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峰
(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200)
慢性乙肝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该病病程长,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患者发生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与慢性乙型肝炎密切相关。在肝纤维化发展中,门静脉血流速度会受门静脉高压影响,使得出现增加血流代偿性,继而恶化成肝硬化[2]。有研究表明,早期治疗慢性乙肝而成的肝纤维化,康复效果显著[3]。因此,通过有效的诊断方法,尽早检出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显得非常重要。如果采用生化指标等检测方式,由于其对肝纤维化灵敏度、特异度不高,容易发生漏诊、误诊。肝活检虽然是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其对患者具有一定创伤性,患者不太容易接受。有研究表明,通过CT 和MRI 检查可以有效筛查出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4]。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启东市第三人民医院59 例慢性乙肝患者应用CT 和MRI 检查,分析其诊断肝纤维化程度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 取2022 年5 月—2023 年7 月 启 东 市 第 三 人民医院慢性乙肝患者59 例,年龄为33 ~82 岁,平 均(57.50±24.50)岁,病 程 为1 ~12 年,平 均(6.50±5.50)年。
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慢性乙肝;(2)临床资料完整真实;(3)年龄>33 岁且≤82 岁;(4)能够正常沟通,配合检查;(5)无痴呆、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等。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不符合CT和MRI 检查指征;(3)处于哺乳期和妊娠期;(4)合并其他甲、丙等类型肝炎。
建议患者保持身心放松,指导患者将身上的金属物全部摘除。CT 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和血糖。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各叶、脾脏、门静脉、腹部主动脉。检查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调整扫描参数。采用SOMATOM EMOTION 16 排CT 进行扫描,层厚:5 mm/1.5 mm,电压:130 kV,电流:100 mA。MRI 检查:检查前的措施与CT 中提及一致,扫描范围包括膈顶至脾下极。检查时,协助患者保持仰卧位,采用西门子Amira 1.5T MRI 进行扫描,TR 5 000 ms,TE 60 ms,层厚6 mm,层间距2 mm,FOV 400 mm×400 mm,矩阵128×128,进行MRI 平扫。随后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层厚6 mm。在弥散敏感系数b 值分别为200、500、800 s/mm2时,叮嘱患者需要屏住呼吸16 s。结束后,计算肝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
(1)比较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分级检出率,以手术病理肝穿刺活检作为金标准,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参照肝纤维化Metavir 法[5],分为5 级,S0 级为无纤维化,S1 级为轻度纤维化,S2 级为中度纤维化,S3 级为重度纤维化,S4 级为早期肝硬化。将S0/S1 级定义为非显著性肝纤维化,将S2 ~S4 定义为显著性肝纤维化。(2)不同肝纤维化患者CT 灌注参数比较观察基于金标准的显著性与非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的CT 灌注参数,包括肝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HP)、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与肝表面通透性(PS)。(3)比较不同肝纤维化患者MRI 的ADC,观察不同b值(200、500、800 s/mm2)下基于金标准的显著性与非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MRI 的ADC。(4)比较诊断效能,基于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采用软件SPSS 26.0 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率[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金标准检查确诊S0 级11 例、S1 级9 例、S2 级8 例、S3 级12 例,S4 级19 例。经CT 检查后,检查出S0 级9 例、S1 级10 例、S2 级9 例、S3 级9 例、S4 级13 例, 经MRI 检查后,检查出S0 级10 例、S1 级8 例、S2 级7 例、S3 级11 例、S4 级18 例。CT 和MRI 检查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 与MRI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检测方法肝纤维化程度的检出情况[n(%)]
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肝动脉灌注量(HAP)和肝动脉分数(HAF)均高于非显著性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肝纤维化患者CT 灌注参数比较
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不同b 值下ADC 均低于非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肝纤维化患者不同b 值下ADC 比较(± s,×10-3 mm/s)
表3 不同肝纤维化患者不同b 值下ADC 比较(± s,×10-3 mm/s)
类别 例数 b 值200 500 800非显著性肝纤维化 20 2.17±0.22 1.58±0.24 1.23±0.18显著性肝纤维化 39 2.03±0.21 1.42±0.19 1.08±0.20 t 2.386 2.797 2.818 P 0.020 0.007 0.007
绘制ROC 曲线,以非显著性肝纤维化为对照,CT参数HAP 和HAF、不同b 值下MRI 参数ADC 对显著性肝纤维化均具有诊断价值,联合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最高,见表4、图1 ~图3。
图1 MRI 各参数对显著性肝纤维化的ROC 曲线
图2 CT 各参数对显著性肝纤维化的ROC 曲线
图3 CT 与MRI 联合诊断的ROC 曲线
表4 CT 与MRI 各参数对显著性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
慢性乙肝作为发病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炎性反应、纤维化[6]。发病早期病症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致使发生肝损伤,很可能会恶化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7-8]。通过早期诊断可以让患者尽早接受治疗,使纤维化消失或减轻,对患者预后改善也有着重要影响。
慢性乙肝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CT和MRI检查,在早期筛查和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各自具有一些优势和特点,具体选择通常取决于临床情况和医生的判断。其中,CT 检查作为一种比X 线扫描分辨率更高的扫描技术,可以从不同的界面和角度扫描组织器官,可以重建扫描结果,保证临床检查的准确性和灵敏度[9]。同时,CT 检查的费用相对较低。但对于小病变或隐蔽性较强的病变,CT 诊断的有效性一般,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在造影剂的作用下,CT 的检查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有明显的局限性。MRI 工作原理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可有效地反映特定物理量的空间分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完成思维重建扫描成像,对比较微小的病灶同样能够发挥出检查作用,提高分级检出率[10]。由于MRI 成本高,扫描时间长,也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有一定限制。
MRI 通过检测水分子运动来反映组织结构特点与血流灌注情况。慢性乙肝进展至肝纤维化时,由于肝脏组织纤维增生,限制组织内水分子活动,因此,肝脏血流较非肝纤维化患者要低,故ADC 也低于正常水平[11]。研究发现,ADC 随着肝纤维化进展呈进行性减低趋势,两者呈显著负相关,成为MRI 诊断肝纤维化的重要依据[12]。本研究中,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不同b 值下的ADC 均低于非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13]。CT 诊断肝纤维化则主要依据肝脏血流灌注参数。肝纤维化引起肝小叶结构改变,使肝血液循环途径异常,会造成血流灌注改变,从而引起CT 相关指标异常。本研究中,显著性肝纤维化患者HAP 与HAF 高于非显著性纤维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结论相符[14],原因在于肝纤维化阶段门静脉灌注减少,肝动脉血流灌注增加,而且病情越重,指标异常越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CT 和MRI 检查结果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 和MRI 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发现,在慢性乙肝的肝纤维化程度诊断中,CT 和MRI 检查均具有较高的分级检出率。比较评估显著性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经ROC 曲线分析,CT 参数HAP 和HAF 与不同b 值下MRI 参数ADC 对显著性肝纤维化均具有诊断价值,其中各参数联合的灵敏度为94.87%,特异度为95.0%,诊断效能高于各指标单一诊断。在MRI 检查中,应用DWI 技术,不仅图像分辨率高,可以反映出肝实质形态变化,还可以反映活体组织生理等特点,ADC 值能够反映出轻度与中重度纤维化的区别。张永萍[15]的研究表明,采用CT 和MRI 诊断慢性乙肝,其诊断肝纤维化程度符合率均较高,与本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表示CT 和MRI 可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研究存在研究时间尚短、样本量少等不足之处,但基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对研究结果准确度影响不大。未来将弥补上述不足,延长研究时间,增加研究样本量,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精准,从而完善临床诊断方案。
综上所述,针对慢性乙肝患者,采取CT 和MRI 均能够尽早较为精确诊断出肝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而选择诊断方式,有利于为患者尽快制定治疗方案,值得大力实施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