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思考

2024-04-08 07:51王榕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4年3期
关键词:财政拨款结余预算编制

王榕

一、前言

随着我国财政体制的深入发展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发展中的关键步骤,结合相应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此,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认真对照政策要求,逐步完善自身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管理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了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从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深化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众多领域,如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等,预算管理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管理改革,可以更好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政府投入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公共服務质量,创新管理模式,有效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落地,促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1]。

(三)防范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预算监督以及公开机制,通过严格的预算审批、执行监督可以防范财政资金的挪用和滥用,公开内容和范围的增加可以防止暗箱操作和不正当交易的发生,进而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风险。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财政资源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在此情况下,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的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事业单位未按照勤俭办事、厉行节约的原则严控各项开支,仍存在无预算或是超预算列支等情况,主要体现在部分会议、培训、差旅等事项,未提前列入年度计划和预算,或是超标准、超规模举行大型考察、展览、论坛等活动。部分单位“三公经费”管理不到位,实际执行中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公务接待费和因公出国费用管理和审批不严格,公务用车加油卡、ETC卡结余规模较大。此外,在资产的使用和购置上存在资产已超标配置,仍使用财政资金或是自有资金购置或更新资产的情况。

(二)全口径收入管理落实不到位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口径应包含各部门依法取得的所有收入,除“四本预算”即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外,还应包括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收入、非同级财政拨款收入、其他收入等各类收入。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缺乏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全局考虑和深远谋划,预算收入口径编制的不够全面和完整,导致在预算执行环节中不断地进行预算调整事项,给财政部门以及单位自身增加了繁重的工作量。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统筹管理不严格,当年应上缴财政的专户收入以及事业收入等未能在当年及时足额完成上缴,继续在单位基本账户或是过渡性账户存放。另外,对于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来讲一是对于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执行分析不够科学,在预算编制环节不能合理预判结余资金的规模,继而导致预算收入不够准确和完整。二是专用基金消化力度不够,部分单位专用基金结余规模较大或是连续多年持续提取增长幅度较快,在预算编制出现同类事项支出时不优先消化基金结余仍旧继续申请财政拨款的情况[2]。

(三)现代化管理模式应用不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对于预算管理改革有着关键性的意义。财政部2020年出台《预算管理一体化规范》(试行),参照文件要求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逐步搭建一体化建设平台。随着各省市财政部门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的逐步试点和推进,相应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目前上线的一体化系统中在预算编制环节搭建了单位基础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和人员情况。其中,人员信息的填报要求需要细化到具体每个职工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工资明细,在实际工作中,该部分信息基本由财务部门掌握和负责,特别是职工个人信息涉及到单位在职人员、退休人员、离休人员以及外聘人员等,信息量相对较大。在实际填报过程中,由于登陆预算一体化系统网络环境要求以及权限要求,单位其他部门无法登陆到系统中进行信息填报,导致大部分的填报工作只能由财务部门进行,无形中增加了处室间对接、沟通、协调、整理和上报的时间成本和工作量等,使得各环节无法明确主体责任,导致预算编制与业务管理脱节,无法协同高效地完成预算编制和执行等工作。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不足

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可以帮助单位更好的规划、控制和评估其财务状况、发展规划以及成本管控等。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不管是从意识层面还是执行层面主要集中在单位领导层和财务部门,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相对较为被动,各预算环节的参与度也不够。此外,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配套制度和相关体系也不够完善,没有形成从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监督、结果应用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发挥预算的完整性和约束力。

四、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

1.强化预算对执行的约束力

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管理。在一般性支出方面,例如会议、培训等活动,应结合通讯技术发展和工作实际需求,积极采取视频、网络等信息化方式开展工作,整合内容相近、对象重叠、地点相同等公务活动。在公务用车运行维护方面,应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单位应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定期对加油卡和ETC卡的使用情况和余额进行梳理核实,对于结余规模较大的单位及时上缴财政,确需充值的按照少量分次方式向卡内划拨资金。在资产管理方面,强化资产配置标准的刚性约束,对于资产配置已超标的单位,不得使用财政资金或是自有资金安排购置或是更新。对于资产配置未超标的单位,应按照优先调剂使用“公物仓”资产,后安排预算资金的原则进行购置。进一步加强资产内部控制管理,在各业务环节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强化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的衔接,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3]。

2.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事业单位要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各环节,坚持用钱先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基本原则。在事前绩效评估环节,各事业单位应根据项目自身情况分别对项目内容和政策进行评估,可通过专家咨询、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评估并形成事前评估报告。预算执行过程中还要加强绩效目标的动态监控,规范定期绩效报告制度,对偏离绩效目标的支出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此外,要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逐步形成各行业各领域绩效评价结果考核机制,建立考核结果与政策调整、资金分配、政府绩效考评挂钩机制,加大褒奖激励和处罚问责,积极推进和落实问题整改,充分发挥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

3.增强财政信息透明度

进一步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横向要不断扩大预算部门和单位的范围,除涉密单位外逐步实现公开的全覆盖。纵向要继续深化公开内容,细化公开口径和科目。此外,还应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高度重视政府采购意向公开工作,强化公开工作的內容和时间要求,保障政府采购工作的公开和公正。

(二)严格预算编制管理工作

1.规范预算收入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充分考虑自身基本运转和发展规划等因素,科学统筹、实事求是将各类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编制各项收入时要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申报和执行环节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确保预算收入的合规性和合法性。重点关注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非财政拨款收入管理,将非财政拨款收入管理放在同财政拨款收入管理同样的高度,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及时规范上缴财政,未纳入预算的收入不得安排支出。此外,在编制预算时,要合理统筹预算收入,除承担特定任务需要安排的支出外,部门支出预算优先使用非财政拨款收入解决。

2.清理、盘活各类存量资金

预算单位存量资金主要包括财政性存量资金和非财政性存量资金。财政性存量资金按照资金性质划分使用时限,一般情况下基本经费除年中追加资金的情况外,不允许结转使用,年度终了后由财政统一收入国库。部分项目经费除多年滚动项目和基建类项目外,未执行的项目资金由财政统一收回国库。此外,年度执行中,对于一些项目支出进度缓慢的项目,应及时分析原因,对于情况发生变化已无需执行或短期内不具备执行条件的项目预算,及时将经费上缴回财政。非财政性存量资金主要为事业单位非财政拨款收入形成的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合理测算单位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规模,按照规定比例将该部分经费编制到第二年预算中。财政部门通过建立结余资金定期报告制度,对各预算单位结余资金的规模、使用情况、上报情况等进行掌握和监督,强化各预算单位资金的归口管理[4]。

3.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工作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财政部门不断扩大非税收缴改革范围,深化改革级次,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电子缴款书改革。有了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实现缴款书生成、传输、查验、核销、入账、报销和归档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有效规避了非税收缴工作中入库不及时、流程不规范、票据管理松散等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

一是明确预算一体化系统各环节主体责任。财政部门应在预算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广泛征求各预算部门建议,结合部门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在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和评价以及政府采购、决算管理等模块,合理添加和设置相应的用户并按照主体责任划分用户权限。

二是加强各系统模块相互对接和监督的功能。预算一体化的核心就是要将预算管理全流程进行规范和集成,将各模块制度规范与信息系统紧密结合,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统一和透明。目前上线的模块已经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监督、会计核算等模块建设完成,实现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预算全流程管理。

三是提升一体化系统的互联共享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各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关联,构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共用,将财政、人民银行、人力资源、税务、审计等部门信息进行规范和统一,进一步强化对预算单位的监控管理职责。

(四)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和应用

一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单位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单位应当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宣传和培训,让员工全面了解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员工参与度,形成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氛围。

二是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机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监督、结果应用等环节,确保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实施。单位可结合自身内控管理,搭建预算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系统,细化各环节责任部门、职责范围、审批程序以及相关监控权限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预算管理的协同和共享,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率。

三是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的预算考核和激励机制,单位应当成立专门的预算考核与评价小组,负责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在预算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项因素,包括各部门执行预算的情况、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偏差、业务发展等。根据考核结果,对表现优秀的部门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的部门进行整改,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各部门的积极性,提高整体预算执行效率[5]。

五、结语

随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革的逐步推进,不仅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还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更好的发挥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益,优化管理结构,从而提升整体公共服务质量。未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还将继续深化,在改革进程中还应注重提高预算管理精细化水平,注重财务与业务的有机结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等,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引用

[1]王裕德.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2):49-51.

[2]郑勣娥.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23(31):89-91.

[3]姚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现状与强化管理对策探讨探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7):51-53.

[4]王清梅.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优化研究[J].中国产经,2023(16):156-158.

[5]王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6):62-64.

作者单位:北京医药职工大学

■ 责任编辑:韩 柏

猜你喜欢
财政拨款结余预算编制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工程预算编制及其控制
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2016年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医保基金结余和亏空并存
英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政府储备结余
美国各州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缓慢
对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中讨价还价行为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