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海
中国中国,地大物博!
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雄踞第三!
然而,茫茫宇宙,人类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十分却只有三分是陆地,七分全是水。即便是这“三分陆地”,还得减除一部分人类不能生存的南极和北极的部分区域以及森林秘境等。那么,整个地球可供人类居住的土地还剩下多少?据科学家估算大约13 000 万平方千米。按全球约80 亿人计算,人均占有土地面积1.625 公顷(约25 亩)。再看我国,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居住着14 亿多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686 公顷(约11 亩),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二分之一!
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什么?是水,是空气,是土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土壤。正所谓万物土中生,无土何来农。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土壤便没有人类。
国土神圣!然而,国土不等于耕地,耕地只是国土的一部分。那么,在中国到底有多少耕地?960 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丘陵占10%,平原占12%。除去沙漠戈壁、雪山湖泊、森林等,可提供给国人的生存空间宽裕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泱泱大国,只有1.28 亿公顷(19.18 亿亩)的可耕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091 公顷(1.37 亩,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那全世界呢?人均达0.367 公顷(5.5 亩),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0.067 公顷(1 亩),广东、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04 公顷(0.6 亩)以下。在全世界 26 个人口5 000 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人均耕地仅略高于日本和孟加拉国,居第24 位。
“但存方寸地,留予子孙耕”的旷世警示,仅仅是杞人忧地?
中国是个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度,是个贫土的国家,中国人没有权利浪费一寸土地。
中国耕地已经接近临界线,且大有“兵临城下”的紧逼态势,可吞蚀耕地的现象屡禁却不止。耕地保护,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所幸,中国正在以制度的力量守护耕地:加强顶层设计,切实推进耕地保护的高效统筹。坚持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牢牢守住1.2 亿公顷(18 亿亩)的红线!
1.2 亿公顷(18 亿亩)的红线像闪烁的警示灯一样刺眼。党中央保护耕地的决心坚如磐石。
2013 年12 月2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极而言之,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农田基本建设,以及各项针对种田、复耕的奖补,以史上从未有过的力度覆盖全国乡村,并且力度持续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从“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从“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还强调“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
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无疑是对整个人类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的贡献!
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的,是我国8 亿农民的努力,是党的努力。
虽然我国农业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充裕,但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国际粮食供给严峻现状也没有改变。
可令人担忧的是,违法乱占耕地的行为仍时有发生,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形势依然严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修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并就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做出专门部署。耕地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齐抓共管,“田长制”落地生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在广西,保护耕地红线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扛起耕地保护政治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管理条例》,将耕地保护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政府领导任期目标,通过立法推行田长制,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耕地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压实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坚守耕地红线。
广西还在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上不断持续发力,率先在全国出台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构建形成了齐抓共管、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新格局。调整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和使用管理政策,以经济手段倒逼减少占用优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严格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补划方案论证,核减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广西的耕地保护红线被全区上下一心牢牢坚守。
在自治区层面,提高重大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用地审查报批效率,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从源头上引导建设项目少占或不占耕地。压实地方占补平衡主体责任,转变补充耕地方式,多途径拓宽补充耕地指标来源,做好新增耕地核定工作,严把补充耕地质量关,加强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继续促进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切实解决占补平衡难题。
2022 年12 月,广西平陆运河工程传出好消息,该项目用地补充耕地方案通过广西自然资源厅审查,标志着平陆运河工程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全部得到落实。
该项目涉及南宁市横州市和钦州市钦北区、钦南区、灵山县等6 个市(县、区),涉及占用耕地面积870.420 9 公顷,其中水田358.568 9 公顷。为切实有效地落实该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广西自然资源厅以超常规举措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采取自治区补充耕地有偿调剂方式并下调调剂价格10%,落实了该项目补充耕地数量870.420 9 公顷,水田规模358.568 9 公顷,粮食产能10 156.215 吨(数据源自广西自然资源厅网站)。
平陆运河工程项目耕地占补平衡只是一个成功的个案,但从中可以看出,广西为保护耕地自觉扛起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的责任担当。
耕地不仅需要保护,还要提升为高标准耕地。这是一种延伸和拓展耕地保护的好方式。
广西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22 年12 月15 日,广西举行全面推行田长制、抓好粮食稳产丰产新闻发布会,表示2022 年广西共筹措中央和自治区资金36.7 亿元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提前完成16 万公顷(240 万亩)年度建设任务,累计建成178.23万公顷(2 673.5 万亩)高标准农田。
截至2023 年7 月底,广西2023 年立项项目558 个,已开工建设254 个,开工面积40 420 公顷(60.63 万亩),项目整体开工率45.5%,总体建设进度较2022 年快3 个月。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农田灌溉明显节水,亩均粮食产量增产10%以上。
这就是广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亮丽成色。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梧州市通过全面推行田长制,全力确保耕地保有量,特别是基本农田总量,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通过齐抓共管,扎实做好田长制各项工作,抓好“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整改。截至2022 年4 月,梧州市“退园复耕”、耕地撂荒治理面积超过1 333.33 公顷(2 万亩)。蒙山县文圩镇屯治村粮食生产及高标准农田项目示范点,已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620 公顷(9 300 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92%。龙圩区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已建立8 家稻螺渔生态种养合作社,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优势,有效解决了稻田丢荒闲置的问题。
梧州,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要求中努力开创出了广西的梧州样本。
田东县义圩镇利用巴查屯冬季闲置连片梯形将近20 公顷(300 亩)的水田,免费发放油菜花花籽,花开时嫩黄的菜花可以拿来炒吃,花开过后枯黄的根茎埋在地下当肥料。巴查屯130 多户农户通过“稻—稻—油菜花”轮作模式,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粮食产量丰收。
阳朔县阳朔镇通过统战助力,组织动员农民企业家、种粮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开发整合撂荒田种植粮食。2022 年以来全镇治理撂荒耕地55.33 公顷(800 亩),成功打造“富硒稻米”品牌,年产量400 吨。
在容县,往昔撂荒地,今日丰产田。该县在县、镇、村三级分别建立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组织代耕、土地流转、宣传土地政策等方式积极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2022 年全县已有220.62公顷(3 309.32 亩)撂荒地复耕种植水稻。
崇左市江洲区实施“水旱轮作”助增收。2018 年以来,罗白乡抢抓政策机遇,高标准推进“旱改水”项目,将低产旱地改造成高效良田,全乡新增水田面积560 公顷(8 400 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确保粮食供给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罗白乡积极引进企业,推广“水旱轮作”生态种植模式,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大力发展“水稻—南瓜”“水稻—毛豆”等轮作种植,充分发挥“旱改水”的最大经济效益,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这种轮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改良土壤,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
防城港市不断强化耕地保护机制,坚决落实田长制各项工作,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2022 年完成299 宗图斑整改,恢复耕地面积333.33 公顷(5 000 亩),严格查处整改非法占用耕地问题,减少违法占用耕地面积66.67公顷(1 000 亩)。完成全市121 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实地核查,建立与自然资源部标准统一、信息一致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信息库。强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监管,严格查处越界开采和不按台阶式开采行为。升级打造“智慧国土”智能感知动态巡查服务系统2.0 版本,通过“技防+人防、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全市7.76 万公顷耕地等重点监控区域,设立监控点位50 个、卡口2 个,进行24 小时全天候实时动态监管,构建起“天—空—地—人—网”五位一体全天候实时监管体系。在此基础上抓实抓好复耕。
2022 年秋,防城港市防城区茅岭镇大陶村,几台大型农业机械在长满荒草的田间来回耕作,对相对连片原本撂荒的土地进行复耕整理,做到整治一片,复耕复种一片,现场热闹繁忙。
为进一步加快灭荒复耕工作,顺利完成自治区、市下达的灭荒复耕任务,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防城区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攻坚克难,充分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反馈的图斑对撂荒地块进行精准识别、科学分析,并不断强化撂荒耕地的巡查监管,建立健全灭荒复耕台账,努力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
2023 年秋,笔者站在茅岭镇岽军村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旁,用饥饿的目光望着田间深绿的禾苗,看着它们在秋风中茁壮成长。
岽军村两委在落实复耕工作中,将目光对准村中的89.33 公顷(1 340 亩)水田,在自治区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经过3 年的试验,得出了潮田海红米可在岽军村规模生产的结论。
2017 年12 月“岽军村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村两委将各项奖补政策和潮田海红米种植规模发展的计划一公布,就有村民积极响应。很快,丢荒多年的水田就插上了绿油油的秧苗。当年海红米种植面积增加了近百亩。
秋天,金黄色的稻田,稻穗沉甸甸地在爽爽的秋风中摇摆。“禾下乘凉梦,岽军稻花香”。在岽军村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但见风吹稻浪,白鹭成双,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过去这里是一片抛荒的盐碱地,如今变为“聚宝盆”。
稻田养鱼,禾下放养禾虫。岽军村两委在种植海水稻成功之后,又思谋如何利用地质优势拓展农田功能,搞田园综合体建设。盐咸地里咸淡水养鱼,市场前景广阔;岽军村的稻田适合禾虫生长,过去就曾天然生长过禾虫。于是,村两委决定以这两样产业为突破口养鱼养禾虫,通过稻田立体种养增收增效。
强化收益保障,做到“种粮有实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在种田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在自省和自觉之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户成为复耕的参与者。
在北部湾畔,不种田的刘福珍成了京族三岛排得上号的富商,然而成了富商的刘福珍却偏偏改弦更张又成了种田人。
2018 年,刘福珍开始找地。她的目光落在江平镇江龙村。这是一片海滩涂围垦田,已经撂荒许多年了,田里长满齐腰高的杂草。专家告诉刘福珍,这片田的土壤虽然水份涵养足,但含盐量高,第一年产粮肯定不高,耕种之后土壤才会渐渐改良。因是邻村,刘福珍小时候看见过这片稻田长了稻谷的。听完专家的言语,她微笑着点了点头,一副自信的神情,眼睛久久凝视着这片荒寂的田野……
有政府的扶农惠农政策做底气,刘福珍要让这片长满杂草的田野脱胎换骨,破茧成蝶!不到半个月,刘福珍就在江龙村租了33.33 公顷(500 亩)撂荒地。
农时不等人。时值深冬,为了赶来年的春耕,刘福珍不敢怠慢,她立即请来机耕队对长满杂草的撂荒地进行除草整地,再按适合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标准划分地块,布设引排水渠道,机耕道、田埂、水渠分布纵横有序。不到一个月时间,像电影切换特写镜头似的,撂荒地变成整齐划一的方阵,十足十一片机械化耕作的种粮基地。
秋收后的田野,鹭鸟在收割后的稻田上飞掠,斑鸠则大胆地在田埂上行走,水鸡的身影时隐时现,唯那咕咕的啼鸣一会儿短促,一会儿悠长清脆。
这一季的水稻单产达每亩0.5 吨!
这里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有政府的种粮补贴和撂荒地复耕补贴作为发展规模种粮的支撑,刘福珍信心满满。2020 年,刘福珍再流转26.67 公顷(400 亩)撂荒地复耕。2021 年,她向这片碱酸田打响灭荒复耕歼灭战——流转了最后的66.67 公顷(1 000 亩)撂荒地复耕。
之后,在竹山村、胶东村,甚至60 千米外的滩营乡那屋背村,刘福珍通过流转和代耕,扩展撂荒地复耕66.67 公顷(1 000 亩)。
荒地变成“宝地”,刘福珍又想到“订单农业”。目前,她已和东兴镇、那梭镇、光坡镇共20 多位种粮大户签订了“订单农业”种植水稻。刘福珍对笔者说:“老话讲‘家中有粮心不慌’。目前,我的加工厂吞吐量很大,仓储能力也很大,我要保证加工厂和仓库都吃得饱饱的,就必须不断地扩大稻谷种植的规模,这样我的心才不会慌。往大里说,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决策,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尽一份绵薄之力吧。”
在广西乡村,更多的种田人,在国家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彰显出保护耕地的使命担当精神,令人心生感动。
万物土中生,无土便无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广西在努力不断织密耕地保护网,全面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措施,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减少占用耕地,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沃土。
放眼八桂大地,一幅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图景,折射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农业农村新气象,也让粮食安全根基越筑越牢。
广西在坚守耕地红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打造出内涵丰富的广西样本。
仓廪实,天下安。耕地保护,是一根紧绷的弦,奏出的是一支没有休止符的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