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观视域下典籍《论语》英译研究

2024-04-08 19:09王培培
今古文创 2024年1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论语

【摘要】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本文以交际翻译观视域下的汉语典籍《论语》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其应用的交际翻译观主要原则及翻译策略。通过分析交际翻译观的定义、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典籍英译中的适用性,本文提出汉语典籍英译中的重难点,阐释交际翻译观的三大主要原则——目的原则、等效原则和适应原则对典籍英译的适用性,并选取理雅各英译本中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展示交际翻译观视角下直译和意译两大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和效果。

【关键词】交际翻译观;典籍英译;《论语》;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2-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2.032

汉语典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汉语典籍的英译需求日益增长。翻译是跨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是通过译者的理解和表达将两种文化传达给读者的重要工具。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背景下,典籍英译已经发展成为其核心力量[1]。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准确传达《论语》等汉语典籍的含义及精神成为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目前,关于交际翻译观视域下汉语典籍英译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一些学者提出了目的、等效和适应等翻译原则,帮助翻译者在英译汉语典籍时更好地处理文化差异、修辞手法和韵律等问题。同时,一些典籍英译的案例分析也为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典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我国丰富而深厚的传统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典籍的英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越来越值得人们深思[2]。

一、交际翻译观概述

交际翻译是英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学家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观的目的是努力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3]。

(一)交际翻译观的起源

交际翻译观作为一种翻译理论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期。受维果茨基的影响,纽马克反对过分强调语言社会层面的价值,而是把语言看作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工具,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从而形成了“交际翻译”的观点。因而在这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从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向以交际为中心的翻译视角。交际翻译注重目标语文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可读性和接受性。因此,在翻译创作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用特点,帮助目的语读者尽可能从源语读者的角度理解文本的内涵[4]。

(二)交际翻译观的发展

交际翻译观的发展离不开尤金·奈达、卡塔琳娜·赖斯等学者的贡献。尤金·奈达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传达原文的功能等效,为后来的交际翻译观奠定了基础。卡塔琳娜·赖斯则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功能对等”的延伸概念——  “交际对等”。

随着交际翻译观的概念逐渐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交际角度探讨翻译活动,提出了更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种以交际为中心的视角和方法,推动翻译活动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二、典籍英译重难点

在翻译汉语典籍时,翻译工作者难免会面临着一些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这就需要译者具备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才能应对。以下将探讨典籍英译过程中的一些重难点。

(一)语言差异

典籍往往使用古代语言,而目标语言则是现代语言,这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句型、语法结构、语言习惯等各个层面,因而导致翻译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汉语典籍可能包含特定文化的习惯用语、谚语或象征性语言,这些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中可能不易理解。因此,译者需要在翻译时准确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尽可能找到目的语文化中的等效表达,从而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帮助读者理解原作中的文化内涵。

(二)文化背景

典籍往往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和思想观念。文化背景不仅涵盖典籍所属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还与典籍的哲学和思想有关。典籍通常探讨伦理、道德、人生等重要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在翻译为目标语文本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将其融入目标语言中,才能确保译文的文化适应性和可接受性。

(三)风格特点

典籍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这些风格特点是其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的体现。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理解能力。這需要译者深入理解原作,合理应用翻译策略,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恰当的调整和创造,以保持原作的风貌。

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交际翻译观提供了指导和方法。翻译者需要在传达准确的意义和信息的基础上,考虑英语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直译和意译策略,以确保译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

三、交际翻译观对典籍英译的适用性

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其语言、思想和文化内涵都与当代社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典籍英译时,交际翻译观可以提供一种有益的视角和方法,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是交际翻译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翻译的目的语文本应与源语文本的功能保持一致,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特征同样要在目的语文本中明确展现[5]。目的原则强调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交际需求,因此,翻译人员需要根据交际目标和目标语读者的需求来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在典籍英译中,目的原则要求译者不但要传达准确的含义和信息,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准确传达典籍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

(二)等效原则

交际翻译强调等效原则的应用。在典籍英译中,等效原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在目标语文化中的自然流畅和通顺,同时也要保持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意义等效。这个原则的核心思想是确保翻译文本能够传达与原文相似的意义、情感和信息,而不受到语言、文化或结构的限制。汉语典籍作品中常常包含诗歌、韵律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交际翻译观的策略和方法,通过重新组织语言结构、调整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实现在目标语中的等效表达[6]。

(三)适应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交际翻译观的主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英语读者对典籍文化的了解程度,并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注释。有了相关的背景解释和文化注释,英语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语典籍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此外,为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者可以在语言层面上做出调整,包括选择适当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确保翻译文本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综上所述,交际翻译观在典籍英译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目的原则可以准确传达典籍作品的意义和信息;等效原则可以在目标语中实现自然流畅和通顺的表达;适应原则可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典籍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然而,由于典籍作品的特殊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仍然可能面临一些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养,还要灵活运用交际翻译观的原则和翻译策略来处理汉语典籍英译的难题。

四、交际翻译观视域下的典籍《论语》英译策略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编纂而成。这部典籍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包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观念,它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各种文化行为[7]。但因其语言简洁,字句精炼,兼之年代古远,这给译者的翻译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下面将以交际翻译观为视角,选取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1893年)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分析。

(一)直译

直译指的是在对原文忠实,语句通顺且通俗易懂的情况下,将汉语的内容、形式直接对等的翻译成英语[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直译保留原文的句法结构和词语的字面意义。经典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学而篇》,译者在翻译时用了两个“Is it not...to...”句式,保留了原文的结构和字面意义。这样的翻译既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保持了翻译的自然性。“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一句出自《论语·为政篇》,在将其翻译为目标语文本时,译者同样采用了直译策略,将其翻译为“At thirty,I stood firm.At forty,I had no doubts”,不仅保留了原文本的形式和结构,还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和信息,保持了目标语文本的准确性和易理解性。

直译策略也能用于处理汉语典籍中的经典成语。“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句出自《论语·学而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巧言令色”一词直译为“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该译文可以完整清晰地表达出原词的含义,强调了真正的美德不应该依赖于花言巧语和虚伪的外表。“克己复礼为仁”一句出自《论语·颜渊篇》,意为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在翻译为目标语文本时,译者将“克己复礼”一词直译为“To 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准确地表达了其含义,让读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直译策略可以用于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出自《论语·述而篇》,译为“Riches and honors acquired by unrighteousness,are to me as a floating cloud”。翻译时,译者将喻体“浮云”直接译为“a floating cloud”,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法,不仅清楚表述了原文的基本概念,也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二)意译

意译,又称自由翻译,与直译相对。它的核心目标是传达源语言文本的意义、情感和隐含信息,而不仅仅是字面文字的翻译。这种翻译策略着重于保持目标语文本的自然流畅和可读性,必要时译者可以考虑摆脱原文句子结构,重新遣词造句,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顺的目的语表达出来,以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语境[9]。

意译策略还可以运用于典籍中的成语、谚语和典故的翻译上。“发愤忘食”出自《论语·述而》,意为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常用于形容十分勤奋。在翻译为目的语时,译者采取了意译翻译策略,将其处理为“in his eager pursuit(of knowledge) forgets his food”,准确地表达了“发愤”的含义即求知的专注和努力。“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出自《论语·公冶长》,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就像墙壁被污物覆盖而无法粉刷一样,译者将其处理为“a wall of dirty earth will not receive the trowel”。翻譯时,译者并没有将“粪土”一词直译,而是将其意译为“dirty earth”,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个比喻。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加入适当的解释、补充或修饰,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这涉及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翻译为目标语文本时,译者进行了意译,将其翻译为“The superior man is catholic and not partisan.The mean man is a partisan and not catholic”。译者选用了“superior”和“mean”这两个修饰词,意在通过适当的解释、补充和修饰,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此外,译者分别将“周”和“比”意译为“catholic”和“partisan”,通过这两个词分别传达原文的核心意义。这正是交际翻译的关键,译者创作的目标语文本,要能准确地将原文本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帮助读者体会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10]。

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译者广泛应用了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策略。直译策略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体验原文的修辞和文化背景,译者需要权衡原文的字面意义和译文的流畅性。但有时直译也会使翻译文本不够流畅自然,因此,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策略,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平衡准确性与可读性,从而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五、结语

本文以交际翻译观为基础,研究了典籍英译中翻译策略的应用。通过对交际翻译观的起源与发展的梳理,深入探讨了其在典籍英译中的适用性,并分析了其中的重难点和挑战。通过研究发现,交际翻译观为典籍英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探索和改进的方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涵盖更多典籍的英译案例,探索更多适用于不同类型典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同时,还可以结合新兴的技术手段,如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探索其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质量。通过这些努力,典籍英译的研究和实践定能不断取得突破和进步,为推动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庆颖.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典籍翻译特点——以《英韵三字经》为例[J].青春岁月,2018,(07):45-46.

[2]唐聪.从目的论视角看文学典籍的翻译[J].文学教育(下),2018,(07):18-19.

[3]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王晓靖.基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观下科技英语翻译的讨论[J].教育现代化,2016,3(13):173-174.

[5]肖钧铭,冯晓蕾,关晶晶,陈国新.刍议交际翻译理论视阈下药品说明书汉英翻译原则[J].理论觀察,2016,

(04):135-136.

[6]罗薇.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大传染病中的心理战》(节选)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广西民族大学,2021.

[7]魏望东,刘雪芹.文化典籍翻译中的“再语境

化” ——以《论语》疑难章句英译为例[J].翻译研究与教学,

2022,(02):36-41.

[8]李辉.茶产品中直译和意译的运用探究[J].福建茶叶,2018,40(10):279-280.

[9]赵泽凡.英语翻译中直译和意译新探[J].青春岁月,2019,(05):46.

[10]李振.语义和交际观下《红楼梦》医药文化因素的英译策略——兼评霍氏和杨氏两译本医药英译的得失[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161-167.

作者简介:

王培培,郑州轻工业大学,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科技翻译。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