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建设探究

2024-04-08 07:50齐旭旺
关键词:载体育人评价

齐旭旺

(上海师范大学 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哲学与法政学院,上海 200234)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育人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建立高效、顺畅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高校网络育人的效果评价是以网络生态为基础,以育人为根本目标,依据一定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和准则,通过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实施判断,从而实现高校网络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机制

高校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与协作。构建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法律机制,有助于实现对网络育人工作的科学领导、组织和实施,保障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不断提高网络育人水平,促进高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网络育人的领导机制

高校网络育人是一种高水平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当前高校网络育人平台、载体种类多,如校园融媒体平台、官方微博账号、官方抖音账号、百度贴吧等等。它们在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趋势的同时,也会因为不能与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校园文化、专业特色等结合,从而暴露出同质化、协调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效果。想要解决网络育人中管理和组织带来的难题,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网络育人活动中,就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建立领导机制。领导机制,也就是高校网络育人要有专门领导负总责,有专门的领导负责网络育人的主要工作,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活动,建立指挥有力、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有机完整的科学领导管理机制。

开展高校网络育人活动,依赖于高校党政领导、学院领导、教师及大学生等共同参与,各参与者之间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决定着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要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从学校到各院系再到各学科教研室教师的三级领导机制。高校党委领导牵头建立网络育人组织管理指导委员会,负责为大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提供领导支持、政策支撑及物质支援,为学生的网络教育活动提供坚强的后盾。学生所在院系选派一名领导负责与上级的校领导协调工作,负责网络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联络,并负责对自己学院学生对网络育人工作进行督促、协调和指导,规范网络育人活动。各学科教研室老师也要参与指导及亲自参与到网络育人活动中,参与指导的意义在于使网络育人活动能按照预期的目的进行,把握网络育人活动的第一手真实材料,并能及时更新不合时宜的决策,避免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失去正确的方向,因为离开有目的的塑造,离开人才培养规划的引导,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就失去它本身的意义。高校作为育人工作的主体,应当遵循育人规律,在育人目标制定及实现的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分工明确、互相协作、层层负责的三级领导机制,必将为大学生的网络育人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激励机制

高校网络育人活动,是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要在做好政策导向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的作用对象是人且只能是人,激励只有作用在人身上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1]176高校的激励机制既要同大学生发展需求与具体的网络育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又要注重对管理部门及负责教师的激励机制建设,形成从上到下的完整体系。这样以奖励机制建设入手,既能保证网络育人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又保证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教师的工作热情。

针对高校网络育人机制建设,一方面,对学生来讲,学生是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主要受益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决定着育人的成效,对他们全方位激励,意义重大。高校要将网络育人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计划,并计入学分。在网络育人内容、时间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制度,进行定期考核。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达标的学生要给予批评,在专职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完成网络学习任务,然后再次给予机会参加考核。设置专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有意识地树立学生榜样,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对教师群体来讲,教师的激励机制是要激发教师工作热情。首先是必要的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最直接、有效的激励方式。高校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对网络育人活动的积极参与,对参加网络育人工作的领导干部、教师等的指导活动计入工作量,发放相应的课时费和业绩酬劳。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竞争激励,网络育人工作要同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年度工作考核等挂钩,有竞争就会有压力,压力是前行的动力。通过竞争方式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网络育人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激励,目的也是为了提升育人质量,唤醒教师使命,还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有为的指导教师队伍,便于总结经验,推动网络育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三)高校网络育人的保障机制

高校网络育人载体、育人平台是高校整合资源,是学生接受网络教育的重要场所。健康的、稳定的网络育人载体、育人平台能够使网络育人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规模化,同时也有利于网络育人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网络育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有针对性地、持久有效地开展网络育人活动的保障。为促使高校网络育人活动能够有效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包括资金保障、安全保障等。

资金保障方面。资金是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基础,没有物质经费的保障,育人活动只能流于形式。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经费制度,加强政策导向。对网络育人教育要在教学经费中留出专项资金,实行按需设项原则项目化运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开展育人活动,确保取得实效。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重点投入一些有特色、易实施、参与面广的网络育人活动。这样,帮助高校间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育人体系,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育人百花齐放。

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育人安全保障机制是组织大学生网络育人的重要一环。我国首部关于网络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201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相比于我国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来讲,起步较晚。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网络突发状况给网络安全治理增加了难度。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2]15只有维护好网络安全,大学生的发展才能有保障,所以网络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学工处、教务处、网络信息处、保卫处等协同配合的网络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提前制定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加强网络监管建设,汇集专兼职网络监管队伍来研判网上思想动态,并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置网上的不良信息,有效开展网上的思想引导和舆论引导,推动高校形成良好的安全保障机制。

(四)高校网络育人的法律机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新型媒体以流量、盈利为目的,在网络上传播不实、不当的信息,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加剧,使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袭。习近平指出:“正面优质的网络内容跟不上,错误虚假甚至有害的东西就会传播蔓延。”[3]74因此,为应对网络形势的新变化和挑战,党政机关等部门应该以网络强国的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构筑网络制度管理,保证政府在网络管理上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也就是说,政府的网络治理必须制度化,建立相关的法律机制。网络治理规范有力,也能确保高校网络育人能在互利互信的和谐氛围中进行。

为确保网络的良性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及个人安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首部关于网络安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通过,2017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相比于我国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来讲,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标志着个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被纳入国家立法规划,开始初步形成网络安全立法的体系。国家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标准体系,高等学校、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参与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采取措施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网络安全的良好环境。为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教育系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教育部办公厅成立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并且印发《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目前,我国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1条、部门规章216条,党内法规制度5条、团体规定1条、行业规定19条。①这些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对网络上的言行和行为作出了规定和约束,弥补了网络制度的一些不足,为高校网络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为保障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纵深发展仍需要继续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机制,将网络不法分子关进制度的牢笼。

二、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

高校网络育人评价内容是育人效果评价的核心,应涉及网络育人的全过程及育人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4]499评价内容只局限为育人客体,那么就会陷入到马克思所论述的旧唯物主义机械直观的认识论。也就是说,没有主体所发动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就谈不上客体。因此,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高校网络育人活动主体,还包括高校网络育人客体及育人载体,也就是高校网络育人的全过程。同时,高校网络育人评价的内容还有育人价值。对高校网络育人价值进行综合判断是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网络育人虽着眼于网络社会,但它还要立足现实社会。将高校网络育人价值纳入评价内容,就是考察网络育人活动是否能实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对育人客体的评价、对育人载体的评价三个方面。

(一)对高校网络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

对高校网络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包括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对育人工作者的评价、对育人过程的评价。

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高校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团队担负网络育人工作的重大决策与指挥领导的责任,对网络育人工作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制定总体规划、目标定位,建立工作机制、管理制度,能够统筹大局,保障网络育人整个工作体系正常有效运行。对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的评价应该包括:团队结构是否合理,内部分工是否明确,权责是否分明;团队成员政治是否可靠,知识是否丰富,理论是否过硬,网络技术是否娴熟;团队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网络育人目标及规划,是否制定了管理监督及安全保障制度。只有保障高校网络育人顶层设计团队工作科学合理,网络育人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对育人工作者的评价。高校育人工作者以网络为平台,在把握高校学生发展要求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依照网络传播特点及规律,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这就决定了高校育人工作者具备两方面能力:一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软”能力。“软”能力即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硬”能力,“硬”能力即具备专业的知识技术水平,扎实的理论功底,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网络智慧教学工具的能力。这决定了对高校育人工作者的评价要从高校育人工作者具备的“软”能力和“硬”能力两方面进行。不难发现,评价传统育人工作者与网络育人工作者时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区别在于对网络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能力上。评价高校网络育人工作者,要着重对其是否能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工具,能否深度挖掘网络教学平台各项功能,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素养如何,能否密切关注高校学生的网络动态,能否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对育人过程的评价。育人过程是高校网络育人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评价育人过程主要包括育人计划、育人实施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育人计划是否科学。科学的育人计划要同目标相契合,以培养目标为指向,计划周到、有效且切实可行,并尊重高校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评价育人实施是否扎实。包括对育人计划的落实和执行、各环节步骤的衔接是否合理有序。育人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依计划实施中能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全面地看问题,又能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根据受教育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而灵活变动。

(二)对高校网络育人客体的评价

高校网络育人客体与育人主体是不可分的,没有育人主体发动的实践活动作用就谈不上育人客体。在一定意义上讲,育人客体只有在与育人主体发生关系时,才能称之为育人客体。但是,这不是说育人客体是以育人主体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指育人客体是不依赖于育人主体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作为育人客体一方面要与育人主体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又不依赖于育人主体而独立存在。高校网络育人客体主要指在校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育人客体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评价育人客体的知识接受和应用能力。

对育人客体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育人客体,在接受网络教育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如何是育人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时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否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潮的侵蚀诱惑,能否依照网络秩序,规范言行。

对育人客体知识接受和应用能力的评价。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否营造浓郁的网络学习氛围,能否利用互联网打造的教育平台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增加,尤其是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进行评价。此外,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能否把自己视为社会中的一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与政治生活,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自己而学习,则与动物各自觅食没有区别。

(三)对高校网络育人载体的评价

高校基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利用互联网平台多种多样的载体开展网络教育,有助于开辟高校育人新思路,增强育人内容吸引力,提升育人质量,助力高校在网络时代的育人发展。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播不仅发生在大学课堂上的讲授过程中,在自由、平等、开放的网络育人载体中,也同样可以完成知识学习任务和价值观的塑造。高校网络育人载体是连结育人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常见的有:高校微信公众号(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学校部门机构和院系师生运营的公众号、学生会和社团公众号)、高校官方微博、B站和抖音等视频平台、雨课堂等。对这些网络育人载体的评价主要从它们的育人内容、风格设计、技术性能三个方面。

对育人载体内容的评价。网络育人载体内容的创新性、丰富性、系统性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综观目前国内高校众多的育人载体,在内容和主题选定上十分相似,且呈现周期性的固化,拥有清晰定位的载体较少。网络育人载体最为基础的部分是拥有清晰的工作定位,这样才可以保证载体产出的内容与育人目标一致,符合育人载体的初衷。评价育人载体内容,一是评判载体内容是否重视对核心内容的创新,避免了同质化。二是评判载体内容是否在内容表达时诙谐幽默、生动活泼,是否运用了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三是评判载体内容的切入角度是否有创新,能否适度开源、提高嗅觉,是否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件切入。

对育人载体风格设计的评价。高校网络育人载体风格设计的与众不同,能快速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当前各大高校内的网络育人载体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少之又少。对风格设计的评价主要包括栏目设计、呈现形式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栏目设计的评价。这要看栏目的设计是否能满足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在设计时分类既综合全面而又能突出育人载体的主题。并且,栏目导航是否清晰、合理,能带给大学生好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对呈现形式的评价。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呈现形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和服务于内容;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形式则具有可变性,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5]127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评价呈现形式,要判断高校网络育人载体能否运用视频音像等技术呈现激起大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是否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只注重内容,忽视形式;不能忽视内容,夸大形式。

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网络技术予以支撑,是网络育人最大的“命门”。所以,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是高校网络育人评价工作的必要内容之一。对育人载体技术性能的评价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评价、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的评价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硬件设施建设评价。网络育人要保证网络硬件系统的良性运作,“就要在资金、设备、技术的支持下,制定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并稳步推进。”[6]163以此来保障网络育人载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评价育人载体的硬件设施建设时,要判断网络系统是否安全、网络运行是否可靠和稳定、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等。另一方面,对育人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的评价。高校网络育人载体对技术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目前,许多校内网络载体的运营者中多是由学生担任。虽然学生有热情、有想法、有激情,但时间精力有限,对网络的开发技术生疏,对运营管理方式不成熟。这就决定了需要构建高素质的育人载体的开发和运营团队。评价育人载体开发和运营团队,要判断团队的互联网技术能力是否能满足育人载体智能化、个性化的需求,判断团队运营管理方式和运营激励机制是否成熟,是否能保持载体维持在更高的更新频率并维持热度,能否提升网络载体的用户黏度,扩大网络育人载体的影响力。

高校网络育人效果评价内容框架图

三、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

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是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为达到评价目的而采用的基本手段。评价过程是由多种评价方法共同演绎的,评价目的也是多维的,这就决定了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为实现高校网络育人评价活动的科学性,应从网络育人活动的规律和效果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

(一)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及性质进行观察、分析、描述、综合、鉴别和确认,也就是通过哲学思辨、语言描述、逻辑分析等方式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定性评价方法的主要目的是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对评价客体的完整认识。高校网络育人的定性评价是指在网络育人过程中,评价主体收集非数量化信息,通过文字、符号等描述性方式对高校网络育人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揭示,作出价值判断。

高校网络育人定性评价的常见方法主要是访谈法和文献法。访谈法是指通过与评价对象进行谈话来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评价主体利用谈话双向互动的特点,获得丰富深层次的评价信息。在收集高校网络育人的制度建设、教育教学和条件保证等信息时可以采用访谈法。但是,访谈法的缺点是访谈效果容易受访谈者的价值观及知识素养的直接影响,谈话中获取的信息量大且杂乱,统计不方便。甚至有些敏感的话题运用谈话的方法也往往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所以在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要充分运用访谈法中收集信息的优点,保证能尽可能多的收集信息。文献法是依靠收集、整理和分析记载评价对象情况的资料来获取信息的方法。文献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消除在访谈或观察被评价对象时所掩饰或不能直接获取的材料,而且文献法可以随时查阅和摘录。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信息收集可查阅的档案主要是网络数据。比如网络育人的音频视频资料、学生的科研成果、育人网站的链接数、访问量、浏览量、下载量、网络授课教师关注度、点赞量、互动话题、评论次数、关注的公众号类别和数量等数据资料。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文献资料也逐步生动化和直观化,计算机管理会减轻文献资料收集的负担。此外,还可以收集到网络育人的相关规章制度、文件通知、各项奖惩等管理资料。

定量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是运用数据形式对评价对象所表现出的一些量的关系进行分析,是“确定认识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而进行分析,主要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的大问题。”[7]107也就是说,定量评价方法是从数量上反应评价对象的面貌,其优点是可操作性强,较定性评价更具体和准确。缺点是定量评价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难以测量各数据间形成的繁杂关系。在具体的高校网络育人定量评价中整理分析数据过程中需要借助必要的计算机分析程序,当前常见的计算机分析程序包括从最常见的EXCEL表、IBM SPSS软件包和JASP等,到相对专业或特定类型的分析软件如SAS、Stata、SSI、R软件、Amos、Mplus,大都具备非常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我们快捷地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高校网络育人定量评价的常见方法主要是问卷法和测验法。问卷法是以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调查时间灵活、取样具有广泛性,收集的信息容易作量化分析。同时,由于问卷法可匿名,能够减少被调查者的顾虑,比当面访谈更能真实地反应观点和态度。问卷法的缺点是被调查者填写问卷时的具体情景无法控制,不能进行正确引导,数据容易流于表面,影响信度。所以,问卷法的关键是设计好调查的题目。在高校网络育人定量评价中,收集评价对象对网络育人载体、育人客体和主体等的信息都可以采用问卷法。制定良好的问题是问卷法实施成功的关键。测验法是设定规则把评价对象地属性赋予数值化,检测被评价对象通过作业或活动能达到的程度是多少的研究方法。测验法优点是结果客观可靠,获取的信息便于进行定量处理。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评价客体的认知发展、学习成就、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通过测试法进行收集。

综上分析,需要指明的是在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必须把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单纯的定量分析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不能把不同效果的网络育人效果区分开。定性分析更侧重对评价对象的性质和属性的判断,评价结果因具有较强主观性,缺乏可度量性,没有量上的分析也只是肤浅的判断。定量分析是基础和依据,定性分析是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辩证统一,才能实现高校网络育人评价的科学性。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任何教育活动基本上都是由过程和效果两部分组成,所以对教育活动评价要涉及两种重要的方法,也就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高校网络育人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

过程性评价容易被宽泛地理解为对教师教学过程或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运用过程性评价就要理清楚何为过程性评价。学者高凌飚认为过程性评价“不是对微观意义上的学习过程的评价,也不是只注重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评价,而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意义上的学习评价。”[8]17过程性评价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符合人多元智能的实际,不是用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学生。李志义、黎青青认为“过程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评价、同伴之间的评价与师生互动,利用不同评价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9]7长期以来,在教学评价中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忽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情感,导致教育评价的诸多负面效应。过程性评价是嵌入到学习过程中的,重视学生发展,强调评价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与融合,充分发挥教学过程对育人价值,克服传统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缺点。

高校网络育人的过程性评价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倡导使用灵活开放的方法,常见的是从较长时间跨度和较大空间范围里,对高校网络育人的计划、载体、实施具体情况等进行过程性判定。评价要嵌入到育人过程,从评价中发现问题,并注意及时诊断和提供反馈,在育人过程中不断优化,满足育人需求。高校网络育人评价只有深入到具体的育人过程中,才能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对症下药,正确去引导,发挥出评价对育人的调节作用。但是,在过程性评价的具体实施中会面临较多的困难,主要是评价难以精准化,对专业要求高,需要保持长期的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此外,在具体的操作中,也会容易出现评价内容单一,着重去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智力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网络学习的课时量,而忽视从学习的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在过程性评价中也要切忌因比较或选拔学生,而导致评价目的的功利化。

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是两种不同的评价形态,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结束后来判断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上,总结性评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学习过程是连续的、循环的过程,并没有绝对的终点。所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总结性评价更多的是对专题学习、模块学习、教育工作告一段落或结束后进行的结果式评价。总结性评价总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关注教育结果,不仅对被评价客体作出鉴定,还对整个教学活动效果作出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优点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检查教育活动中实际达到的目标程度,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反馈教育活动的修改方案,可操作性强。总结性评价的缺点是容易忽视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对学生对学习过程及个性发展的关注度不够。

高校网络育人的总结性评价主要依据育人专题、模块等的育人目标,在其结束或告一段落后通过网络调查、座谈的方式了解育人的实际进展状况,并作出评价,以便合理地调整和分配育人资源、改进育人方式、提升育人质量。虽然,目前注重对过程的评价理念相较结果性评价来说对评价领域来讲是一个飞跃,但对结果的关注仍是不可或缺的。网络育人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从网络育人过程中有收获,收获如何,都需要通过总结性评价来展现,其对育人效果的把握和对育人活动对反馈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在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要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总结性评价立足宏观高度,侧重于对育人效果的评价,对育人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的评价相对较弱。过程性评价注重学习的动机、态度、价值观等的评价。科学的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过程性评价为总结性评价作出具体解释,总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提供发展方向,以达到高校网络育人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

(三)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方法和专家评价方法是依据不同层次的评价主体确定的。学生评价是学生群体参加到育人评价过程中,如实反映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学生评价优点是可以将自己能直接接触到的具体的网络教育内容、网络学习形式、网络学习工具等进行评价,对学生群体的素质修养要求较高,自我修养越好、素质越高,评价就会越真实客观。但是它的缺点是主观性强、评价范围有限、评价内容也较为浅显。

高校网络育人是为大学生群体工作的,大学生有必要参与到高校网络育人评价过程中。从大学生这一育人客体角度对网络育人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反馈,是倾听大学生的声音,维护大学生利益的表现。但在评价过程中,大学生囿于自身知识和素养的局限性,对于网络育人过程中的各种网络课程、网络社区、社区平台、移动设备、微信、公众号等的评价个人主观性较强,对于教学成果、研究成果形式上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创新评价能力较弱。所以,在高校网络育人评价过程中,主要是对具体的育人内容进行评价,比如网站的检索能力、板块设计、内容呈现等方面。

专家评价方法是专家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选定评价指标,然后由此指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得到评价结果。常见的专家评价方法是德尔菲法,即专家间以匿名的方式发表意见,且专家间不得相互讨论,均由调查人员通过多轮于专家征询、修改、归纳,汇总成专家们基本一致的看法。专家评价的准确程度取决于专家的经验阅历、知识的深度及广度。确保在实际评价中专家的权威性或专家小组组成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选择评价专家时,对专家的学术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要求较高。

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采用专家评价方法,主要是选择教育界和网络技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成立专家小组,对高校网络育人过程中育人顶层设计团队、网络技术安全、育人团队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进行评价。专家小组的评价具有权威性、科学性,能够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评价从专业角度进行评价,与学生评价互为补充。当然,在实际的高校网络育人评价中,学生评价与专家评价是辩证统一的,要做到两者的相结合。学生评价是从大众的角度进行评判,专家评价是从专业角度进行评判,两者互为补充,共生共存。

注释:

(1)数据来源于北大法宝。

猜你喜欢
载体育人评价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