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青
[摘 要] 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中职高职院校贯通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需结合部分地区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经验,从课程模式、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个角度,探索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基于此,首先分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其次探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建设要点,最后围绕中高职院校如何建设有效的一体化课程提出几点策略。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5-0133-04
中高职衔接体系不仅可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帮助中职毕业生提升学历,提高职业能力。然而当前职教改革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仍存在建设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断层或偏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落脚点,不仅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受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衔接等微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为提升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质量,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模式与内容。
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现状
(一)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部分中职院校认为,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熟练的操作工。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有效衔接。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中职院校并未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这就使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不清晰,使中高职衔接目标不统一。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内容断层
部分学校通过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未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使部分中高职学校出现了课程内容断层的现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下,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能够使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持续发展,进而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现学生的进阶成长。
(三)一體化课程体系内容存在偏向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并未充分考虑衔接生源之间存在的差异。比如一体化课程教学仍旧采用大班制教学,并未分层、分类教学,使学生在统一的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模式下难以实现优势发展、特长发展[1]。这就使一体化课程内容存在偏向,导致中高职院校衔接过程不严密。
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要点
(一)重视课程内容的职业性
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中高职的职业教育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基于此,应设计职业性的课程内容,凸显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比如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标准、知识结构、行业规范、能力素质等,以体现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出发点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并融合职业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丰富一体化课程内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二)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的持续性
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连续性的过程,这就要求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过程要重视学生职业发展的持续性,使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课程具备阶段性特征,同时体现内容的持续性,避免中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出现重复。挖掘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规律,将学生职业规划实习实训内容、顶岗实习活动、入职教育、职后教育等融入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实现一体化课程内容的全面性。
(三)重视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形成专业理念与职业能力,这也是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也要结合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发展构成,融合课程内容,重视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专业技能与职业实践的融合。比如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设置要推动课内知识教学、课外实训教学的融合,重视专业基础与相关学科内容的融合,进而推动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三、中高职院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策略
(一)明确课程模式,提升课程体系的衔接性
在职教改革背景下,构建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要确保一体化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以及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持续性,确保一体化课程内容与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一致,以此突出中高职院校不同职业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各个教育阶段的连续性与衔接性。因此,在中高职院校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时,要明确中高职衔接模式,以此为出发点提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衔接性[2]。
1.一贯制衔接模式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开展衔接教育时,往往采用五年一贯制的衔接模式,即三年中职教育加两年高职教育的模式。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背景下,其招生标准要高于传统的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离的教育模式,这就使得生源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三年中职教育加两年高职教育模式的应用,能够从推动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完整连续的教育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的出现,提升了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目标,设计有效的课程模式,使学生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完整的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比如在三年中职教育阶段,中职院校可以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职业素质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知识技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在两年高职教育阶段,高职院校可以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拓展课程,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提升职业技能。
2.分段式衔接模式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中高职分段式衔接模式是指由学生完成三年或两年的中职学习任务,并在转段考试合格后进入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学习,主要有“3+3”教育模式、“2+3”教育模式。应用分段式衔接模式,不仅能够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也能使高职院校有更多样化的生源选择。除此之外,应用分段式衔接模式,能够为中专学生、普通高中生提供更多样的专业选择。在此背景下,设计分段式衔接模式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更需要重视中职院校课程与高职院校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能够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明确课程标准,整合一体化课程内容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课程标准是整合课程内容的依据与方向,因此在建设一体化课程体系时,中高职院校要统一课程标准,重视不同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连续性。中高职院校要建立课程研发团队,结合企业发展方向、行业岗位需求等,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
1.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
中高职院校为建立有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要从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使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不同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明确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能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标准,并实现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避免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使教学内容呈现递进性,提升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3]。
2.设计均衡的课程结构
在明确统一的课程标准后,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多样化发展渠道。因此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行业岗位需求,对一体化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实现一体化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递进性与连续性。比如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设计一体化课程结构,可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将通识课程、素质拓展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课程体系建设方向
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完全相同,中职院校更重视培养技能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偏向于技术经验传授以及动作技能,培养从事技能操作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更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偏向于智力技能与理论技术,要求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也要掌握良好的理论基础。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使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落实中高职衔接的教育目标。
1.明确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并非仅仅是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简单相加,而是要使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前后串联。因此,要明确中高职衔接的育人目标,理清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目标相互串联,设计能够体现中高职衔接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结合企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结合企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仅能够将企业的用人标准、职业能力等纳入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设计中,也能结合行业发展态势,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开展针对性教育。因此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用人需求,制定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企业工作过程、工作内容、行业发展态势,对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进行确定。比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设计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可以从旅游行业发展动态、旅游企业以及旅游管理技术专家等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以此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现代时代背景下的职业岗位能力、工作岗位类型以及职业岗位内容,进而了解企业与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专业素质以及专业知识的要求,以此明确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定位[4]。
3.融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在教育体系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是临近的教育层级。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遵循层次化衔接的设计原则。当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重复、未划分层次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发展等并不清晰。通过融合学生职业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专业的职业资格等级和职业岗位层级等,设计分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可以共同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交流与协商,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制定整体人才培养目标与分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在中职学校,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展程序性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实践等课程活动,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则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开展策略性知识课程、实践能力提升课程,实现学生技能知识的共同发展。比如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针对与旅游管理相关的工作性质与工作内容,大致可以将职业类型分为客服类、导游类、销售类与计调类。通过对岗位开展层次分析,根据职业等级不同,大致可以將每一个岗位类别分为六级。因此针对中职院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客服类、导游类、销售类的前三个等级岗位,即助理、员工、主管。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以确定为导游类、销售类、计调类的第二级、三级、四级岗位,即员工、主管、经理。
(四)结合岗位需求,完善一体化课程内容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设计一体化课程内容是推动中高职院校有效衔接的落脚点。从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优化中高职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实现中高职院校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衔接的连续性与逻辑性,提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育人效果。
1.明确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计
公共基础课程是德育课程、体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的整合。在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程分为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是中职阶段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学生德育、体育、文化基础的最低标准,也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的接口。公共基础课程2是对公共基础课程1的拓展与延伸,是高职阶段需要学习的基础内容。在设计公共基础课程2的课程内容时,要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与要求,将国家对大学生公共基础知识的要求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
2.明确职业课程内容的设计
职业课程包括职业基础课程与职业技能课程。其中职业基础课程是中高职院校将专业群中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公共知识与公共技能。职业基础课程设计能够减少中高职院校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中职院校设计的职业基础课程要从中职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岗位的基础能力,并能够完成专业岗位相关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的职业基础课程是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综合知识、职业综合技能,能够在高职阶段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课程以提升中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任务融入课程体系。中职院校可以将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初级证书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具备初级证书所要求的綜合能力。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课程则是将中级证书要求的综合能力与技能课程相融合,在培养学生中级职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意识[5]。
(五)重视常态合作,优化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部分中高职院校虽然能够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与教育优势,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教育资源,但由于中高职院校并未建立高质量的常态合作机制,在教育衔接过程中并未开展有效的实质性合作。这就使中高职院校在教育衔接背景下存在专业衔接性不强、中高职院校专业开设内容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为提升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效果,提升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常态合作,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构建一体化贯通专业体系
中高职院校要深入挖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建立一体化贯通的专业体系。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将断层专业或断层课程内容补充到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形成一体化专业目录体系,实现中高职学生的进阶性成长。
2.在高职院校的统筹规划下中高职开展合作教研是优化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素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能够对中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依据。在高职院校的统筹管理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以及中高职院校的合作形式,可使一体化人才培养全过程更加清晰、更具有逻辑性,进而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中高职院校要联合开展教研活动,围绕贯通制培养项目,开展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升一体化课程的开展质量[6]。
(六)重视多方评价,提升一体化课程育人效果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教育模式要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式。融合过程性评价、转段性评价,不仅符合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也能够提升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
1.重视过程性评价规范应用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顺利构建,依托于中高职院校的协同合作。在此背景下,应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能够针对学生一体化课程体系中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价。因此,过程性评价方式更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过程评价,更适用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教学过程。
2.严格落实转段式考核方式
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无论是一贯制衔接模式,还是分段式衔接模式,都需要学生参与转段考试。若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则学生能够进入更高学段开展学习。应用转段式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学业发展水平,能够筛选技术技能扎实与文化基础合格的学生,为高职院校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源。
总的来说,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充分融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中职教育阶段、高职教育阶段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中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出发,明确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模式,并以职业发展学生发展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统一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课程标准,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内容完善等指明方向,使复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工程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推动中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诚,邱欣菊.长学制背景下一体化课程改革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3(11):9-12.
[2]封常秀.中高职贯通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1):36-39.
[3]虎晶.浅析终身教育视角下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J].学周刊,2021(15):11-12.
[4]年爱华.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1(14):15-16.
[5]付国华.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与对策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2):37-40.
[6]李军,王伟,宋维洋.中高职一体化环境下的课程衔接体系探究[J].甘肃教育,2020(21):144-14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