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4-04-08 06:12董亚梅
理财·收藏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董亚梅

博物馆不仅肩负着为公众传播历史与文明的使命,同时还肩负着为人类社会塑造未来的使命。作为博物馆来说,全面展现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其基本职责。在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全球化、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如何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保存?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力量,如何与时俱进,将文化遗产的非物质门类纳入博物馆这一实体机构中,在新形势下做好自身功能的调整,这些都是亟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现结合驻马店市博物馆实际,浅谈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种独特的人类文化活动或口头表述的文化形式,它包含各种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游戏、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或称有形遗产)不同,主要是个人传承、口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通常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法,需要通过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来呈现。它最大的特点在于与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形成,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一种鲜活表现。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是区分不同民族的基本标志。

从博物馆的定义变化可以看出,2001年,博物馆被视为一个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开放的、非营利性的常设机构,致力于研究、教育、欣赏等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其环境的实物证据。到了2007年,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上,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新的定义强调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开放的、非营利性的常设机构,现在不仅致力于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还致力于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修订后的定义最明显的调整是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向外延伸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总的来说,博物馆的定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反映了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视,体现了其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和开放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逐渐引起国际关注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并于2001年首次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名列其中。自此,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了正式确认,并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范围。目前,国家已经公布了两批共计112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是数不胜数。在驻马店市,就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5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8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00项。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在不断增强。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一直致力于保护无形文化,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对于一些面临绝迹风险的民间技术或艺术,国家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例如,对长期从事传统工艺制作,具有独特技艺和卓越成就的民间艺人,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并为其提供更好的创作和工作环境。此外,还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等活动,以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保护和开发。与此同时,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还制定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一工程包括申请国家重大投资,进行文化抢救、普查、记录、保護以及相关法律的制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确保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在保护无形文化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对濒临绝迹的民间技术或艺术的特殊保护和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全面抢救。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机构

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人类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种遗产都同样重要。以往博物馆主要关注物质遗产的收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较少。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的精神活动,其保护和收藏工作难度大、管理复杂、成本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博物馆的收藏功能需要扩大,不仅要关注物质遗产,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五千年文明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迹、自然遗产等有形的遗产,同时也创造了璀璨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各种传统艺术、民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重要指引。因此,博物馆应当成为收藏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

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富有意义且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工作内容,也提高了其工作水平,并加速了其社会化进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将对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带来全新的变化。例如:戏曲除了已列入遗产清单的昆曲之外,还有京剧、川剧、粤剧等著名剧种;口述史诗除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外,还有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艺术方面有年画、皮影、剪纸;风俗礼仪方面如泸沽湖风情、祭祀孔子等;民间舞蹈如傩舞;民间女性文化如女书等。抢救、收藏、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级各类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博物馆的藏品范畴从有形实物扩大到包括图像、音响、文书档案等非实物资料。博物馆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记录人类主客观世界,加强对藏品信息和文化现象记录的管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能想到的只有两种途径,一个是尽可能地保存、记录,一个是吸引人们的兴趣,帮助他们进行传承。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入的文化体验。这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值得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项工作呢?

第一,人类社会因为种族、地域、传统、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平等、宽容、理解和尊重的心态去接纳这些文化间的差异。应从关注客观事实的视角,转变为关注社会的发展,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生、变动和消亡的文化形态及文化现象。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辨认和确认特定文化的特性,并利用研究、收藏、展示和传播等手段,准确记录、再现和阐释这些文化特征。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承担未来文化的责任。通过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使之产生一种使命感、一种献身精神。因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走出博物馆,走向社会,与特定文化的传承、创造者密切接触,做浩繁的资料调查和收集工作。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首先要有继承此项遗产的人,并能掌握技艺进行表演、操作;其次,要征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传承资料和道具等;此外,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因其规模过大,或因其有少数知名专家所独善而不易学,或因其他原因面临失传,这时保护的办法就是请专善此道者现场表演,用音像手段实地录制,采取高科技手段进行保护。再次,需要有资深的文字工作者,博物馆藏品研究工作需要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特性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藏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如何向不同社群成员展示和阐释特定文化就需要文字的力量。通过深入研究藏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社会和历史。这样的工作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向公众展示和解释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挖掘文化背景,探寻文化根源,保护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事业发展新的切入点。这将弥补博物馆历史的不足,极大地提高博物馆在地区文化中的地位,强化其社会功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并传播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让公众理解和认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作为与公众直接沟通、展现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长期以来,博物馆工作者一直在寻求平衡物质文化展示和历史文化展示的方法,这源于一些博物馆工作者对实证观念的坚守。他们希望观众能在与个别实物的接触中体验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希望观众能自己完成从个别事实到系统理论的过程。然而,目前的陈列方式有时会削弱展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展品与主题、观众的联系,观众得到的更多是零散、片段和表象的印象。考慮到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系统性原则,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在展示特定文化的特性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表现展品之间的联系,突出表现这些展品所反映的文化特性。同时,也要注意展览环境在创造和表达文化特性上的作用,将展品、展览辅助设施和环境共同考虑,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展示文化物品和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公众的欣赏方式也在变化,这要求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理念也要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应该举办一些贴近大众生活、内容丰富的展览,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展览,如风俗民情、民间手工艺等,这些展览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第四,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协助特定文化社群成员了解本文化的传统和特点,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他们自觉保护和传承文化特性。同时,他们还应帮助其他文化社群成员在与特定文化接触的过程中理解和尊重该文化的特性,促进不同文化社群成员之间的交流。这样,我们的博物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领域,其中包含着无数宝贵的元素,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并尊重彼此,才能发现并借鉴各自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及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才能走向更积极有效的关系。

四、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保护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宝库,不仅需要珍藏历史的实物,更需要用心守护和传承过去的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对于那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借助实物收藏、实施记忆工程以及构建多重馆藏体系等方式,让它们从无形变有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首先,实物收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实物息息相关,通过实物,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其内涵和功能。对手工艺类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收藏和保护尤为重要。此外,制作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艺人的独特创意和工艺手法都蕴含其中。其次,实施记忆工程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保存的形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普查。不仅要关注艺术和美术领域,还要从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艺术学、美术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调查。最后,构建多重馆藏体系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策略。通过多元化的收藏方式,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收集和保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通过实物收藏、实施记忆工程以及构建多重馆藏体系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博物馆这个文化殿堂中得到永久的珍藏。基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属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博物馆藏品观念,构建一个有形“物”与无形“物”并重的收藏体系。如今,驻马店市博物馆的馆藏体系已经超越传统的物质收藏,纳入了非传统物质收藏,如录音、录像、照片等。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文化遗产,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表现形式。这种双重馆藏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也为博物馆在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多元而崭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收藏体系,无疑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特征。

五、博物馆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

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矛盾。法国学者雨果·戴瓦兰将传统博物馆的特征归结为建筑、收藏、展示三个方面。传统博物馆以实物收藏和定期展览为核心,工作中心是有形的实物。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呈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通过身口相传的文化链得以延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实物保护和展示形式显然不足以表达其活态性和完整性。

为了更全面地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物质文化信息,驻马店市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增加了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对征集物背后的人文环境、地域特征、族群风尚、认知信仰等进行深入研究,力图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历史文化和民俗信息。其次,博物馆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方位活态展示,包括分布、起源、发展、现状、传承谱系、制作工艺、销售范围、使用方法及民俗民谣等。这些努力有助于更准确地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要对传承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化的遗产,更是人类社会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和展示,这正是驻马店市博物馆所努力的方向。

例如,驻马店市博物馆及时推出了“复古代文化 展今朝风采——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专题展览,此展览分为“中华一绝 民间瑰宝”“匠人匠心 火笔传神”“文房四宝 笔居其首”三个单元,精选百余件构思巧妙形式独特的非遗作品进行展示。此次展览突出天中特色,全面展示駐马店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掘和保护丰厚的非遗文化,让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内容——人的传承,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保护的范畴中来,是驻马店市博物馆目前正在考虑的工作之一。建立传承人谱系,设立传承人档案,加强与传承人沟通与联系,是目前所做的主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保护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如何尽量避免博物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的割裂,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最终沦为博物馆的“固态化”,也是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之快。消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规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全面而真实地保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将之留传于后世。这是博物馆的职责之所在,更是博物馆人的重要责任。

六、结 语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应当发挥其研究、展示和推广的作用,提高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专题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为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的个人和组织提供信息和活动场所,促进交流。可以通过成立民间文化交流协会等方式,吸引更多志愿者参与,共同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伦理、价值、道德、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挑战。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时刻关注社会动态,抓住机遇,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对策,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努力成为合格的保护、传承、交流文化遗产和文化特性的使者。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博物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露天博物馆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