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意甯
[摘 要]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服务不平衡、认知不充分、预防不到位等问题。建设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的必要性体现在它既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保障,也是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更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响应。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实现路径包括:在教育教学层面全面培养,铸就心理健康的牢固根基;在实践活动层面开拓心智,助力学生心理的多维成长;在咨询服务层面呵护心灵,筑牢心理健康的坚实堡垒;在预防干预层面防微杜渐,守好心理健康的护城河;从平台保障层面高效支持,贯通心理育人的关键桥梁。
[关 键 词] 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145-04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動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教育部党组先后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2],将心理育人纳入了“十大”育人体系,并提出了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为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这个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术知识传授,还需要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素养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五位一体”格局相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提升,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心理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五位一体”建设心理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希望能为高校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实现新时代的育人目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与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也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尽管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服务不平衡
心理健康服务不平衡是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求学期间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然而高校之间的心理资源却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较发达地区或排名靠前的高校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心理服务,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一些欠发达或排名靠后的高校却常常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境。这种不平衡导致一些学生能够受益于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另一些学生却因无法获得必要的援助而心理问题加重,使学业和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可能导致退学、辍学等。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来减少高校心理服务之间的不平衡,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这需要更有效的心理育人机制,提高心理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确保学生能够享受到充分的心理健康关怀。
(二)认知不充分
高校师生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对心理问题的严重性、预防策略和支持资源的可用性认知不充分,也是当前心理育人中面临的一大难点。这种不充分体现在学校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低估[4],师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误解等。这种认知不足导致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识别和干预,学生不愿或不敢寻求心理支持,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也加剧了自身的困扰。此外,高校对心理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也往往受到认知不足的影响,导致心理服务的投入不足或质量不高。因此,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加强心理教育,鼓励高校师生更积极地参与心理健康对话都是当务之急。这一切需要更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以改变师生对于心理问题的观念,使每个人都能够理解、尊重和支持心理育人工作,从而创造一个更阳光积极的校园文化。
(三)预防不到位
高校心理教育中预防不到位同样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预防是心理育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责任,也应该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尽管大多高校能提供心理支持服务,但往往更注重问题的解决而非预防。例如学校通常只在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支持,而未能关注问题的根本预防。这种预防不到位很可能引发后续问题。首先,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遇到困扰时无法有效地管理情绪、压力和挫折,增加了问题发生的风险。其次,预防不到位可能使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逐渐积累,最终在面临高压时极易爆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这不仅可能对个体造成极大困扰,还可能对整个学校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预防机制的不完备、不到位很可能限制学校内、外部资源的充分调动,阻碍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因此,高校需要更多地关注心理教育中的预防问题,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帮助学生在陷入困境时更好地应对。
二、基于“五位一体”建设高校心理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保障
基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建设高校心理育人机制,能够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必要保障。高校生活可能带来各种压力和挑战,包括学业压力、社交问题等。这些困扰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很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而建设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正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关注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社会技能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通过将心理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收获学科知识,还能够提升压力调节、情绪管理及人际沟通等心理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有助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通过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而通过平台保障则为这一体系提供了支持和基础,确保这些要素能够协同运作。
(二)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是高校综合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学术知识,还需要具备全面素质,包括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跨学科思维等。将“五位一体”融入心理育人有助于推动学校在关注心理健康的同時,注重培养学生情绪调节、时间管理、压力调控等心理技能,为学生提供在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心理素质等各个维度上均衡发展的机会,为综合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将“五位一体”融入高校心理育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有价值的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是综合人才培养的基石,也是高校育人使命的体现。
(三)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力响应
“五位一体”格局有力响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高校承担培养未来社会领袖、创新者和公民的责任,而“五位一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知识或技能,更强调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跨文化沟通等更为复杂多元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有利于培养更具有心理韧性、创新力、领导力,以及更能应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职业挑战的青年人才。此外,将心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融入思想道德引领与文化知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跨文化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社会事务并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如此,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支持,是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它有助于培养更具现代素养以及全球视野的人才队伍,满足了当代社会对多层次、多领域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基于“五位一体”的高校心理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
根据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现状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本部分从教育教学、实践拓展、咨询服务、预防干预以及平台保障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以实现新时代心理育人目标。
(一)教育教学:全面培养,铸就心理健康的牢固根基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是一种全面而综合的教育策略,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需要在教育教学方面采取一系列策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铸就牢固根基。
1.将心理教育融入课程
高校应重新审视课程体系,确保教育内容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收获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自我接纳、压力处理、时间管理等心理健康和情绪智力的知识。这些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学会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2.支持个性化发展
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心理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有助于培养更具综合素质和复合能力的未来人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同的背景、需求和目标。通过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这种个性化支持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还能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专长,深入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因此,支持个性化发展是高校心理教育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为后续的成长与发展铸就牢固根基。
(二)实践活动:开拓心智,助力学生心理的多维成长
实践拓展是高校心理育人中的关键一环。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来深化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还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应充分强调实践,以助力心理健康的多维成长。
1. 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
高校应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实习等,以拓展学生的实际经验,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培养沟通协调、组织管理以及创新创造等实操技能。此外,多元化的实践机会也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交网络,增加社交支持系统,减轻心理压力。因此,高校心理教育需要积极鼓励并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以促进学生的多维成长。
2. 鼓励自主学习与探索
自主学习与探索是高校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锻炼批判性思维,提升自我认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外,自主探索需要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规划进程以及管理时间,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与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工作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加深学生对不同领域的理解,实现心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咨询服务:呵护心灵,筑牢心理健康的坚实堡垒
在基于“五位一体”的心理育人机制中,咨询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它能确保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与深度关怀,是守卫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实堡垒。
1.搭建专业的心理支持队伍
专业的支持团队是实现心理育人的必要前提。这个团队应包括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辅导员、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专业人员等。专业团队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全面的心理支持,以满足他们在不同方面的成长需求。具体而言,咨询师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如情绪困扰、学业压力、社交困难等,提供专业的咨询方案。辅导员和社会工作者则可以提供生活和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此外,专业团队还可以定期与学生互动,监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种定期关注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问题,提供专业的援助和支持。
2.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
高校应该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包括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测评等。这些服务可以帮助学生处理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各种困扰,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此外,高校还可加大心理健康活动的力度,如组织工作坊、讲座和培训等;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幫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预防问题的发生,也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专业援助。
(四)预防干预:防微杜渐,守好心理健康的护城河
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应该重视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建立有效的早期干预机制,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4],及时识别并支持可能面临心理危机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和综合素质,构建心理健康的前沿防线。
1.做好心理常识科普
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中,做好心理常识的科学普及,为学生提供冲突应对、情绪管理、压力调节等技能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并应对情感、学业及人际等方面的心理困难与挑战。这有利于培养积极心态,帮助学生在问题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之前做好自我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2.建立综合评估与监测体系
建立综合评估与监测体系是高校心理育人机制中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定期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估与监测,了解学生在不同维度的心理健康需求和困扰。这有助于学校更精确地调整心理支持策略,尽早识别存在潜在风险的学生,从源头管控校园危机。综合评估与监测体系的建立应使用多样化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包括定期的问卷调查、心理状况的定量与定性分析,以及与学生、教师和辅导员的交流等。此外,综合评估与监测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该机制还应建立反馈循环,定期评估育人机制的效果,广泛听取学生、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改进和调整机制,与时俱进,满足学生的需求。
3.完善教师培训和发展计划
定期的专业发展和心理教育培训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教职人员也应接受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学习如何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自己的育人工作中,学习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其中危机干预在心理健康培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类培训可以帮助教职人员有效识别心理问题的早期迹象,了解如何预防,以及如何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干预。
(五)平台保障:高效支持,贯通心理育人的关键桥梁
平台保障是高校心理育人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建立一个全面、高效、安全的心理支持平台,高校可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打通心理健康工作的关键桥梁。
1.搭建心理支持平台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设备建立一个更完善的心理支持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例如平台可提供在线预约、线上测评、咨询热线等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借助心理平台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如在线心理健康信息库、自助工具、视频教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管理心理健康。
2.扩大推广与宣传
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心理育人机制,扩大推广与宣传至关重要。高校应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服务,让学生知道在必要时可以寻求支持和帮助。学校各部门、院系可通过校内宣传活动、社交媒体、学校网站以及悬挂海报和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途径[5]来扩大心理宣传工作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同时,高校还可以鼓励师生分享他们的心理故事和经验,以减少心理问题的社会污名,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鼓励他们在必要时主动求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有助于构建一个开放、支持、充满同理心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并受益其中。
3.做好隐私保障与维护
此外,保障与维护学生隐私是高校心理服务中容易被忽视、却举足轻重的一环。学生可能会因各种心理问题寻求支持,包括失眠、焦虑、抑郁等。这些问题常常涉及个人隐私且非常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确保学生的隐私和保密性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只有当学生相信个人信息和咨询内容是安全的,他们才会愿意开诚布公地与专业人员沟通,从而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学生的隐私,包括数据加密、严格的访问控制以及合规的隐私政策等,以确保学生的信息不会被滥用或泄露,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健康支持环境,鼓励学生主动求助。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心理育人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五位一体”与心理育人相融合的必要性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五位一体”的高校心理育人机制的实现路径。首先,在教育教学方面应将心理教育融入课程,支持个性化发展;其次,在实践方面应努力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鼓励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心理支持方面应构建专业的心理支持团队,提供丰富的心理服务;在预防干预方面应做好心理常识科普,建立综合评估与监测体系,并完善教师培训和发展计划;最后,在平台保障方面应用心搭建心理支持平台,扩大推广与宣传,并做好隐私保障与维护。这需要学校、教职员工、学生甚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心理育人机制的质量和有效性,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4-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
06_320698.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20)[2024-01-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
210720_545789.html.
[3]范多芳.构建职业院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3(4):13-16.
[4]孙慧.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22(18):32-35.
[5]唐志雄.技工院校“五位一体”心理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6):185-188.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