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翔
2023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到位,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第一时间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调研国电南瑞集团、国科大南京学院等高新技术企业和重大科创平台;全面修订《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努力为南京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提供坚强法治保障。2024 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省市委全会和省市“新春第一会”要求,立足人大职能,持续破解制约南京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南京工作的巨大关怀和殷切希望。
扛起光荣使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又提出“四个新”重大任务,其中第一个“新”就是“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先后考察了紫金山实验室和南瑞集团,并殷切嘱托:“要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南京拥有51 所高校、120 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总量和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这一禀赋优势,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发挥更大作用,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的关键一招。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做到思想认识再统一、再深化,不断增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以实际行动汇聚狠抓科技创新工作的强大合力,努力营造我市科技创新更优生态,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到位、办出成效。
加强地方立法,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法治保障。近年来,南京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在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聚焦这些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对1995年颁布实施的《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进行全面“大修”,对立法目的、科技投入、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研究支持、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进行了一系列补充和完善。条例于今年3 月1 日正式施行,为我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除科技进步条例外,目前南京还有5 部科技类法规,包括技术市场促进条例、促进技术转移条例、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其中科技进步条例起着基础支撑和引领作用。下一步,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在科技进步条例确立的“四梁八柱”基础上,适时做好其他“科”字头法规的调研和修订工作,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1+X”科技法规体系。今年,我们将修订《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作为立法预备项目,力求通过法治方式健全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使南京真正成为“近悦远来”、百花齐放的投资兴业热土。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纳入了本届五年立法规划的调研项目。
精准有效监督,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1 月31 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标志、本质属性、实践路径。2月19日,南京市委召开“新春第一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吹响了全市向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强市目标奋进的号角。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市委领导下,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制胜招,以更大力度加强对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强市建设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督,支持和推动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和法律法规有效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南京的金融、人才、枢纽和高端服务业等功能比较完备,硬联通和软要素在这里交汇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应当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金融与科创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要引导科创企业积极与资本市场对接,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发行融资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今年,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报告,持续推动科创金融改革、优化科创金融服务,为金融支持科创实体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还将重点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以刚性监督推动有关部门强化主体责任,持续支持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形成更多“从0 到1”的创新成果;同时,推动政府建立完善人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强全链条、多维度、流水线式的要素保障,努力孵化出更多高新企业,把“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切实打通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任督二脉”,使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和最强城市IP。