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下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测度和空间特征分析

2024-04-09 23:06王晖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校

[摘 要]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构建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于明确高校科研竞争力实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TOPSIS法和Moran's I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及空间特征。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校;科研竞争力;空间特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4.02.060

[中图分类号]F287.6;G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4)02-0185-05

1     研究背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以超高的创新能力为第一动力。提高科研竞争力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提高科研竞争力。高等院校科研竞争力是高等院校能够在相关领域内承担重要科学研究任务,取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拥有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辐射带动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的体现。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不仅是高校内在竞争的体现,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对于政府加强区域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为政策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2     研究综述

近年来,对高校科研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多[1]。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局限于采用论文数量、论文质量、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来评价区域高校的科研竞争力。蔡文伯、刘爽[2]利用In Cites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采用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发展力、科研创新力4个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之间的科研竞争力状况,以及这些高校的学科分布特点。肖燕珠、张洋等[3]除了采用以上提到的4个评价指标,还增加了社会影响力这一评价指标,利用熵权法和TOPSIS对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珠三角和长江中下游五大国家级城市群进行分析,得出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极为突出的结论。张燕、李瑞克等[4]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数据为基础,运用科研竞争力水平和主题词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综合竞争力、机构竞争力、研究特色、研究前沿进行分析。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研究主要关注局部地区或特定类型的高校。吴爱芝、肖珑等[5]创建了发表论文(论文数量、引文影响力等)、创新表现(专利表现)、国际影响(国际排名)、著作表现(著作获奖)等评价指标,对北京大学的学科科研竞争力进行探究。

从上述研究可知,我国多数学者没有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但高校要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而高质量视角下的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应综合考量科研创新发展能力、科研可持续发展能力、科研合作交流机制、科研协调发展结构、科研成果共享机制等方面的内容[6]。

3     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与测度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1.1   评价指标选择

本文以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为目标层,以创新成果、持续发展、结构协调、开放共赢、共享合作为准则层,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20个评价指标,用于科学、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状况,详见表1。

3.1.2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6—2020年中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实证样本。数据来自《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火炬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

3.1.3   優化评价指标

第一,相关性分析。本文通过对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进行测算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借鉴张慧等[7]的评价标准,将0.9确定为相关系数的临界值,若相关系数大于临界值则说明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应予以剔除或者合并。而表中不存在大于临界值的相关系数,说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较弱,信息重叠程度较小,因此所选取的科研竞争力指标具有较强的可靠性,符合后续研究的要求。第二,鉴别能力分析。本文借鉴于善丽等[8]的研究,将变异系数的临界值设为0.3,若变异系数小于0.3,则说明该评价指标对于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区分水平不够,大于临界值则说明能够较好地区分各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通过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发现,变异系数均大于临界值,说明能够较好地区分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无须剔除指标。

3.2   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测度

3.2.1   熵值法下计算指标权重

本文参考王军等[9]的研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以此确定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具体如表2所示。

3.2.2   TOPSIS综合评价

基于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标的综合权重,结合TOPSIS计算,进而得到201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和排名,详见表3。

3.2.3   结果分析

由表3可知,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指数从2016年的0.219 8上升至2020年的0.227 2,增长幅度达到了3.26%。科研竞争力指数最大的北京市(2016—2020年平均指数0.689 0)和科研竞争力指数最小的海南省(2016—2020年平均指数0.062 6)之间的科研竞争力指数相差超过了10倍,说明我国省份间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的差距较大。

4     空间特征分析

4.1   全局自相关检验

本文选择全局Moran's I对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通过Moran's I测算2016—2020年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测算结果详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全局Moran's I指数的P值均小于0.05,通过了95%置信度检验;z值均超过了临界值1.65,拒绝零假设设定的阈值,且z值为正,说明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呈空间正相关性。Moran's I指数围绕0.125 76波动,整体相对稳定,说明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空间自相关性整体稳定,未有较大变化。

4.2   局部空间自相关检验

本文采用局部Moran's I来揭示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可能存在的空间变异性。我国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局部Moran's I指数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LISA空间聚类关系显著的省份中,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4个省市在样本期内均位于第一象限(高-高聚类)。河南省在2017年从第二象限(低-高聚类)进入第一象限(高-高聚类),由显著的空间差异转变为显著的空间聚集;湖北省也于2017年左右进入第一象限(高-高聚类),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安徽省在2017年由第一象限(高-高聚类)进入第二象限(低-高聚类),于2019年重回第一象限(高-高聚类)。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主要处于第二象限(低-高聚类),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广东省主要处于第四象限(高-低聚类),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 论

各省市间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存在较大差距,区域板块间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差异明显。综合观察各省市近5年科研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可以发现,科研竞争力平均指数最大的北京市(0.689 0)和科研竞争力平均指数最小的海南省(0.062 6),他们之间的科研竞争力指数相差超过了10倍。全国有超过2/3的省市科研竞争力平均指数不及0.3。从区域板块角度来看,华东地区(平均指数0.315 5)的高校科研竞争力指数远高于其他区域,是西北地区(平均指数0.131 3)的2.4倍。北京市处于华北地区首位,辽宁省处于东北地区首位,江苏省处于华东地区首位,广东省处于中南地区首位,四川省处于西南地区首位,陕西省处于西北地区首位,但北京市高校竞争力平均指数(0.689 0)是陕西省(0.290 6)的2.37倍。可见,我国高校科研竞争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

从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存在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科研竞争力强的地区集聚效应明显。山东省、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高校科研竞争力的空间差异较小,且自身和周边地区均是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区域,这说明科研竞争力指数较高且空间相邻的省份更容易呈现显著的空间聚类特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样本期内在提高本地高校科研竞争力的同时,不断加大自身产学研用的科技成果共享力度,以及拓展与周边省份的协同合作范围的广度,不断提升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在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依据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排名前五的评价指标包括专利出售总金额、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孵化基金总额、与其他单位合作的国际级项目验收数、高等院校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上缴税金和高等院校形成國家或行业标准数,这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都在8%以上,并且这五类指标的性质都较为接近,主要以专利出售、企业孵化和行业标准等与科研成果转化密切相关的指标作为评价科研竞争力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科研成果重在质量而非数量,将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提升科研竞争力的着力点。

5.2   建 议

首先,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水平,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促进区域高校科研竞争力协调发展。一是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培养阵地的优势,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素质;二是高校要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加强对科研成果产出的质量监督与管控,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三是高校要拓展科研合作平台,畅通科研信息共享渠道,增强高校科研工作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其次,加大对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高校的扶持力度,做到精准施策。一是制定多元化科研经费支持政策,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二是为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和创新创业;三是加强对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区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让高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际先进技术和理论。最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作出积极的贡献。一是高校需要注重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增强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二是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科技孵化园建设和资金投入,扩大孵化器规模,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三是高校需要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和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韦柳娅.地方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基于9所区域高校的WOS等相关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12):35-39.

[2]蔡文伯,刘爽.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竞争力分析:基于InCites和ESI数据库[J].重庆高教研究,2020(1):114-128.

[3]肖燕珠,张洋,吕俊霖.区域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2010—2019年的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2(9):15-21.

[4]张燕,李瑞克,师俏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视域下我国科研省域竞争力与优势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7):174-179,173.

[5]吴爱芝,肖珑,张春红,等.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学科竞争力评估方法与体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8(1):62-67,26.

[6]陈洪海.基于病态指数循环分析的评价指标筛选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1):184-193.

[7]张慧,熊欢欢,刘越群.基于TOPSIS熵权法的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5):38-45.

[8]于善丽,迟国泰,姜欣.基于指标体系违约鉴别能力最大的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及实证[J].中国管理科学,2020(6):38-50.

[9]王军,耿建.基于熵权法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实证分析:以沭阳县为例[J].武汉金融,2014(10):57-59.

[收稿日期]2023-07-02

[基金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陕西省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研究”(SGH22Y1305)。

[作者简介]王晖(1983— ),男,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高校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