解消极情绪而促进恢复[6]。跨理论模型是分阶段行为改变方法,基于患者护理过程中所处行为变化阶段及心理需求,帮助患者认识自身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并做出行为改变,从而促进快速恢复[7]。既往研究将焦点式心理干预、跨理论模型干预分别应用在多种疾病中均有良好效果[8-9]。基于此,本研究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对其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收治88 例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 例,无脱落病例。对照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7.41±3.22)岁;病程2~5 年,平均(3.11±1.1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20 例,Ⅳ级11 例;病因:冠心病20 例,高血压15 例,心脏瓣膜病7例。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60~76 岁,平均(68.16±3.21)岁;病程2~5 年,平均(3.18±1.08)年;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21 例,Ⅳ级9 例;病因:冠心病21 例,高血压14 例,心脏瓣膜病9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由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伦审(2020)第2 号]。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10]中诊断标准;②年龄≥60 岁;③心力衰竭病程>1 年;④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11],心功能Ⅱ~Ⅳ级;⑤认知能力正常,能够配合量表评估;⑥患者及家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心理疾病史或精神病史;②先天性心脏疾病;③营养不良;④肢体功能障碍;⑤合并恶性肿瘤。脱落标准:①因个人原因中途退出研究;②出院后失访或未按时复查。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日常病情监测、疾病知识宣教、合理用药及饮食指导等,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主治医师。院内与居家干预共3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干预实施前准备:(1)成立干预小组。①遵循自愿原则,抽取科室内经验丰富的临床人员加入小组,包括1 名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1 名护士长(护理经验≥5 年)、若干名护士(护理经验≥3年),由护士长担任组长;②主治医师制订目标,护士长监督进程,护士负责落实方案;③措施实施前所有人员需接受专业培训,考核通过后参与研究。(2)干预方案确定:干预小组查阅相关文献,制订并完备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焦点式心理干预的护理方案。为保证干预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干预方案制订后由心血管内科专家与心理疾病专家审核,并作出修改和补充。
跨理论模型包括:①前意向阶段。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教,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原因、应对方式等,促使患者行为改变并了解改变意愿程度,对未出现行为改变的患者逐一沟通,加速其转变。②意向阶段。指导患者正确自我管理,注重日常与饮食等,同时与患者探讨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不良习惯并告知其危害及行为改变益处。③准备阶段。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讨论在行为转变阶段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困难,比如担心复发、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差等,帮助患者掌握问题解决方法,制订具体行为改变计划,加强与患者沟通,消除其负面情绪来加强行为改变意愿。④行为阶段。指导患者养成健康行为,包括用药、饮食等,督促患者完成行为转变;同时给予家庭、朋友及社会等支持,适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⑤维持阶段。患者出院前给予出院指导,建立完善随访模式,及时了解患者情况,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行为鼓励,督促患者继续保持行为转变,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状态。
以跨理论模型为基础,增加焦点式心理干预,包括:①启发式。启发患者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发生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如何缓解、心力衰竭有哪些治疗措施等,加强与患者沟通,耐心解答并给予鼓励,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②开放式。为患者介绍发病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等,并向患者提出日常生活可行性护理建议。③讨论式。根据患者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与其探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病情加重、并发症发生等,就双方感兴趣的问题深入交流。④协调式。与患者家属、朋友一起陪伴患者,共同饮食、运动、娱乐等,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院内与居家干预共3 个月。
1.3.3 随访 每半个月进行1 次电话随访,每1 个月接受1 次门诊复查,了解患者近期情况。
①心理韧性: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韧性,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3 个维度共25 个条目,Cronbach’s α 系数为0.799,总分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韧性越好[12]。②健康行为: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ealthpromotionlifestyleprofilescale-Ⅱ,HPLP-Ⅱ)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包含健康责任、运动锻炼、压力管理、营养、人际关系和精神成长6 个维度共52 个条目,重测信度为0.69,总分52~208 分,评分越高表明健康行为水平越高[13]。③护理满意度。通过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自制量表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程度,该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2 3、标准化Cronbach’s α 系数为0.801 4、重测信度为0.723 6。该量表包含干预方案应用合理性、护理熟练程度、护理服务态度、负责任程度4 个维度,采用综合评分方式,满意程度以0~3 分表示,“不满意、一般、较为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记0、1、2、3 分;量表评分≥2 分为满意,<2 分为不满意。
参与本研究的调查人员均统一培训,包括量表评估方法及注意事项;调查人员告知患者研究目的、量表评估方法及注意事项,采用匿名方式;量表需患者自评,叮嘱患者填写真实信息。量表均由调查人员当场收回并检查量表完整性。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CD-RIS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CD-RISC 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 评分比较(分,±s)
注t1、P1 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后比较。CD-RISC:心理韧性量表。
干预前,两组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HPLP-Ⅱ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PLP-Ⅱ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HPLP-Ⅱ评分比较(分,±s)
注t1、P1 为两组干预前比较,t2、P2 为两组干预后比较。HPLP-Ⅱ评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祖东亮等[14]指出,有效且合理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恢复。通常情况下,常规护理可以满足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要求,但老年患者因受躯体症状、日常活动能力下降等多因素影响,易发生负性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影响恢复效果[15]。因此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在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基础上还应重视和加强心理护理。有研究指出,相较于常规护理,对患者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既能关注个体行为阶段差异,也能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利于提高恢复效果[16]。
心理韧性是面对严重威胁时个体适应与发展仍表现良好的现象,也指心理弹性[17-18]。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D-RISC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心理韧性。因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不同阶段恢复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心理问题,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不仅考虑患者心理状态,更重视患者不同恢复阶段的心理特点、状态和实际需求,从而分阶段制订干预方案,使患者意识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恢复观念以提高配合的行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改善心理和行为的目的[19-20]。同时,在该过程中护理人员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可以勇于向护理人员表达并接受护理人员的开解与鼓励,对改善患者心理韧性有较好效果[21]。更重要的是,该模式在患者出院后也有指导,可以充分且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心理变化及恢复进程,适时给予心理疏导和行为鼓励,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心理韧性[22]。
健康行为是指为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HPLP-Ⅱ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跨理论模型属于分阶段行为改变方法,基于患者不同阶段行为变化,引导患者认识自身行为并改变从而达到促进恢复的目的[23-24]。同时结合焦点式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配合行为改变的能动性,促使患者改变不良行为从而提高健康行为水平,获得健康生活习惯[25]。
此外,本研究还调查患者护理满意程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更得患者认可。该护理模式结合跨理论模型与焦点式心理干预两种方法,对患者心理及行为重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更能把握患者每个阶段心理状态及行为状态从而采取干预措施引导患者配合工作,落实干预方案,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焦点式心理干预的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韧性及健康行为水平,患者满意度更高。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