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方言指示代词研究

2024-04-08 19:09:21沈尹宁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摘要】在宁强方言中,存在“这”“兀”“那”三种指示代词,其中“这”是近指代词,“兀”和“那”虽在语义语用上有一些差异,但仍都是远指代词,是远指代词中的两个层次。类似的现象在许多方言中都有发生,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貌似三分指示代词的系统是两个二分系统叠置的结果,实质上仍属于远近二分系统,与一些语言中“近-中-远”三分的指示代词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

【关键词】宁强方言;汉中方言;指示代词;二分系统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41

一、引言

(一)宁强方言研究概况

宁强县是陕西省汉中市的下辖县,东、北分别与汉中市的勉县、南郑县、略阳县交界,南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青川县相邻,西与甘肃省武都县、康县接壤,襟陇带蜀,处于川、秦、陇交界地区。宁强县属于古羌族的发源地带,但经历古代的战乱、饥荒,最原始的住民早已无迹可寻,历史上还曾接收大批来自四川、湖北、关中等地的迁移人口,其中明清时期川民的大量迁入影响颇深;进入新时代,人口流动规模扩大,各地均有来到宁强务工、生活的,适逢教育发展、普通话推广,宁强方言亦受到不小的影响。

整个汉中地区都处于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接触的地带,宁强方言在两者之间的过渡特征亦非常明显,外加上地形山岭重叠,地区内部方言存在诸多差异,其方言归属问题至今还没有完全地定论。从目前的相关方言研究中,可以确定的是,宁强县北部乡镇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有学者将之归入秦陇片,有学者将之划为陕南片汉勉小片;南部的方言则属于西南官话,有学者将之归为川黔片陕南小片。另外,被划入西南官话的地区,其方言具备西南官话成渝片的特点属于共识。争议主要存在于宁强县县城的方言归属问题,目前一派认为属于西南官话,一派认为属于中原官话。①宁强方言内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层面,部分声母、韵母和调类调型有所不同,词汇方面也有一部分体现,语法上则仍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二)语料来源及其他说明

本文中对指示代词的讨论主要针对县城北关口音,另外,在列舉指示代词时,只对与普通话不对应的字词标音;本字不明的,用方框“□”。

二、宁强方言音系

这里仅以北关口音为代表对宁强方言的音系做简单归纳,理由在上一节已经说明。

(一)声母

(二) 韵母

(三)声调

三、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

宁强方言中的指示代词有以“这”“兀”“那”打头的三类,它们既可以单独承担替代作用和指示作用,也可以与一些词组合来专门指示处所、时间、人、物等。“这”及其衍生的指示代词是近指代词,“兀”和“那”统领的指示代词则皆属远指,但在一些语境下使用有差异。

本节将就“这”“兀”“那”为基本型的三类指示代词的远近关系列出用例进行探讨,并与普通话的二分指示代词系统进行对比。

(一)宁强方言指示代词的用法用例

“这”“兀”“那”的单字读音如下:这ts?213、兀uo213、那la213②

“这”“兀”“那”是宁强方言中指示代词的三个基本型③,三个基本型在单用时皆可以做主语、宾语,人、物、处所皆可以指称,也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指称某类事物,在语法功能上与普通话几无二致。

1.1 这是他的书。

1.2 兀在哪去唠?那到哪去了?④

1.3 那咋得行?那怎么能行?

在三个基本型的基础上,依据指示功能的不同,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指示代词,其中指人和指物的功能往往合并在一起,没有专门区分人和物的指示代词,而表处所、时间、性状、方式等的指示代词分界相对清楚(除了基本型)。接下来的说明将以“这”类代词为例,由于改变指称远近时可以直接替换“这”为“兀”“那”,所以不再举出“兀”“那”两类;基本型不再列出;与普通话形式、语义、功能相同的指示代词也不再列出用例。

指人或物的指示代词有:这个、这歪⑤[uai1]、这块⑥ [khuai1]、这些、这些个,等:

1.4 这歪哈家伙!这人坏得很!

1.5 这块咋价吃?这个要怎么吃?

指时间的指示代词有:这阵、这向,还可以加“-子”缀:

1.6 这向生意不好做。这段时间生意不好做。

1.7 这向子他才从广东回来。这段时间他才从广东回来。

指处所的指示代词有:这搭[t?a1]、这个当⑦[ta?1],等:

1.8 你要的书我放这搭行吧?你要的书我放这里行吗?

1.9 这个当不能停车。这里不能停车。

指方位的指示代词有:这边、这面、这半、这半边,还可以加“-个”缀;这头,可以加“-子”缀:

1.10 她跑这边个去了。她跑这边去了。

1.11 这面是去汉中的。这个方向是去汉中的。

1.12 这半个是我家。这边是我家。

1.13 这半边山爬不上去。这边的山爬不上去。

1.14 我忙完这头子又要忙那头子,累得很!我忙完这边又要忙那边,太累了!

指性状、程度、方式的指示代词有:这号[xɑu1]、这号价[t?ia1]⑧、这么、这么价、这块、这块价⑨,等:

1.15 这号东西不能买。这样的东西不能买。

1.16 这号价咋行?这样怎么行?

1.17 你这么价跑两步嘛。你这样跑两步嘛。

1.18 这块动一下。这样动一下。

1.19 这个菜是这块价做的。这个菜是这样做的。

指次数的指示代词有:这回、这次、这遍,等。用法与普通话无异,故省去用例。

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与普通话的指示代词在句法功能上差异不大,形式上有一些是与普通话一致的,也有方言特有的形式,如“这沓”等;语义上,“这”类的指示代词与普通话一致,均表近指,差异主要在于宁强方言的远指代词有“兀”和“那”两种,而普通话只有“那”一种。

(二)宁强方言指示代词的远近关系

汉语方言中是否存在真正的多分指示代词系统,学界存在争议。张振兴(2004)认为汉语方言还未见真正三分的指示代词系统,所谓的三分系统本质还是二分的。但也有不少方言研究指出多地方言中存在三分的指示代词系统,如苏州、黄冈、晋语区等。至于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目前还未见有对这三个指示代词的远近关系进行研究的。

无疑,普通话的指示代词是“这、那”二分的,而宁强方言比普通话多出一个“兀”,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是二分还是三分就有待考量了。笔者以实地问询、模拟情境等方式,对宁强方言中的“这”“兀”“那”的远近关系进行了调查,主要针对指称对象在不同距离时指示代词的使用、面指和背指的差别、具体物品和抽象事物的指称差别三个方面。

(1)指称对象与说话人的距离

在室内环境中,发音人针对不同距离物体的指示有如下语句:

2.1 這是个杯子。(杯子在发音人手中)

2.2 你兀是遥控板。/你那是遥控板。你那是遥控器。(遥控器在对话者手中)

2.3 兀有个电脑。/那有个电脑。那有台电脑。(电脑在距说话双方较远位置)

“这”是近指代词无疑,但由于房间内距离有限,“兀”和“那”的用法是否存在差异还不好肯定。

2.4 兀个山叫啥?那座山叫什么?(山在数公里的远处)

2.5 兀/那盆花还好看家伙。那盆花还挺好看的。(花在室内数米处)

也就是说,在与说话人距离相对较近的时候,“兀”和“那”的使用没有差别,都是远指代词,而当距离拉大时,更远的物体会倾向于用“兀”指代。这是在指代对象可见的情况下。

(2)面指和背指

发音人在指称同在房间内的另一人、不在房间内的一人时有如下语句:

2.6 这是你老子。这是你的父亲。(向对话者介绍自己一侧的另一人)

2.7 你看兀是谁?你看那是谁?(向对话者指示不在自己一侧的另一人)

2.8 兀个人昨天来收过电费唠。那个人昨天来收过电费了。(向对话者指示不在这个空间的另一人)

当指代对象可见时,“兀”和“那”都可以表示远指,而当指代对象不可见时,则倾向于使用“兀”。实际上,对象不可见也是一种距离过远的情况。

(3)具体物品和抽象事物

“这”的近指性质已经没有疑问,而两个远指代词“兀”和“那”的差异需要进一步考察。发音人在对话中指示有一定距离的花盆和某个时间、某件事时有如下语句:

2.9 兀/那个花盆是不是有点大?

2.10 我们兀/那些年上学不容易。

2.11 那是你不对嘛。

当指代具体的事物(包括时间)时,“兀”和“那”混用,而在高度概括地指代事件时,指示代词语义有了抽象性,这时远指倾向于使用“那”,但也有类似情况下用“兀”的:

2.12 -你看看我这得行吧?-你兀/那不行。-你看看我这可以吗?-你那不行。

在例句2.12中,“兀/那”所指代的也是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却可以两个指示代词混用,与2.11有些不同的是,“兀/那”前有人称代词“你”领属,指称的针对性更强,相比之下抽象程度没有2.11的用例高。

通过总结得出,在宁强方言中,“这”是近指代词,“兀”和“那”在指称具象的、可见的、距离并不太远的对象时可以混用,而到了指称高度抽象的、不可见的、距离过远的对象时更倾向于使用“兀”,但“兀”“那”混用和倾向于用“兀”的两种情况的临界值并不明确,没有绝对的标准,更多是依靠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和语言习惯,有一定的随意性,也不排除存在个人差异,因此“兀”和“那”的远近关系无法确切地剥离开来。“兀”“那”显然都非中指代词,也非没有远近指向的中性代词,也很难说“那”是相对“兀”较近或较远的远指词。

而在配合肢体语言、或有明确领属限定的时候,近指远指都可以不加区分,随意使用,但在本研究中不使用任何肢体语言是对发音人对话时的基本要求。

综上,宁强方言的这三个指示代词构成的不是典型的“近——中——远”三分系统,仍是远近二分系统,只是远指代词内部还有层次差异。

(三) “兀”和“那”的来源

既然是远近二分系统,为什么宁强方言中会有“兀”和“那”两个远指代词?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从方言中自然演变出两个用法差异很小的远指代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可能性比较大的是:这两个远指代词中有一个来源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存在两个远指代词的局面是不同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叠置造成的。

鉴于宁强方言的方言接触特性,这样的猜测便不是空穴来风,要验证这样的想法,首先需要了解在宁强地区发生接触的方言的指示代词是怎样的状况。就宁强邻近的方言片区来看,同时具备“这”“兀”“那”三个指示代词的方言有许多。据王鹤璇的《汉中方言语法研究》,汉中市区的方言有“这”“兀”“那”三个指示代词,且是三分系统,但因为描写较为简略,难窥其具体用法。

在稍远的关中的中原官话区,西安、蓝田、临潼等十几个县市的方言中有与“这”“兀”“那”相似或相同的三个指示代词,其系统也是远近二分的,远指代词分了两个层次,情况与宁强方言有些类似。再远一点的陕北晋语区,指示代词既有“这”“那”二分的,也有“这”“兀”二分的,有个别存在“那”“兀”两个远指代词的,其内部差异和宁强方言有一致性。

视野放到西南官话区,成渝片的方言指示代词基本上是“这”“那”二分的。但近年也有学者指出在四川内江、泸州等地存在三分现象,近指代词为“这”,中指代词为“□[ne]”“□[?r]”或其他形式,远指代词为“那”或其他语音近似的形式。

在与宁强方言有一定联系的方言区,许多方言都存在两个非近指代词形式,有的被认为是中指(或中远指)和远指两种,有的被认为同是远指代词,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远指代词都是“那”或与之语音相近的形式。

汪化云(2002)曾指出在湖北、山东、山西的很多县市所谓的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其中的第三指来源于共同语普通话的远指代词“那”的叠置。依据二分指示代词系统叠置的特点,前文提到的关中地区的指示代词系统也属于本地方言指示代词和共同语指示代词系统叠置产生的,所以才会有两个远指代词。

将宁强方言的“三分”系统与汪化云所指出的湖北、山西的这些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的特征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宁强方言的“三分”指示代词系统也是原本方言中的二分指示代词系统和共同语的指示代词系统叠置产生的。

上述的许多在北方官话区、晋语区的地方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可以看出共同语的指示代词系统与原先系统叠置的现象是成片存在的,这与现代汉语共同语影响逐渐扩大深入不无关系。

四、结论

经过综合对比和分析,可以得出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是远近二分系统,其中远指代词内部有“兀”“那”两个层次,它们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混用,在指称抽象事物时偏向于使用“那”,在指称不可见或极远事物时偏向于使用“兀”。这样的由三种指示代詞构成、远近二分的系统是由原先方言的“这”“兀”二分系统和共同语“这”“那”二分系统叠置而成的,这一现象在北方的官话地区广有发生,不是个例。

实际上,在交际中宁强方言还有借助语音层面的辅助手段来区分指称远近的,由于这种辅助手段不改变原先的指示代词,且有相当的随意性,没有将之放入上文的探讨中:远指代词“兀”在使用中可以用拔高音调或适当延长音节的方式来指称更远的对象,近指代词“这”也有这样的用法。这种手段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有的学者也将有这种变化手段的指示代词系统视为三分,但这只是通过语音的变化改变重音位置,使句子语气改变,所指也就有所不同了,不能视为多出一类远指的指示代词、改变了指示代词系统的构成。这种辅助手段实际上只是原先的远近表达的强调式,这在汉语中是常见的手段,不应独立成一类。

其实,在指示代词的远近判断上,各家有各家的标准。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如果按照日本学者小川环树(1981)等对三分系统的认定标准,其实也可以当作是三分的,因为在“兀”和“那”对举时,“那”语感上略近,尽管这种差异比较微小,勉强也可以认为它们一个是中远指代词和一个是远指代词。但是宁强方言的“那”和“兀”的差异有限,可以混用的情况更多,按照汪化云(2002)、张振兴(2004)等学者的观点,这样的指示代词系统与典型的指示代词三分的语言如日语相比是显然不一样的,应该仍看作二分系统,且是发生了共同语远指代词叠置的二分系统。吕树湘先生也指出,汉语方言中三分的指示代词来源于二分系统。结合各地指示代词使用的实际,张振兴(2004)等认为汉语方言指示代词的多分实质上仍是二分。

相比于仅因为存在三个指示代词、它们的语义有一定差异,就将这种指示代词系统简单划分为三分系统,汪、张等人的判断标准和观点无疑更加严谨合理,故而本文基本是依照此观点来判断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的性质的。

而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为更关注宁强方言的指示代词属于几分系统的判定,故而对各种指示代词的具体语义和功能描写不甚考究,行文难免有不周之处,宁强方言指示代词的相关问题还有待日后更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注释:

①认同属西南官话的指邢向东、郭沈青等人,认同属中原官话的指孙立新等人。

②北关话中古泥母字今声母在细音前为n,洪音前一般为l,根据前字韵尾可以有自由变体n。

③在宁强北部的一些乡镇远指代词不使用“那”而使用“阿”[a213]。

④此句宁强方言中根据语境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理解为“那条路通到哪里?”也可以理解为“那远到哪里去了?”等等,但这里的“兀”一般不会被理解为指人。

⑤⑥本字尚且不明,读轻声。

⑦本字不明,疑为“地方”的合音,读轻声。

⑧这里的“号”调值为21。后文“价”读音与此相同。

⑨“块”的调值为21。

参考文献:

[1]郭沈青.陕南中原官话的性质与归属[J].语文研究,2006,(04):52-59.

[2]吕叔湘.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J].中国语文,1990,(06).

[3]孙立新.关于陕南方言声调及归属等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5):48-54.

[4]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03).

[5]汪化云.汉语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J].语言研究,2002,(02):8-14.

[6]王鹤璇.汉中方言语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0.

[7]小川環樹.苏州方言的指示代词[J].方言,1981,(04).

[8]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02).

[9]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7,(04):

372-381.

[10]薛平拴.明清时期陕西境内的人口迁移[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01):99-119+127-128.

[11]张振兴.汉语方言指示代词二分与三分[C].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12]甄尚灵.四川方言代词初探——为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而作[J].方言,1983,(01):36-46.

作者简介:

沈尹宁,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文学硕士,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