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展铭
(栖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烟台 2653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主要病因是血管阻塞引起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发生局限性坏死、软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1]。脑梗死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2]。多发性脑梗死存在多个缺血软化梗死灶,根据梗死部位可出现单侧肢体麻木、无力症状,严重时会引发大小便失控、意识不清、偏瘫等[3]。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治疗时机十分重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预后越好。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需要采取有效的诊断手段,提高脑梗死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4]。CT、MR 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各有优势和不足,不能互相替代。CT 可以判别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但是对于微小梗死灶的检出率有限[5]。MR 对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同时极早期检出率优于CT,在微小病灶检出方面也比CT 有优势,但是检查时间比CT 长[6]。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体征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提高病灶检出率、诊断准确率,为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栖霞市人民医院2022 年1 月—12 月收治的57 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CT 与MR 的诊断价值。
选择2022 年1 月—12 月栖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7 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性30 例、 女 性27 例; 年 龄66 ~84 岁, 平 均(72.64±3.2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 ~86 h,平均(45.64±2.45)h;体质量指数21.2 ~24.8 kg/m2,平均(22.64±1.02)kg/m2。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执行,伦理编号:20211006M021。
纳入标准:(1)患者均进行CT、MR 检查,并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2)符合CT 检查指征,同时有MR 检查指征;(3)对研究知情,自愿参加;(4)依从性好,积极配合检查;(5)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脑出血;(2)碘过敏;(3)合并精神疾病;(4)检查禁忌。
CT 检查:采用美国GE 宝石CT750 设备。工作电压130 kV,电流250 mAs,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5 mm,矩阵512×512。指导并协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先进,头置于扫描架中。扫描范围从扫描基线开始连续向上至头顶,对脑组织窗、骨窗仔细观察,进行全面扫描。对患者实施CT 平扫,了解梗死灶部位、数量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对患者开展脑血管CTA 扫描检查。
MR 检查:指导并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选用头颅专用线圈或头颈联合线圈。固定好患者头颅后进行扫描。对患者进行头颅常规MR 扫描,扫描方位为横轴位。将扫描矩阵设定为512×512,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1 mm,FOV 为24 cm。对患者进行T2WI、T1WI、T2WIFLAIR、DWI 序列常规扫描。
(1)比较CT、MR 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率,包括脑室旁、丘脑、顶叶基底节、颞叶、小脑、额叶;(2)比较脑梗死灶检出数量、病灶大小;(3)比较CT、MR 对不同病程脑梗死患者检出率,病程分为<24 h、24 ~72 h、>72 h。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MR 对脑室旁、颞叶以及小脑部位梗死灶检出率与CT 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对丘脑、顶叶、基底节以及额叶部位梗死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CT、MR 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不同部位病灶的检出率比较[n(%)]
MR 检查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灶的检出数量多于CT 检查,病灶小于CT 检查,差异具有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T、MR 检查脑梗死灶检出数量及病灶大小对比(± s)
表2 CT、MR 检查脑梗死灶检出数量及病灶大小对比(± s)
检查方法 例数 脑梗死灶检出数量/个 病灶大小/mm MR 57 2.34±0.51 8.15±0.35 CT 57 1.66±0.42 10.24±0.44 t 7.771 28.065 P<0.001 <0.001
MR 检查病程<24 h 脑梗死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查病程24 ~72 h、>72 h脑梗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病程脑梗死CT、MR 检出率对比[n(%)]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疾病危害性大[7]。多发性脑梗死指的是存在2 个及以上梗死灶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脑梗死类型[8]。脑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血管闭塞、脑组织血供中断、血流灌注减少,是脑梗死主要病因[9]。如果未能及时确诊并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则患者发生残疾的概率很高,甚至会出现死亡。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对于病情判断、疾病治疗有重要影响,需要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10]。目前,临床上脑梗死的诊断手段主要是影像学检查,常用CT、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检查等,各有优势和不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对患者脑部大动脉狭窄、闭塞以及其他血管病变进行清晰显示,一般作为诊断“金标准”,但其属于有创检查,所以临床应用限制较多[11];超声可以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对脑血液循环进行评估,但是对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12];CT 与MR 在脑梗死诊断中应用广泛,梗死灶检出率高,但是也会出现漏诊,主要原因是梗死灶较小、发病时间限制或者位置隐匿。
本研究中MR 对脑室旁、颞叶以及小脑部位梗死灶检出率与CT 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对丘脑、顶叶、基底节以及额叶部位梗死灶检出率高于CT 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CT技术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时,容易受到发病时间和伪影的影响而无法发现极早期与微小的梗死灶,影响检出率。CT 利用X 线成像,对人体有辐射影响,这就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无法用于对患者进行反复的检查。特别是病理组织与正常组织比较接近的情况下CT 可能无法发现,导致漏诊的问题发生。特别是在对患者检查时,只可以获取其脑部的静态图像,不能有效获取患者脑血流动态变化的信息,无法确认其脑部血液循环状态。同时,如果患者的梗死灶体积较小,就无法有效识别,很容易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的问题。MR 的诊断原理是脑组织中的氢元素发生其物理学磁共振现象[14]。MR 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颅脑实质及脑血管进行多个截面的显示,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等,显示多方位解剖部位图像,获得的图像信息更加丰富,清晰度高,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脑组织脑血管观察,以此做出准确诊断[15]。MR 受时间和伪影的影响小,对于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率比较高。本研究中MR 对脑梗死灶的检出数量多于CT 检查,病灶小于CT 检查(P<0.05)。说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MR 在病灶检出数量、微小病灶检出方面比CT 有优势。原因是MR 检查受发病时间和伪影的影响较小,能够将脑实质与血管解剖情况清晰显示出来,使医生对于梗死灶的观察和判断更加准确[16]。MR 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图像显示准确、清晰,能够准确显示患者脑梗死灶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对于梗死灶的观察与判断有优势,且可以为开展后续的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17-18]。尤其是可以通过多种序列的成像融合,获取患者脑部更全面的信息,包括脑灰质、白质和血管的状态,有助于全面评估脑梗死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为科学和准确的依据。并且,相比CT 技术,MR 技术更加安全可靠,不会对患者造成辐射损伤,尤其适用于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本研究中MR 检查病程<24 h 脑梗死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方法检查病程24 ~72 h、>72 h 脑梗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MR 比CT 检出率高。原因为早期脑梗死症状不典型或者无症状,梗死灶较小,CT 检查会因为发病时间和伪影的影响而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梗死灶,从而漏诊。MR 检查受发病时间和伪影的影响较小,可清晰显示缺血性梗死、脑干和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DWI 可以超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从而提高检出率。MR 空间分辨率高,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比CT 有明显优势,在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更为适用。但MR 的检查时间比CT 检查时间长且费用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手段。为了提高检查效果,需要做好检查前准备,操作人员应对患者进行查体,了解疾病症状、既往病史等,做出初步诊断。告知患者及家属脑梗死的危害、诊疗方案等。详细介绍CT、MR 检查的注意事项、操作流程、费用等,征得同意后准备检查,提高患者检查配合度,获得更为理想的图像资料,减少误诊或漏诊。
综上所述,MR 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于CT,其诊断准确率高,脑梗死灶检出数量多,微小病灶检出率高,在早期诊断中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