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探析

2024-04-08 13:50霍旭岱
中学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传统语文

霍旭岱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历经五千年积淀传承下来的文化宝藏,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已经内化为一种文化素养。语文学科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大有裨益。鉴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有必要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1.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涵盖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比如,儒家学派的“仁政”思想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能够在德育和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学习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以史为鉴的观念,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凡此种种不同类型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能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延伸与拓展,使学生不断提升文化素养。

2.中学语文教师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掌握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精通传统文化中的古汉语知识,能够更加专业和权威地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可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使其可以更好地向学生讲授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优秀传统文化饱含人民智慧,是多民族共同勾勒的绝美画卷。从历史性视角出发,伴随社会时代变迁,传统文化处于动态的积淀活动中。如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传统文化在积淀的同时,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从哲学性视角探究,传统文化是世世代代人民群众的心血,涵盖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文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从融合性视角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果实,是纷繁复杂的多元化思想与智慧的集合,凝练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与追求。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

1.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括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也涵盖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写照,能够直接反映出祖国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程。不论是汉字诞生,还是汉语发展,都是中学语文讲授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语文课程是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直接渠道。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包括各种体裁、题材、主题和内容的文言文或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豪放派和婉约派,沉郁顿挫和慷慨激昂……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提供最佳契机。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展开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不足的问题。

2.巩固汉语言的地位

近几年,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略有欠缺,同时又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汉语言在社会上的地位明显下降。加强对汉语言和传统文化的重视迫在眉睫,整合来自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的力量,树立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和汉字汉语的意识,是当下的首要任务。[3]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学语文是汉语教学的直接途径,提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视,有利于巩固汉语言的地位,对传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发展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传统文化,扩充课程容量,适时调整教学手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拓展相关传统文化内容,打通学科间的连接通道,启迪学生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背后的传统文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理解作者或主要人物的理想信念,探究作品中的民族精神和崇高人格,思考自身的不足,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血脉当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

4.重新审视语文学科的价值,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最容易得分的学科,对其不够重视。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深刻含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真正价值,领会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更有效地传播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部分文章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准确抓住解读文本的重难点和突破口。另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和诗歌文本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有的表现了作者或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有的赞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的颂扬了淳朴的民风民俗……语文教师可以对此进行拓展延伸,补充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多元,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充课堂容量;也可以构设富有文化内涵的意象和情景,为阐述和讲解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支持,通过生动形象的阐释,引发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中学语文教学的吸引力,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效,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策略

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语文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深挖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才能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实现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语文教师要始终从学情出发,以课标教材为源点,挖掘和梳理课文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补充相关文化知识,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也能够达到培育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比如,在研习戴望舒的《雨巷》时,教师要向学生阐释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诗歌内容,体悟诗歌独有的音律美,明确诗歌形象具体地诠释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一千古名句,借助“丁香”“江南”等意象构建出一种朦胧的、流动的绝美意境,就此引申出曾学过的含有“丁香”意象的其他诗歌,进行比较研读,感悟意象背后的故事,探究诗歌的文化底蕴。

2.丰富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中学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实现教材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可以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边界、调整教学设计等方面着手,以教材内容为依托,通过教学内容的扩充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合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教学课堂的文化元素,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和系统,增强语文教材的讲解价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如此,学生不再只是收获教材内容和文化知识,更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得到熏陶与升华,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产生同频共振效应。比如,在研习经典篇目《鸿门宴》时,通过通读课文不难发现,整个宴会的座位安排其实是“筵席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从此处进行拓展,授课前整合和挖掘多样化的文化资料,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刻学习教材内容,达到丰富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目的。另外,《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学《史记》中其他感兴趣的篇目,按照学习《鸿门宴》的思路和方法,理解其他人物传记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汇中国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设置专项阅读课程是必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逐步领会文本的深刻含义,每读一遍,就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可以将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入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会华丽的辞藻、和谐的韵律、朴实的语言,品味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积累、沉淀,直抵内心深处,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品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赏读历经大浪淘沙洗礼的经典著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上到新台阶。

4.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著名诗人陆游的这句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国传统文化饱含文学价值和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内化为一种内驱力,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得以用实际行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此为目标,积极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比如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课本剧表演活动、传统文化周会、古诗词朗诵大赛等,不断延伸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是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的。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注重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结合新时代的要求赋予其现实意义,这一教学目标也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素质水平,也能够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方面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