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释名》是刘熙运用声训方法对事物命名缘由进行解释的一部著作。但由于声训方法及当时时代的局限性等,书中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而蔡永贵先生的字族理论,是基于汉字的孳乳分化而进行的结构分析,在同一字族中的汉字形、音、义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且具有同源关系。本文对字族理论进行介绍,并尝试以字族理论为基础,对《释名》中的8个条例进行分析,发现字族理论为人们进行名源考据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研究方法,为大家考求名源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释名》;字族理论;名源考据;声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7
一、《释名》声训的阙失
刘熙用当时音同或音近的词,即运用声训方法解释各类事物叫这个名称的原因,写成《释名》一书。是中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尤其是在训诂学及语源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但是,由于声训方法及当时资料的局限性等,《释名》中的内容有些具有牵强附会的特点。文章主要对单音节词的名源探究进行分析,因此,对《释名》中连绵词等多音节词的释义不做探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原始词汇的声训阙失
人们开始给事物命名的时候,固然是任意、约定俗成的,但当一个词所记词义过多容易导致混淆而需要为这些词义再造新词的时候,就不再是任意的,而是与之前的词在语音上发生关系了。音同或音近的词就有可能存在意义上的联系。因此,声训方法适用于这些再造新词,即派生词,但若运用于原始词汇,便容易构成附会臆测。如:
《释名·释形体》:“身,伸也,可屈伸也。”
《释名》用声训方法将“身”字释为“伸也”。而《说文》:“身,躳也。象人之身。”从其甲骨文字形 可以看出像一个人挺着肚子之形,因此,其造字之初应是指有身孕的人。本义为“怀孕”,《诗·大雅·大明》:“大妊有身,生此文王。”《传》:“身,重也。”现今很多方言里还保留着用“有身子了”,来表示“怀孕”的说法。因此,“身”最初是指“怀孕”,后引申为有“身体”义,与“伸也”没有意义联系。
(二)派生词汇的声训阙失
汉语中音同或者音近的词数量很多,在用声训方法对这些派生词进行解释时,刘熙有些凭主观思想或者受到当时资料的限制来为被释词选取音同或者音近的词,便容易产生虽然两词音同或者音近,但实际两词并不同源的现象。如:
《释名·释姿容》:“笑,钞也,颊皮上钞者也。”
古音“笑”和“钞”同属“宵”部,但看不出两词意义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同源关系。
《释名·释天》:“霓, 齧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齧也。”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用后起的封建思想等来探求名源,是毫无根据的。
因原始词汇具有任意、约定俗成的特点,并不适用声训方法。本文主要对第二种派生词汇的声训阙失进行分析,两词音同或者音近未必同源,故在为被释词选取音同或者音近的词进行解释时,刘熙容易受到主观意识及材料限制的影响做出错误选择。有时甚至为其选取的训释词和被释词语音并不相近。后世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也时常因为主观意识或者分析角度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见解。
二、字族理论与名源考据
(一)字族理论概述
在汉语词汇派生阶段,多个派生词汇依然由一个汉字来记录,导致单个汉字记词过多,表义复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字通过在“母文”的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来组成新字以分担词义,这就形成了汉字字族。汉字字族中的各个字都是在同一个母文基础上孳乳而来的,因此它们具有同源关系。这些处于同一字族具有同源关系的汉字即同族字。“孳乳”是由于一个文字所含意义过多,给这个文字添加各种类属符号来做区别。“母文”是指起初记录源词,具有孳乳功能并产生了孳乳字的文字。
(二)名源考据
汉字为了很好地适应词汇派生的情况,主要采取了三种发展汉字的办法,即孳乳、假借和另起炉灶造新字。孳乳即人们所说同族字的产生,假借则是运用假借的方法给派生词配备一个音相近的字,另起炉灶是指新造与源字没有直接传承关系的字来记录派生词。运用字族理论进行名源考据,主要是针对第一种,即母文类属字。母文类属字主要包括“会意兼形声字”以及“形声字”中的大部分。而汉字中形声字数量占绝大部分,因此,母文类属字在汉字中的数量也较多,为人们的名源考据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同一个字族中的字形、音、义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具有系统性。以字族理论为依据,不仅考虑到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考虑字形、意义之间的联系,及它们的同源关系,这就有效避免了因主观意识等使被释词与为其选取的训释词之间音同或音近但不同源的现象。
字族理论虽然是对同族字的研究,但同族字是汉字为了解决汉语词汇同源派生所导致的汉字表义功能复杂化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同一字族中的字所记录的词义具有同源派生关系。它们记录的是同族词。用字族理论对《释名》中的汉字字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所属的字族及母文,便可以探寻这些字形所表示的同族词词义及它们的同源派生关系,从而达到对《释名》中的词汇进行名源考释的目的。
三、名源考据例示
1.《释名·释用器》:“柫,拨也,拨使聚也。”
《〈释名〉语源疏证》中认为“盖柫之言拂也。擊打的动作称拂,打谷之农具谓之柫,因由竹木制成,故字从木作柫。” ①即“柫”得名于“拂”表示的“击打”与“木”所表示的“竹木制成”。从字族角度分析,《说文》:“弗,挢也。从丿从乀,从韦省。”徐铉:“韦所以束枉戾也。”段注:“矫也。”
,甲骨文字形象用两根绳索将中间两根不平直的物体束缚起来,以使两根物体变得平直。本义为“矫枉”,有“去除背枉”之义。《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毛传:“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笺:“弗之为言祓也。”“祓”指“去灾求福”义。因此,“弗”有“去除”义。《说文》:“柫,击禾连枷也。从木弗声。”《玉篇》:“柫,连枷也,所以打谷者也。”《广韵》:“柫,连枷杖,打谷者。”《释名》:“柫,拨也,拨使聚也。”毕沅疏证:“柫即枷也。盖击禾而出其谷,使可收聚。”由此,“柫”字表示“击禾而出谷”之义。即“将禾去除留谷”,亦有“去除”义。“柫”是在表示“去除”义的母文“弗”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木”而来。“柫”表示击谷的农具是由其“去禾留谷”的功能及由竹木制成而得名。另外,“拂”“费”“刜”“佛”“茀”等字亦有“去除”义,与“柫”是同族字。《释名》对“柫”的解释不确。
2.《释名·释姿容》:“提,地也,臂所持近地也。”
有些学者认为刘熙对“提”字的解释具有任意性。提,支部;地,歌部,两字语音相隔太远。从字族角度进行分析,《说文》:“提,挈也。从手是声。”本义是指“挈”,即将东西提起来,悬持,拎。从“提起”的动作可以发现,是将物品从低处垂直提起来。物品运动的方向是从下垂直往上。另外,《汉语大字典》:“‘提字还指一种垂直向上舀取液体的量具。”《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便将酒缸、酒提、匙、筋、盏、楪,放在面前。”由此可知,“提”有“直、正”义。《说文》:“是,直也。从日正。”与“曲”相对。表示“直、正、不偏斜”。“提”是在表示“直、正”义的母文“是”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来表示词义的。另外,“匙”“题”“尟”等字也是以表示“直、正”义的“是”旁为母文,与“提”构成一组同族字来记录同族词。因此,“提”是由表示“直、正”义的母文“是”而得名。《释名》对“提”的解释不确。
3.《释名·释天》:“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王国珍:“周祖謨认为:‘夏日积温盛热,气聚而不散,故曰暑。刘熙的解释不妥。” ②运用字族理论进行探讨,《说文》:“者,别事词也。”“者”还可以作为“诸”的借字,表示“众多”义。《管子·君臣上》:“相总要者官谋士。”《盐铁论·散不足》:“者生无易由言。”因此,“者”具有表示“众多”的假借义。《说文》:“暑,热也。从日者声。”《说文解字注》:“暑与热浑言则一,析言则二,暑之义主谓湿,热之义主谓燥。故溽暑谓湿暑也。”《释名》中亦注意到暑与热的区别,《释名》:“暑,煮也。如水煮物也。热,爇也。如火所烧爇也。”因此,“暑”义的特点是指夏天“湿气众多,表湿热”。另外,“都”“诸”“褚”“储”“猪”等字都含有“众多义”,与“暑”同是在表示“众多义”的母文“者”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来表义的。因此,《释名》虽表现出了“暑”表示“湿热义”的特点,并与“热”相对,但并没有探求出“暑”词的名源。周祖谟“气聚而不散”与人们所说“湿气众多”相近。
4.《释名·释天》:“霓,齧也,其体断绝,见于非时,此灾气也,伤害于物,如有所食齧也。”
《说文》:“儿,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颅未合。”《仓颉篇》:“儿,嬬也。谓婴儿嬬嬬然,幼弱之形也。”又《韵会》:“儿,弱小也。”可见“儿”具有“弱小”义。《说文》:“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从雨,儿声。”段玉裁注:“霓为阴气,将雨之兆,故从雨。”《尔雅·释天》:“? ,虹也。”刑昺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闇者为雌,雌者为霓。”即“虹”为主虹,“霓”为副虹。“霓”为“虹”的外环,形成的原因与“虹”相同,但“霓”形成时光线在水珠中的反射次数比“虹”的形成多一次,彩带排列顺序与“虹”相反,颜色比“虹”浅淡。即颜色相比“虹”更弱一些。“霓”是在表示“弱小”义的母文“儿”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雨”而成。因此,“霓”得名于较“红”颜色较弱义及“将雨”义。同以表示“弱小”义的“儿”为母文的同族字还有“倪”“婗”“麑”“蜺”“ ”等字。因此,刘熙用后起的封建思想来解释“霓”的名源,牵强附会。
5.《释名·释州国》:“郡,群也。人所群聚也。”
6.《释名·释衣服》:“裙,群也,联接群幅也,缉下横缝缉其下也。”
用字族理论分析,《说文》:“君,尊也。从尹,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本义指君王。《洪武正韵》:“君者,群也。群下之所归心。”《荀子》:“君道能群。”《谥法》:“从之成群曰君。”《说文》:“群,辈也。从羊君声。徐铉注:羊性好群,故从羊。”“群”指羊群,羊众多而相聚成群。君道,能够把人们都群聚在一起。因此,“君”也有“群聚、众多”义。《说文·邑部》:“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四县,县有四郡。从邑君声。”即将分散的人们群聚到一郡内以方便管理。具有“群聚、众多”义。“郡”是在表示“群聚、众多”义的母文“君”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邑”来表示字义的。
《说文·巾部》:“裙,下裳也。从巾,君声。”段玉裁注:“绕领也。言裙之在下者。亦集众幅为之。如裙之集众幅被身也。”可见“裙”是“集众幅为之”,含“群聚、众多”义。与“郡”相同是在表示“群聚、众多”义的母文“君”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衣”来表义。以表示“群聚、众多”义的“君”字为母文的君族字还有“群”“宭”“峮”等。因此,“郡”“裙”以及“群”是以“君”为义核的同族字关系,具有共同的语源,刘熙用表示语源义的“群”来解释“郡”和“裙”,认识到此三词之间的同源关系。
7.《释名·释车》:“辐,复也,重复非一之言也。”
《说文》:“辐,轮轑也。从车畐声。”本义是指辐条,即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老子》:“三十辐共一毂。”《汉书·刘向传》:“众辐凑于前。”由此看出“辐”具有“多”义。《说文》:“畐,满也。象高厚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畐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丰满。”《集韵》:“与幅同。布帛广也。”“满”“充盈于器”及“布帛广”都具有“多”义。可知“辐”字是在表示“多”义的母文“畐”基础上加注类属符号“车”孳乳而来。同在表示“多”义的母文“畐”基础上孳乳而来的还有“幅”“福”“富”等字。因此,“辐”得名于其“众多”的特点。《释名》用“复也,重复非一之言也”,来解释“辐”,“复”虽也含有“多于一、数量多”之义,但一般表示“重复”,与“辐”没有同源关系,不甚准确。
四、结语
《释名》虽然有其局限,但其对语言学具有重大的贡献,开了词源学研究之先路。其中有很多对事物得名之由的探究都准确恰当,给后世语言研究以启发,有些解释虽然不甚准确,但其往往能表现出该词义所蕴含的特点,比如对“暑”和“热”的探究等,对后世语言文字及历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释名》至今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探讨的著作。由于同一字族中的字所表示的词具有同源关系,人们运用字族理论可以对《释名》中的词进行名源考据。虽然这种考求名源的方法只适用于这一类母文类属字,但汉字中有相当数量的字都是母文类属字,运用字族理论可以为人们考求名源提供很大的辅助作用,帮助大家正确认识《释名》。
注释:
①②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第4页。
参考文献:
[1]蔡永贵.汉字字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2]陈琦.“夭”字形义释源[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30(01):26-30.
[3]常亮.对《释名》声训的再认识[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426(03):147-149.
[4]陈建初.《释名》考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洪成玉.《释名》评述[J].汉语史学报,2006,(00):
19-26.
[6]任继昉,刘江涛.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21.
[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M].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2009.
[9]魏宇文.《释名》研究综述[J].嘉应大学学报,2000,
(05):82-87.
[10]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9.
[11]谢俊涛.《释名》音训的体类、价值与不足[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1):98-104.
[12]张希峰.从《释名》看刘熙在词源学上的成就和局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06):38-43.
[13]周祖谟.《释名广义》释例[A]//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作者简介:
梅宇,宁夏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字学、训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