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沈云才
鲁迅先生认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所谓“匠心”,是心与神的结合。检校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内在的沉淀和外在的坚守,体现在精益求精和“为人做嫁衣”的奉献,具体如何体现?我结合实际工作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在一字一句的咬文嚼字上。有从事采编的同事问我,为什么文章中的有些问题,你们能看出来,而我们却发现不了?我想,能练就如此“功力”,一定与检校人员在长期工作中养成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审读状态下是一个字一个字看、一句一句琢磨、一段一段消化的,长期咬文嚼字的功夫,这些差错当然逃不过检校人员的眼睛。咬文嚼字既要抓关键点,也盯紧每一个细节,并且要通过心理暗示,提醒自己谨慎对待,养成习惯,才能避免疏漏。
体现在一丝不苟的政治敏锐上。新闻报道讲究“时度效”,作为党的新闻媒体,更须严防“低级红”“高级黑”。比如2016年9月29日晚,一则报道某市委主要领导奔赴抗台一线指导救灾的“记者手记”稿中有句话:“我们无意间在朋友圈看到了市委书记一行轻车简从,在下午两点多风尘仆仆从山路赶到文成,徒步30 分钟,深入灾区一线。”我看后直觉“轻车简从”一词用得不妥,当广大群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时不应该强调领导“轻车简从”,这还会让人产生市委领导平时出行时是否“前呼后拥”的联想;和日夜奋战在一线的抢险人员相比,领导的“风尘仆仆”就不必再提了。意见提出后,相关文字被删除。
体现在穷追不舍的质疑求真上。人类思维中存在“没有想到”和“想不到”,而写作中的“凭印象”和“想当然”也会给稿件埋下隐患。比如,在介绍杭州亚运场馆的绿色“黑科技”时,作者说:“‘亚运灯’运用一种‘焊插式技术’,使每盏灯散热的总面积达到6 平方米左右,即使使用了几个小时,灯的温度只有10℃多一点。”我提出了疑问,灯点上几个小时后只有10℃不合常理,比如夏天室温是30℃时,暴露在空气中的灯也会自行从30℃左右降温到10℃?违反常理的描述,可能是作者的笔误,也可能是作者对采访对象表述的误读。时值深夜核实不便,值班主任便将最后一句话改成“灯的温度也不会太高”作虚化处理。事后笔者联系记者,记者为此再次专门采访了相关人员,回复的信息证实笔者当初的判断是对的。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对检查编辑来说,尤为如此。
体现在严谨规范和审慎推敲上。检校人员在审读稿件时,一般采取“逆向思维”,习惯用“鸡蛋里挑骨头”的态度去找稿件里的“毛病”,是用“已知信息库”客观地检视扫描稿件的宏观和细节,由此形成编与检两个方向的复合思辨,为稿件把好关。比如党的十九大召开时,一篇讲述浙江省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长文拟以“雄关漫道步履铿锵”为题。“雄关漫道”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关”即雄伟的关隘,这里指娄山关,漫道即莫说、休说之意。全句意即“不要说雄关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而此文标题中的“雄关漫道”,显然与毛主席词中的意思不同。疑问提出后,最终换了标题。
又如在第二个国家公祭日来临时,一篇题为“为了明天,请记住历史”的评论文章中写道:“70 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无尽屈辱。”这句话的错误在于,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之战,而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无尽屈辱的,只能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可见,检查编辑在工作中,还需以严缜的逻辑思维来对稿件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发现并纠正隐藏的差错。
体现在不断扩充库存的积累上。检校工作最体现“杂家”功夫。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信息库”,它是我们对事物作出判断的重要依据,库的大小,决定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范围的大小。要做好检校工作,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扩充库存是不二选择。比如有文章在介绍湖羊时称其“一羔多胎”,而在笔者的信息库里,湖羊是(一年)一胎多羔或者多胎多羔的,一查果然如此。
再如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位检查编辑在检查版面时,发现记者写的一则稿件中“主持人还没有宣布投票结果,我们就通过大屏幕看到了票数统计,2807张赞成票,全票!……”一句,里面的重要数字错了,正确应该是2907。我问他是怎么发现的,他说查了当天《人民日报》上的相关内容。当“库存”不够用时,我们常常会采用“他校法”,即以书校书或以文校文,养成了引用文献必查,重要讲话与提法必查,人名、地名、重要数据必查,科技术语必查等“必查”的工作习惯。
体现在紧跟步伐的与时俱进上。短短三四十年间,出版与媒体行业经历了从铅与火、光与电直至数与网的变迁,传统检校人员紧跟形势,通过加强学习积累、提升能力素质,将工作重点从“校异同”转向“校是非”,逐步实现了从校对员到检查编辑的华丽转身。同时,大量新闻内容在电脑上生产、网络上传播,各家媒体都在抓眼球、争速度上做足文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五花八门,需要新的思路和解法去应对。比如笔者在检查新媒体平台稿件时,发现过首页标题链接与点进去的内容不同,报道中的一半文字变成乱码等。在新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想不到”的问题。例如在一则《严防(亚运会)门票诈骗》图文报道的图片中,把“诈骗短信”几个字放在“106号段‘预订成功’”的短信内容下面一起呈现在诈骗对象面前,哪有这么笨的骗子?
体现在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上。当报纸版样签完后,检校工作并不随着值班总编的“改正付印”而结束,作为报纸出版印刷前的“守门人”,检查编辑常常还会对传版样“多看几眼”。有一次,笔者承担题为“一台太阳能收音机的丝路奇幻漂流”图文报道版的检查,凌晨5 点多时传版样终于到手。笔者并没有着急回家,而是又耐心地对每个图文细节作再次检查,发现太阳能收音机说“我到欧洲咯”这句话的位置太靠后了,最终在传版前进行了修正,消灭了错误。
作品完美出彩有检校人员的贡献,但鲜花和掌声却与他们无缘。追求完美的基因在骨子里流淌,优秀检校人员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中活出了纯粹,也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