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赋光
一、前言
地方高职院校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机构,因此社会服务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地方高职院校依托地方经济,逐步形成资源、科学技术、科研成果上的优势,能够为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更应该关注地方经济需求,紧密贴合行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灵活地开展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更为直接地为产业提供服务,从而促進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发挥。
二、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范围
(一)开展企业员工培训,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支持
国家将“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将完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作为重点任务[1],从国家层面将社会服务定位为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紧密相连。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经过长久的实践,从人才规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开展社会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在科学成果研究方面蓄势待发,完成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延伸,实现国家提出的主动服务地方的总要求。在服务企业和社会方面,地方高职院校承担着科研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员工培训服务等职能,高校作为落实职业教育的主体,主动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能够为企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落实自身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责。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将地方高职院校产生的专利发明、技术创新成果、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对产业创新发展具有应用价值的成果,能够通过开放协作,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创新成果的具体应用,从而强化产业的竞争实力,满足产业对职业教育的期盼。在生产技术服务层面,地方高职院校要求企业入驻校园,与企业签订合同协议,使企业接受学校的实训实习,并能够促进学校资源、技术共享,通过校企的深入合作,方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给予产业发展充足的支持,不断强化学校服务产业的能力,实现企业和地方高职院校的共同发展。在员工培训服务层面,地方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场所,并安排专业教师开展技能训练,强化企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提升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二)开展职业考证培训,支援同类院校和学科建设
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多,但是因为所处区位条件不同,在办学水平和发展建设上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有着成功发展经验的地方高职院校,能够通过地方高职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其他地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同时,在交流合作过程中,也能够使自身获得逐步地提升。当前,面对财经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加,财经商贸类专业已经成为地方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也成为国家关注的专业类别。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展开大量的探索,积累一定的经验,能够与区域内部的地方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形成对口支援的关系,通过与同行的交流,积极地共享学术研究成果,促进资源的共享,承担学校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在合作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促进学校自身的健康发展。
在职业考证培训方面,国家为培养应用型财经商贸人才,推行外贸业务员、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贸跟单员等职业考证,权威性的证书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接受程度,学生拥有专业技能证书,能够在就业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很多学校没有针对职业考证工作展开专业化的培训和辅导,很多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来完成职业训练。地方高职院校应本着服务社会的宗旨,为减轻社会的压力和负担,承担起职业考证培训的职责,通过传递经验,开展培训活动、落实社会实践服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学生考证通过率,促进学生就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从而实现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
三、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困境
(一)院校难以对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围绕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只有地方高职院校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地方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才能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也促进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发挥。在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向新兴产业的程度不足、与企业展开的合作深度不够、社会培训项目设置对接产业不深,导致其提供的社会服务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出现供需上的矛盾。首先,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对接的程度不够。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产业所需的人才也随之发生转变,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完整的人才链,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但是,部分地方高职院校专业体系更新速度较慢,忽视社会发展的真实所需,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出现岗位不适应的问题,难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其次,产教融合不深入。当前,学校积极地与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合作项目,落实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但是部分合作企业态度较为被动,在校企合作上的兴趣不足,容易出现“一边热”的现象,导致企业不能够参与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作育人的效应,制约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全面发挥[2]。最后,社会培训项目设置对接产业不深。当前,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开设的培训项目类型较为单一,很难与就业需求相对接。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培训项目不能实现多主体的参与,还存在收费高的问题,导致所传授的经验和技能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与其自身的发展机制有着直接的关联,需要地方高职院校展开统筹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机制,激发院校的内生动能,使院校能够真正地参与到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持。但是,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缺少社会责任感,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过度地关注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健全社会服务机制,限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一是缺少社会责任感。部分高校缺少对社会服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社会服务依靠教师的自发性,忽视对社会服务活动的跟踪管理,导致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效果达不到预期。虽然很多地方高职院校能够开办社会服务活动,但是缺少相应的运行机制,不能够对活动的内容进行细化,导致服务项目难以落地,很多活动半途而废,难以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二是缺少激励机制。高校设置的薪酬、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内的教师过度关心教学水平、论文发表数量、课题研究成果,对社会服务缺少关注。而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将所有的精力放置在校内的教学和科研上,难以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也导致学校社会服务供给不足。三是缺少评估机制。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服务评估机制,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对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快速识别,导致地方高职院校难以达成服务社会的目标[3]。
四、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化对策
(一)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开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
为切实解决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亲密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以及社会服务平台欠缺等问题,应紧密结合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专业优势,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开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搭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高质量开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4]。首先,在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过程中,应加强与当地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亲密沟通,搭建沟通桥梁,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结合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优化课程设计,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地方高职院校应深入分析当前产业形势、经济形势、就业形势,深入行业、企业当中,掌握财经商贸相关领域发展新动向[5],按实际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定,贴合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再次,地方高职院校应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形势,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智能化生产等现代化产业融入专业体系设置当中,增强专业体系设置前瞻性,紧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增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最后,通过融入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有效提高招生率和毕业生就业率。
(二)完善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切实发挥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优势
完善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职能优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保障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6]。第一,完善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管理机制。可通过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专门负责做好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信息提供、过程管理与服务效果评价等工作,通过优化组织结构,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提供内驱动力。建立健全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进行业务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激励,落实刚柔并济、人性化管理办法,利用职称评聘、晋职晋级、奖金福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专项经费支持体系,将社会服务工作作为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规划、计划重点,突出社会服务重要性,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确保社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第二,整合校内优势资源,成立科研咨询服务中心,以团队、项目为平台,紧密围绕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以商业研究所为龙头,集中专业优势,整合力量,加强行业领域应用性研究,以此来切实满足地方发展需求,促进产学研结合,为区域财经商贸企业提供多方位、多渠道的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能力。第三,优化高职教师社会服务工作机制,明确界定社会服务范围与社会服务工作程序,建立教师社会服务质量评价机制,根据质量评价结果科学调整社会服务方案,保证社会服务工作高质量开展。第四,搭建教师社会服务信息平台,全面梳理教师可承接的科研、咨询、志愿服务等社会项目。在学校官网开发专门的社会服务专栏,公布教师社会服务范围、内容和具体项目,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化,形成品牌效应,方便需求方查询和获取服务。同时,由政府部门牵头建设类似于招聘求职网站的社会服务信息平台,紧密对接行政事业单位、行业企业与地方社区等单位,通过平台公布合作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效率,降低时间成本,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第五,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管理部门,如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全校社会服务相关事务,为教师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当中,统筹布局,加强指导和引领。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为推进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高职与企业互利共赢发展
借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优化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班”人才培养办法,进一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地方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发展。首先,应持续加强“订单班”人才培养,积极与地方优秀企业开展合作,按照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信息、人才要求、行业需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应按照培养学徒及未来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为学生提供实训、实践、实习的重要平台,方便学生通过多种契机,深入企业与未来岗位实际,提前了解、掌握岗位需求与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同时,校企双方应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有利于学生毕业后便可立即上岗工作,提高人才就业率的同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升学校服务企业水平。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该学校便是选择与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和咨询服务方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启动了“菜百商学院”的组建工作,增设“菜百订单班”,实施“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定制化课程。学生成绩合格后,便可直接进入顶岗实习,此种模式有效促进了产业经济与职业教育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其次,量身定制课程,大力拓展企业培训服务。应充分发挥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办学资源优势,积极付诸行动,加强市场开发,拓展培训领域,创新培训产品,打破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的限制,积极建设学生可持续发展平台。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搭建员工再教育培训中心,为企业员工提供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服务,保证企业员工能夠与时俱进更新自身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现代化、创新型发展需要,大大提高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此外,紧密结合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优势、科研实力、地方行业发展要求和实际需求,科学制定社会服务计划,打造咨询服务平台,与合作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共同攻关企业难题,成立自己的科研咨询品牌[7]。打响品牌战,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争取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四)优化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结构,引领高职社会服务工作高质量开展
教师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织者与实施者,自身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质量和效率。因此,为更好地提升财经商贸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应重视优化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引领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高效化开展。在具体实施阶段,一是应加强对《新职教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认知和掌握,引导其正确理解政策文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信心,通过入职培训、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目标意义、国家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切实提高教师职业自信心,为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以社会服务为主题的教师专项培训活动,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细化教师应承担的社会服务工作,将社會服务纳入教师职责体系,帮助教师系统认识、理清社会服务内涵、工作形式与重大意义,促进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稳步提升。三是紧密围绕专业知识、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多个领域组织教师开展模块化培训,助力教师紧跟专业学术前沿开展科研活动,并紧跟“数字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及时组织开展数字化素养培训,将数字化技术融入专业能力培训当中,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支撑社会服务质量与效率的专业技能。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标。当前,地方高职院校依托现有的资源、科研成果、设备设置、人才的优势,在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直接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落实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工作职能。但是,地方高职院校运行条件不同,导致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有所差异。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缺少完善的服务社会机制,没有展开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导致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职能难以全面发挥。对此,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发挥学校社会服务的职能,并加强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推动社会服务工作高质量开展。
引用
[1]熊诗尧.双高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沙洲职业工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3(21):4-6.
[2]白冰,谭丽娜.高职教师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群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9):224-225.
[3]李玮,张向辉,王威.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提升路径研究——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21(02):136-139.
[4]吴建军.“双高计划”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研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06):55-58.
[5]段亮亮,赵亚玲,张婷.地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探究——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学,2020(26):155-156.
[6]郑庆芳.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32):222-223.
[7]吴芳.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59+61.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2KY1932)
作者单位: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 责任编辑:韩 柏 蔺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