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红娟
[摘 要] 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构建实践教学共同体,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师德示范、师德体验和师德践行,有效提升师范生的师德修养。
[关 键 词] 实践教学共同体;师德修养;师德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6-0081-0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强调: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兴国必先强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意见》(2019)又指出:“建立有效的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格局。”[2]《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进一步指出:“坚持师德为先。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3]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之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认知等。师德养成是教师道德内化的重要过程,是师范生道德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5]深入推动师德养成教育,可以引导师范生明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教育责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教育发展之需
师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6]因此,要“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6]。
(三)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是个人发展之需
师德养成教育是师范生培养的核心要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标准,“决定了必须对师范生在道德上提出更高要求。教师的职業道德培养应该从学生时代出发,师范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师范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无论是对在校师范生思想品德的考量,还是考虑到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专业发展,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都意义最大”[7]。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应在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类课程中积极探寻落实路径,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努力造就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二、实践教学共同体养成师范生师德的优势
实践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包括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学校(包括基础教育学校与大学)、学生(包括师范生以及小学生)组成的“多向滋养”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其不仅着力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共同体成员,尤其是师范生的专业认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等师德的养成。构建实践教学共同体,是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有益尝试,对提升师范生师德修养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实践教学共同体的道德目标
1.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实现共同体愿景
教师教育涉及教师培养、教师入职和教师培训三个环节。打造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变革的方向之一。这就“需要高等师范学校专业院系的参与、政府的支持、基础教育高质量学校和优秀教师的融入,它们构成一个相互支持的共同体”[8]。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愿景是推动共同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通过提供实践、知识建构的教学现场,建立新的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教师从“技术熟练者”向“反思性实践者”转变,即不仅具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和提升自身经验,善于反思复杂教育情境中的问题,通过实践反思与问题研究不断增长实践智慧,发展创造意识和劳动精神。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不断坚定实现共同体愿景的希望。
2.超越自身利益,实现“共生共赢”
现代社会是高度合作的社会,协作交往成为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在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中,应该使师范生过共同体的组织生活,在交往和协作中培养协作性思维和能力。实践教学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旨在改善职前教师培养现状,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但在共同体构建的初期,各方面参与者难免多从自身出发考虑利益需求,但在持续的对话、磨合中,共同体成员逐渐建立理解性的合作关系,不断推进合作的深度,各方会逐渐超越自身单方面的利益,更多关注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互利互惠的协同效应。在共同体中,形成了“大学教师推动职后发展,职后教师推动职前培养”的互利循环,产生“自利利他”效应,形成职前职后教师共生共赢的局面。
(二)实践教学共同体的道德性对话
一般来看,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和师范生在教育背景、教育经历、教育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高校教师多习惯于大学课堂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学科逻辑,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而中小学教师更注重实践,但难免也有一线教师过于偏重实践的局限性,因此,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难以真正有效地达成一致。而且,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由于日常接触的环境不同,所产生的价值观也会有所不同。在大学教师看来,高校是在给中小学培养未来的师资,往往以指导者的姿态面对中小学教师。而被“抢夺”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中小学教师往往在表面上会对大学教师表示尊敬和重视,内心却常常疏远,甚至排斥。
而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构建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高校、中小学在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的前提下,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这个目标,将精力集中到对师范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上,从而提高教育实践育人的成效。
首先,在共同体中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对师范生师德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气氛可以理解为情感、情绪状态及对教育抱有好感或厌恶等关系的总和。[9]良好的教育气氛是一个正向的教育场,可以让师范生心情愉悦,感到自在,促使师范生积极学习、勇于实践。
其次,在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可以平等对话。表达与分享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对话,能够实现共同体成员个体经验增值。一方面,教师与师范生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务,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习合伙人”关系。一对一的指导、示范、亲授和互动,师范生受益良多,但同时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作及相长,促使指导教师努力成长为更智慧的教师。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经常性地走进中小学,深入实践、了解实践,用实践滋养理论,提升了专业素养。同时,依托课堂教学诊断、问题研讨等,为中小学教师的成长贡献自己的理论智慧和智力支持。这是一种协同学习,是一个“互相学的关系”,培养相互倾听的习惯,建构互相关爱的关系,也收获了职前职后教师同生共长、互利共赢的局面。
三、实践教学共同体促进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基本策略
真实的教育情境对师范生的师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2022)指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3]实践教学共同体中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可以通过师德示范、师德体验和师德实践来进行。
(一)師德示范
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道德榜样。《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通过实施导师制等形式,建立师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共同体,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品德提升、学业进步和人生规划方面的作用。教育是道德的事业,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要注重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师范生深化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共同体中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实践中所展现出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感染、熏陶、引领着师范生。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指导、用心育人的教育精神会丝丝缕缕渗入师范生的心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不妨来看一位师范生的学习记录:今天的语文课上,“b”和“p”的发音教学,陶冉老师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陶老师把餐巾纸放在嘴前,再发出“p”的音,纸巾被吹动起来。陶老师演示完后,又让学生把自己的小手放置在嘴前亲自体验一下。对于“送气音”这个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陶老师采用直观的方式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符合一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又增加了课堂乐趣,让小学生在玩中学,从而萌发“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的想法。每每听陶老师的课,总是不禁感叹: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关注小学生的真情、真感和真体验。(淮阴师院小教专业2016级 范怡)
显而易见,师范生只有在直观感受到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并自觉地感佩时,内心才会真正地被触动,师德培养才能获得师范生的认同。榜样教育是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途径。在榜样示范过程中,师范生由于即刻的触动、感悟乃至震撼,可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因此,师范生的师德养成需要教师的率先垂范与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激发起师范生的教育热情。
(二)师德体验
真实情境中的师德培养为师范生师德养成提供了真实的体验环境。体验是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领悟,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10]师范生如果对周围关系世界的融通性越强,照应周围关系的意识越强烈,其行为的道德性也就越高。在实践教学共同体中,师范生通过观摩等活动对教师职业特征有了清晰、深入的认知,获得了教师职业的角色感,升华了对专业内在价值的理解,提升了道德境界。
相较于其他职业,教师这份职业意味着更多精神上的付出,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引导人类灵魂的复杂工程。这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更不能像生产车间生产标准件一样,而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灵活实施教育。但在进入中小学教育场域之前,师范生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并不透彻,甚至有师范生认为教师只要负责上课就行。在实践教学共同体中,师范生通过观察、记录中小学教师一日活动轨迹,逐渐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真实体验教师职业的艰辛与不易,感受教师的价值追求,获得更深刻的师德体验:“在亲身经历、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学时间安排之后,我们能够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随着跟自己指导老师越来越深入的接触,我觉得老师在工作的时候好像有‘三头六臂,能够轻松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这让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价值。”“我的指导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刚柔并济拿捏得恰到好处,我想这是其他职业很难达成的,她们严肃时绝不拖泥带水,也可以分分钟和学生打成一片,我想这是独属于教师的职业感受,还挺有意思的。”“教师的工作真的很忙,但我愿意去尝试。因为学生渴望的眼神、成功的喜悦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欢笑,都让我向往。”在中小学校、在课堂里,师范生会越来越关注常常发生的一些“小事”: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表扬的话等,是如何对中小学生产生影响的。师范生教育的敏感性和教育机智在“有针对性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11]中逐渐培育并保持。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实践教学共同体中的师范生深刻体悟到:对于别的职业而言,也许你不热爱也能做合格。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如果你不是发自内心地爱这个职业,不是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学生,那肯定是不合格的。师范生在实践教学共同体中,清晰了职业认知,提升了职业情感,在内心的矛盾与碰撞中明确师德的责任与边界,内化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
(三)师德践行
教学实践既是师范生累积教育智慧的过程,又是师范生不断涵养教育情怀、提升师德修养的过程。师范生“进驻”中小学,增加了师范生“临床”实境锻炼机会,实现了个体与最真实教育教学情境的对话,在获得与专业信念、专业品性相关的默会性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一位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记录下他的成长收获:本学期,我和另外2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共同备课、课堂观摩和集中研讨。在进行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认识”单元备课研讨时,看着我们最初的教学设计方案,大学指导老师马老师向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角?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重新梳理了教材的知识点,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理解,我们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从生活引入角,提供丰富变式认识角,摸和画了解角的特征,做角认识角的大小只和开口大小有关,而与两边长无关,总结课题,拓展延伸。马老师进一步提醒我们:不论备什么课,都要认真解读教材、分析学情,这样才能更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在一次又一次推翻、重建的过程中,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巨大挑战性,更收获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再努力的成长的幸福。不仅仅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获得提升,更多的是对“为人师者”这四个字有了更切实的体会与理解。(淮阴师院小教专业2016级 刘祥)
在共同体中,通过指导教师的帮助,师范生对自己的定位愈加明确。“班级里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成绩很差,一上课就发呆。我试着在课后对他进行单独辅导,可是收效甚微。但是他悄悄告诉我他很开心,因为老师单独帮助了他。他开始愿意亲近我。有一次,我请他帮忙倒办公室的垃圾。从此,他时不时地就会跑到办公室门口张望,看看垃圾桶有没有满。办公室老师都纷纷夸他,他红着脸眼睛亮亮的。后来,他接受我的建议开始阅读课外书,读书成了他的乐趣。他还会和我交流读书的收获。一个学期后,他读完了班级图书角中大半的书。”“现在,我覺得教师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更应以身作则,你根本想象不到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有多强。有一次课间,我顺嘴说了一句口头禅,第二天就在班级内传开了。我第一次深刻领会了‘身正为范的意义,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榜样,尤其是小学教师,就要高度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它将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样子。”“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很难,你要面对和教育的是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拥有不同性格且有自己思想的学生,你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我觉得育人这件事责任非常重大,我要好好努力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师范生在实践中逐渐明晰自己应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他们逐渐以独特的教育学视角去看学生,进入了学生的世界,拥有了敏感、机智和爱,进而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开展不同的教育,呈现出对学生独特性的独特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12]师德具有实践生成性。实践教学共同体提供了真实的教育场域,可以引领师范生进行崇德向善的师德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共同体中,可借由实务经验之反思及持续的专业发展不断增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坚定终身从教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师德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J].人民教育,2018(3):6-13.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J].云南教育(视界),2020(1):27-31.
[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2022-04-13)[2023-12-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
3_616644.html.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9):4-6.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9(9):6-11.
[6]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9):31-34.
[7]闫小柳,赵忠义.师德修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2.
[8]朱旭东.《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地需有效策略[J].人民教育,2018(8):1.
[9][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10]刘惊铎.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J].教育研究,2003,24(2):53-59.
[11][加]马克斯·范梅南,李树英.教育的情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12-13.
[1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9):6-10.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